见证法治进程,建设法治中原。12月30日,由河南省委政法委和河南法制报联合举办的“2015年度河南十大政法新闻”、“2015年度河南十大法治事件”评选活动落幕。经过推介选送、专家评审、现场终审,“河南政法护航‘上合组织’峰会创安保范例”、“院长带头办案”等分别被评为“2015年度河南十大政法新闻、十大法治事件”。
评出的“2015年度河南十大政法新闻”分别是:全省政法机关扎实推进依法治省工作;全省政法系统深入开展“爱民实践服务承诺”活动;河南政法护航“上合组织”峰会创安保范例;全省“六五”普法完美收官;等等。
评出的“2015年度河南十大法治事件”分别是:副省长现场指挥河南消防集中执法;省法院院长亲任审判长带头审案,全省法院让精英法官回归审判一线;检察院针对破坏环境资源犯罪和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开展专项立案监督活动;等等。
年度河南“十大政法新闻”、“十大法治事件”评选活动,自2010年开展以来已经六届,每次评选活动均受到全省政法系统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广大政法干警和读者、网友通过多种方式热情参与。经过推介选送、初审复审,12月30日,评选活动组委会特邀省委政法委、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司法厅相关负责人和一批专家学者进行了终评。
河南十大政法新闻
1
全省政法机关扎实推进依法治省工作
内容概要
2015年以来,全省政法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九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扎实推进依法治省工作。省委政法委通过组织全省政法领导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省专题研讨班,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行业平安创建、和睦家庭创建活动,加强和改进保安服务业,开展毒品犯罪“大收戒”专项行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等,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工作。2015年以来,河南省法学会工作再上新台阶,全国法学会会长会暨地方法学会工作经验交流会在郑州召开,河南省法学会发展成绩得到了中国法学会和全国各法学会的充分肯定。目前,省法学会已成立20余个专业法学研究会,全省县级法学会已全部建设到位。省委政法委部署全省政法机关强力服务经济发展,使各地的“两抢一盗”案件大幅下降,全民识毒拒毒防毒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全省政法系统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河南省还开展了第二届“河南十大法治人物”评选、年度“检察之星”选树、河南公安十大忠诚卫士表彰等活动。
入选理由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扎实推进依法治省,是时代大主题,也是全省政法系统的工作核心和努力方向,全省扎实推进依法治省工作大事多,成效显著。
2
全省政法系统深入开展“爱民实践服务承诺”活动
内容概要
2015年以来,全省政法机关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省委政法委在全省政法系统组织开展“爱民实践服务承诺”活动,强化广大干警执法为民意识,全面推进过硬政法队伍建设,省委政法委组织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公安厅、省司法厅,从群众最关心的具体问题出发,共公开了38项爱民实践服务承诺。其中,省法院发布11项爱民实践服务承诺事项,省检察院发布9项爱民实践服务承诺事项,省公安厅发布10项爱民实践服务承诺事项,省司法厅发布8项爱民实践服务承诺事项。四部门积极兑现承诺,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抓好落实,并结合各自实际开展了各种形式便民互动、文明服务、强化落实便民二十二条等主题活动,确保了各项承诺的如期落实。
入选理由
38项服务承诺,件件惠民利民,成为政法机关践行群众路线、执法为民、树立良好形象的重要举措,深受群众欢迎。
3
河南政法护航“上合组织”峰会创安保范例
内容概要
2015年12月14至15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在河南郑州召开。全省政法信访维稳系统全力以赴,以最高等级、最高标准、最严措施护航会议安保。会议期间,全省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未发生暴力恐怖、个人极端案事件,未发生较大以上死伤安全事故,确保了盛会的安全有序,赢得中外来宾的赞誉。特别是河南公安机关全警动员,奋战23天,全面加强环城、环郑、环豫安保圈,启动105个环城治安卡点、55个环郑治安卡点和46个环豫治安卡点,坚持“逢疑必查”,充分发挥“过滤站”和“护城河”作用,创造了“上合会议”安保范例。安保工作中,全省有83名民警因公负伤,有1702名民警带病坚持工作。长时间户外执勤人员中,300多人被冻伤,7000多人患感冒,120多名执勤人员病重住院。
入选理由
这是有史以来在河南召开的最高级别外事会议。公安部领导称赞:河南用23天时间办成了本该半年以上才能办成的事,这是一个奇迹。
4
全省“六五”普法完美收官
内容概要
自2011年“六五”普法启动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以增强法制宣传实效为主线,以法治文化建设为抓手,以建设法治河南为目标,着力加强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创新,倾心尽力打造法治河南建设的升级版。河南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在全省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的意见》,全面提升法治创建成效,河南省命名了首批优秀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59个。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省直工委、省司法厅、省政府法制办、省普法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8部门联合制定下发《关于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的若干规定》,规定将学法用法考试结果作为任用、晋升、奖惩的参考依据;省检察院在总结送法“四进”(送法进校园、农村、企业、社区)活动经验基础上,增加“送法进机关”活动内容,组织开展送法“五进”活动;省法院深化为农民工讨薪和送法进校园,开展“法治阳光、美丽心灵”送法进校园活动,3700余名法官走进中小学校举办法制讲座、模拟法庭8100余场,发放《让留守的心灵不再孤独》漫画口袋书25万册。
入选理由
“六五”普法收官之年,五年成就集中验收。卓有成效的普法教育,提升全民法律素质,为推进“四个河南”建设起到重大作用。
5
河南省进一步规范和公开减刑假释案件办理
内容概要
2月27日,省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省法院、省检察院和省司法厅联合会签的《关于严格规范减刑、假释案件办理标准的实施办法》于3月1日起试行,全省法院严格规范减刑假释案件办理。全省法院推行减刑假释公开改革,率先在全省监狱设立30多个审理减刑、假释案件驻狱巡回法庭,率先在全国高级法院设立专门的减刑假释审判庭,减刑、假释公开改革从公开听证到公开开庭,从狱内公开到狱外公开,从实况录播到网络直播,从审理过程公开到立案信息和裁定结果全公开,由形式公开走向实质公开。截至目前,河南法院共公开审理减刑、假释案件37980件,不予减刑、假释2189件。全省检察机关认真回应社会关切,组织开展依法开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专项检察活动,并向省人大常委会作了专项报告,受到了省人大常委会的肯定。
入选理由
减刑、假释案件办理是社会高度关注、事关公正的刑法执行问题,全面规范减刑、假释案件办理,深化公开减刑、假释案件办理各项改革,确保减刑、假释案件质量和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提升。
6
河南公安“互联网+”便民服务平台上线
内容概要
河南公安“互联网+”便民服务平台建设被列入2015年省公安厅“爱民实践十项服务承诺”。11月1日起,河南公安“互联网+”便民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查重名、挪车服务、查车辆违法和驾照记分,预约户口簿遗失补发,预约办普通护照和港澳通行证,办理驾驶证期满换证……首批220项,今后“应上尽上”。在第一批上线试运行功能中,公示类占26项、预约类占51项、办理类占19项、查询类占14项、公布类占14项、公告类占23项、告知类占13项、服务提示类占39项、通报类占15项、综合应用类占5项。各地公安机关在落实第一批服务清单的基础上,创新推出一批“自选动作”,最大限度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入选理由
河南公安“互联网+”便民服务平台的上线,标志着河南公安步入“互联网+”时代。作为河南公安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这将惠及河南亿万父老乡亲。它还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涉,缓解了警力紧张问题。
7
全省检察机关开展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
内容概要
规范司法行为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司法工作的基本要求。2015年以来,按照高检院统一部署,全省检察机关组织开展为期一年的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深入查摆问题,敢于公开亮丑,对执法办案情况进行整体梳理,建立台账、逐项跟踪,提出解决办法和整改措施,动真格、见实效,促进了规范司法,提升了执法办案的亲和力、公信力。省检察院通过多种途径,广泛收集问题建议,深刻分析原因,明确整改重点和方向。全省各地检察机关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查找突出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抓好专项整治工作。
入选理由
省检察院组织开展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既是集中整治检察环节存在的司法不规范突出问题的重要部署,也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重要举措。
8
河南省创立涉军维权“信阳模式”
内容概要
河南法院持续深化涉军维权“汤阴经验”,建立九项机制,推出十件实事,实现了维权对象全覆盖、权益保障全方位、司法服务全过程、军地力量全联动,逐步形成了以信阳法院为代表的涉军维权“信阳模式”,最高法院院长周强专门在新县主持召开全国法院涉军维权座谈会,要求予以推广。2015年,全省三级法院共在军营举办法律讲座189场,组织模拟法庭、观摩庭审71次,解答涉法问题1.2万余个;建立“涉军维权立案窗口”160个,涉军合议庭、审判庭、执行庭、社会法庭共279个,军地联合化解各类涉军纠纷1533件。
入选理由
全省法院通过推广涉军维权“信阳模式”,真正履行“军人为我们保卫祖国、我们为军人保护亲人”的庄重承诺,解除部队官兵后顾之忧。
9
河南省多部门发力破解“律师执业难题”
内容概要
在省委政法委组织协调下,2015年10月8日,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司法厅联合召开全省律师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传达贯彻全国律师工作会议精神,对河南省律师工作作出安排部署。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刘满仓出席会议并讲话。
入选理由
如此高规格会议在河南省还属首次,充分显示了省委、省政府对律师工作的关注,多部门的联手“会诊”解决律师执业中的难题,推动律师工作更好发展。
10
河南省建成见义勇为英烈纪念广场和河南公安英烈纪念墙
内容概要
为更好地关心爱护政法干警,增强全省政法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省委政法委专门设立“河南省政法系统因公牺牲伤残特困干警救助资金”。自2009年以来,河南省已救助因公牺牲伤残特困政法干警3079人。为纪念见义勇为牺牲的平民英雄和公安英烈,河南省先后建成了河南省见义勇为英烈纪念广场和河南公安英烈纪念墙。见义勇为英烈纪念广场位于郑州市福寿园,纪念广场墙壁上镌刻了自1998年河南省第一届见义勇为表彰大会以来,受到表彰的见义勇为英烈的名字。公安英烈纪念墙位于郑州市烈士陵园南区最南端,由主体雕塑墙、英烈纪念墙和纪念广场构成。这里陈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年代河南省的17位公安烈士代表的英雄事迹和遗物。
入选理由
河南省救助政法系统因公牺牲伤残特困干警工作,开全国先河,意义大,影响深,效果好。纪念广场和纪念墙是激励民警、教育后人的重要场所。
河南十大法法治事件
1
副省长现场指挥河南消防集中执法
事件概述
2015年7月3日,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共组成251个执法组开展集中消防执法行动,副省长、省公安厅长许甘露到现场指挥。经过前期暗访摸排,集中对违法的单位和个人当场宣读和送达处罚决定、临时查封决定等法律文书。数小时内,全省公安消防部门共行政拘留46人,责令“三停”并处大额罚款335个,单处10万元以上大额罚款23个,查封社会单位469个,对违章搭建彩钢板建筑强制拆除138处。与此同时,开展电动自行车火灾防范专项治理,剑指电动车“充电乱象”。目前,全省已建成居民小区,有物业服务或者主管单位的,全部建成了电动车棚和智能充电装置;城中村自建房和没有物业及主管单位的居民小区,电动车棚和智能充电装置也将达到100%,有效地预防和遏制电动自行车亡人火灾事故的发生。
入选理由
全省启动集中整治火灾隐患,执法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参与人员多,声势浩大,效果立竿见影,意义重大深远,营造了良好防火舆论氛围,提升了全社会的消防安全意识。
2
省法院院长亲任审判长带头审案,全省法院让精英法官回归审判一线
事件概述
为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河南法院明确提出“不办案的院长不是称职的院长”,在三级法院全面推行院长带头办案。5月28日,省法院院长张立勇率先垂范,担任审判长审理李三元故意杀人案,是全国首位亲自审理死刑案件的高级法院院长。自此,全省法院184名院长穿上法袍,亲自担任审判长审理案件,示范带动989名副院长、专职审委会委员纷纷走上审判台,共主审案件5602件,逐步扭转了“担任领导就不再办案”的习惯做法,实现了精英法官的角色回归。
入选理由
目前,全省各级法院具有审判资格的院领导,均已固定到新型合议庭担任审判长,激发了一线法官的潜能活力,案件质效明显提升。最高法、省委政法委主要领导均批示予以肯定。
3
检察院针对破坏环境资源犯罪和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开展专项立案监督活动
事件概述
根据高检院统一部署,2015年3月,省检察院决定开展为期两年的“破坏环境资源和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省检察院与省高级法院、省政府食安办、食品药品监管局等9家单位会签《关于依法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的若干意见》,与省公安厅、环保厅会签《关于依法打击危害环境资源刑事犯罪案件的意见》,助推“两法衔接”平台建设,加大监督力度,监督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省检察院对14起案情复杂、社会影响较大的破坏环境资源和危害食品药品安全案件进行挂牌督办;加大对执法不公、以罚代刑背后职务犯罪的查处力度,结合办案发出多份检察建议,提升了监督效果。监督立案的赵大闯等6人污染环境案件被高检院评为“全国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十大典型案例”。
入选理由
组织对破坏环境资源和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进行专项立案监督活动,既是对人民群众关切的积极回应,更是检察机关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服务大局、保障民生的重要抓手,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4
河南法院全面推行行政案件异地管辖,解决行政诉讼“三难”
事件概述
为解决行政诉讼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问题,河南法院在全国率先推行行政案件异地管辖,规定以县、市政府为被告的案件,由相邻县、市法院立案审理,形成了以“转圈推磨”管辖为主、提级和集中管辖为补充的异地管辖新模式。河南全面推行异地管辖有效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减轻了行政机关的信访压力。异地管辖案件老百姓胜诉率26.13%,同比提高15.82%;行政机关上诉率35.17%,同比下降18.36%,生效判决主动履行率95%,实现了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与监督支持依法行政相统一。更多行政机关负责人亲自出庭,与普通群众平等诉讼、充分交流,一大批行政争议得到妥善化解,服判息诉率73.25%,同比增长26个百分点,增进了群众与政府之间的谅解与信任。
入选理由
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批示“河南的做法好”,最高法院院长周强批示“要总结推广河南高院的做法和经验”,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刊发推广。
5
省委省政府部署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
事件概述
2015年11月16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对事关河南省社区矫正长远发展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机构建设、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社会宣传和表彰奖励等进行了全面明确,解决了制约河南省社区矫正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推动河南省社区矫正工作向纵深发展。河南省社区矫正工作2009年试点、2011年全面开展以来,短短几年,社区矫正工作覆盖了全省所有省辖市、县、乡镇。几年间,河南省已经初步建立社区矫正制度体系。
入选理由
两办的文件为河南省社区矫正工作画出了新蓝图。按照文件要求,要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推进社区矫正中心建设,力争2016年底全省四成县(市、区)建成社区矫正中心并投入使用,2017年底实现全覆盖。
6
潜逃美国13年的犯罪嫌疑人黄玉荣被劝返归案
事件概述
2015年12月5日,省检察院追逃办和郑州市检察院根据中央追逃办和河南省追逃办的统一部署,在省检察院检察长蔡宁的领导下,采取有力措施,成功将潜逃境外13年的犯罪嫌疑人黄玉荣劝返归案。黄玉荣原任河南省高速公路有限发展公司副董事长,2002年8月潜逃美国。黄玉荣是2015年4月22日国际刑警组织中国中心局向全世界发布的100名国际刑警组织红色通报人员中的第4号通缉对象,是我国职务犯罪嫌疑人潜逃美国中第一个回国投案自首者,也是河南省列入百名红通6名人员中第一个到案人员。自2015年4月开展“猎狐2015”专项行动以来,全省共缉捕潜逃美国、法国、马来西亚、缅甸、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境外逃犯31名。公安部先后3次给省公安厅发来贺电。
入选理由
黄玉荣被劝返归案,影响巨大,社会关注度高,见证了河南省反腐追逃的明显成效,对外逃的犯罪嫌疑人起到了较强的震慑作用。
7
“河南省法治智库”建立
事件概述
2015年12月18日,150名省内外专家受聘为“河南省法治智库”成员,这也标志着“河南省法治智库”正式建成。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省法学会会长刘满仓为智库专家代表颁发聘书并与他们座谈。建设“河南省法治智库”,是贯彻落实中国法学会和省委关于加强新时期智库建设有关精神的实际举措,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民群众福祉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同时,省委政法委会同省教育厅遴选了30个司法实务部门作为省法学实践教学基地。
入选理由
“河南省法治智库”和法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是法治河南建设进程中的大事,此举将为河南法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将为推动河南省政法工作科学发展、司法改革创新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8
河南省反虚假信息诈骗中心成立
事件概述
2015年12月1日上午,河南省反虚假信息诈骗中心揭牌,这是全国第一家省级反虚假信息诈骗中心,被网友称为打防网络信息诈骗犯罪“撒手锏”。省反虚假信息诈骗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河南省打击防范虚假信息诈骗犯罪工作进入“技术反制、以专制专、以快制快”的河南“加强版”新模式。全省将逐步成立省、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反虚假信息诈骗中心,按照全省“一个中心、若干分支、平台共用”的总体构想,采取多种模式并存逐步推开。
入选理由
近年来,信息诈骗案例增多,对社会产生恶劣影响。河南省在治理中率先成立反虚假信息诈骗中心,成功打造出河南模式,效果令人期待。
9
河南省推进民调员与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对接改革
事件概述
2015年8月19日,省司法厅组织召开全省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河南省司法行政机关参与人民陪审员和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工作。司法行政机关要加强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沟通协调,建立健全工作衔接机制,研究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形成工作合力。按照《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深化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方案》的要求,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人民调解员担任人民监督员和人民陪审员;加强专门培训,建立健全人民监督员和人民陪审员考核奖惩退出等日常管理机制。各地把机构设置和经费保障作为重点环节,加强协调,寻求突破,为人民陪审员和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及作用发挥提供有力保障。
入选理由
人民陪审员和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对于保障公民陪审权利、扩大参审范围、拓宽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渠道,推进司法民主、促进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民调员担任陪审员和监督员,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公平正义。
10
河南省办理首张异地身份证
事件概述
2015年12月16日下午,在郑州上班的天津市津南区解先生在郑州市公安局丰产路派出所领取办好的身份证。这是河南与天津2015年开展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一对一试点后,河南省办理的首张异地身份证。
入选理由
河南试点成功,不仅服务了两地群众,更是推动全国户籍改革的重要一步。(刘俊锋 李智群 张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