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消防部门积极探索灭火救援等级力量调派机制,按照“一处着火,多点调派,多线并进”的原则,以消防信息化建设为支撑,进一步规范警情分级、力量编成、系统应用等工作,严格落实“五个第一时间”要求,有效提升了等级力量调派的科学性、准确性、实战性。
坚持“三个原则”以灾情定级为基础提升调派规范化
黔西南州消防部门根据《执勤战斗条令》公安消防部队应急救援职责和《贵州省公安消防部队火警和应急救援等级调派规定(试行)》及《执勤消防车辆战斗编队指导意见(试行)》要求,结合黔西南州情实际,印发了《黔西南州消防支队灾害事故处置指挥程序》,将火灾等级按照建筑类型、燃烧面积、有无人员被困、特殊险情等报警描述划分为5级,抢险救援等级按照交通事故、泄漏、爆炸、遇险、自然灾害等因素划分为4级。
在火灾等级和火灾类型相同的情况下,黔西南州消防部门明确了恶劣天气下、缺水地区或停水时机、敏感地区、重要政治活动和安全保卫时段、高层建筑、地下建筑、商业集中区域、人员集中区域等7类不利情况下需要提升警情等级的情况,相应将火灾等级自动升高一级。当灾害等级每升一级时,增派一组力量编成(3个编队6辆消防车),有效解决乱调度、错调度、慢调度的问题。
黔西南州消防部门作战指挥中心在按照灾害等级和灾害类型调派灭火救援执勤力量时遵循五项准则:立足实战就近调派;主管队与临近队同调,辖区临近或重叠的灾害区域,相应调派临近中队;确保重点,兼顾一般,应对警情高发阶段,防止城市道路拥堵状况造成出动迟缓;合理保留机动力量,着眼跨区域科学调度,明确增援其他辖区等级不超过3级灾害时,至少保留1个编队在中队执勤,灾害等级达到4级时,距离灾害现场30公里以上或行车时间超过30分钟的单位必须保留足够执勤力量;按预案编成调派。
集成“三类模块”以作战编成为支撑提升调派规范化
黔西南州消防部门选拔11名机关干部为全勤指挥部专职作战和行政值班员,健全宣传、火调值班人员遂行出动制度,设置通信指挥车专职驾驶员24小时备勤,凡辖区发生7种类型火灾或灾害事故全勤指挥部必须出动,在8类情况下必须启动跨区域增援机制,请示省消防总队,黔西南州政府、州公安局等领导到场指挥。黔西南州消防部门精心挑选3名计算机操作使用娴熟的业务骨干轮班值守,成立了6人的应急通信保障分队。负责各参战部队之间、与消防支队指挥中心、消防总队指挥中心前后方信息的上传下达,明确一名人员负责现场最高指挥员的通信保障,在应急通信保障分队和各大中队中均明确一名人员负责3G图传操作。
依据火灾等级和抢险救援等级判定条件,他们将灭火战斗编成分为5级力量编成,将抢险救援战斗编成分为4级力量编成,针对不同等级的火灾类型分别调度不同功能车辆,将警情等级和力量调派一一对应,缩小了调度员的主观判断尺度,消防支队接警员根据不同判定条件对灾情定级,接警后按作战力量调派方案进行调度,指挥长、作战参谋和指挥中心值班干部进行分析研判,视情增派力量。
他们还实行“一处着火,多点调派,多线并进”,确保车辆一次性调集到位。调度首车为水罐车,人员编成原则上为6名;二车为泡沫车,人员编成原则上为6名;三车为供水水罐车,人员编成原则上为3人,主要任务是负责向首车供水;四车为抢险救援车,即驾驶员,1个灭火救援攻坚组,在常规火灾中参加首车人员编组,根据首车指挥员的命令和火场实际,协同其他指战员开展灭火救援工作;五车为指挥、举高、洗消、照明、后援等其他消防车,编配驾驶员、通信员、战斗员,用于现场调度指挥、后勤保障和照明、洗消等工作。
依靠“一个系统”以信息化为手段提升调派规范化
黔西南州消防支队作战指挥中心接警后对报警者手机进行定位,系统地图台显示报警者位置,周边道路、水源和单位情况。利用灭火救援指挥系统调取预案,运用GPS、3G单兵系统和城市监控指导中队到达现场。建立了指挥短信平台,即时向全勤指挥部成员和各级指挥员发布实时警情。
黔西南州政府应急办下发了《黔西南州处置火灾事故联动预案》,整合了10余个政府部门和社会单位的联动资源,与公安、安监、民政、卫生、环保、燃气等单位建立了联动机制。作战指挥中心接入了市政数字化城市天网高清视频监控图像,实现了各基层单位的营区监控图像全覆盖,每个中队均配备了1套3G单兵图传图像。
黔西南州消防部门定期组织参加值班的干部和通信员,重点掌握灭火救援指挥系统各模块的应用,学习《支队作战指挥中心值班制度》、《等级力量调派规定》、《350MHz常规无线通信组网规范》等文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