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峰市镇河头村村部十分热闹,村民们围坐在会议室领取平安奖励金。“我们河头村去年被市里评为‘平安村’,政府给予奖励。”村干部告诉大家,村里60周岁以上的老人可奖励110元基础养老金,参加新农合的村民保费每人可少交9元。当从村干部手中接过包着奖金的红包时,许多群众竖起了大拇指。
平安是幸福生活的源泉和保障。近年龙岩市探索创新平安建设机制,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全面推行“三级联动、两策激励、三化平台”的“323”平安建设机制,让千家万户老百姓收获了共建共享的平安成果。龙岩平安建设 “三率”持续多年居全省第一、二名,2015年上半年“三率”指标均居全省第一位。
“三级”联动,捆绑落实综治责任
如何有效激发基层组织和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从2012年起,该市在所有县乡村实施“平安三级联创”活动,建立一系列以平安综治责任为主线的工作机制、考评机制、奖惩机制,层层传导落实平安第一责任。
纵向责任捆绑,横向责任分担。该市坚持利益捆绑、责任共担,推进平安县乡村创建活动;综治委成员单位按照综治维稳工作“一岗双责”要求,落实重点涉稳隐患问题化解机制。针对去年全市发生的4起“民转刑”案件、12起重症精神病人肇事肇祸案件,启动倒查问责机制,对其中的责任缺失、预警不够、法治薄弱等问题,逐一提出整改要求。
同时突出考评导向,将平安工作列入市直单位绩效管理考评;设立平安“县乡村三级联创”创建奖和重点整治工作单项奖,将涉麻涉毒、民爆物品管理、进京非正常上访、虚假信息诈骗、欠薪类案件群体性事件等列入重点整治内容,进行专项考评。另外,对平安“三率”测评居全市后10位的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进行约谈诫勉。
“两策”激励,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群众是平安建设的主体和根基。在创安活动中,该市坚持以平安文化感染群众、以平安愿景引领群众、以平安实惠激励群众——
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对有家庭暴力、吸食毒品、赌博行为、邻里纠纷、违法犯罪等落后家庭,建立工作台账,由综治协管员、平安中心户长、治保调解员等群防群治力量,一对一重点帮扶,敦促回归平安,实现“积小安为大安”。
出台两套激励政策,一套政策是对平安村居民实行“两个10%”的奖励,即对获得平安村(社区)的村居民,其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贴补10%;参加新农保的60周岁以上村居民,其基础养老金发放提高10%。另一套政策是对平安乡镇村组织进行奖励,奖金2-5万元。
三年来,市县两级财政共注入1亿多元用于发放“平安奖”,每年受益面达三分之一以上,全市累计93个次乡镇、2104个次村居和252.1万人次乐享平安带来的实惠,激发了基层组织和老百姓共建共享平安,成为平安创建的主力军、主人翁。
“三化”平台,强化平安长效机制
每天晚上,都有一批在长汀经济开发区上班的员工,步行或骑车返回附近大同镇正平村的家。“以前村民不怎么敢走这条路,多亏市里帮忙解决了问题!”村支书谢福霖告诉记者。
原来,去年市委政法委的同志到挂钩的正平村征求意见时,了解到全村200多位村民在开发区务工,之间有2公里道路没有路灯,村民晚上回家存安全隐患后,很快协调了10万元资金赞助村里安装路灯。
构建公共安全长效机制,是推进平安建设的重要抓手。去年以来,该市重点推动社会治安防控立体化、矛盾纠纷化解多元化、社会治理网格化的“三化”建设,为长治久安筑起一堵坚固“长城”。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方面,近年全市累计建成了4000多个(套)治安监控探头,为打防管控提供精准高效服务。同时,壮大“人防线”,全市共有1913名综治协管员、1.6万名平安中心户长、8000余名维稳信息员、1.2万名维稳群众工作队员和4000余名网络舆情引导员,组成了平安建设的“生力军”。
调解能够“化干戈为玉帛”。该市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资源,三调衔接形成“大调解”工作机制,妥善化解重大矛盾纠纷。目前全市7个县(市、区)均建立了联访联调服务中心,并培育涌现了上杭人民调解中心、新罗“调解超市”、武平老干部调解、连城干部返乡调解等一批调解工作先进典型。
社会治理网格化方面,龙岩市大力推行上杭“四点工作法”,在7个县(市、区)的大镇大村分别建设1-2个农村网格化试点,在村组设立“民情收集点、政策宣传点、互助帮扶点、纠纷调解点”,将民情触角与综治平台突破最后一公里,帮助群众解难题、办实事,预防和化解不稳定因素。(林阿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