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州公安布置警民巡防网 刑事警情减少

2015-12-23 11:13  来源:南方日报

  街面治安是社会治安状况最直观的体现。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否得到快速、妥善的应对和处置?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这是评判一座城市是否具有安全感、幸福感的重要标准。当然,这考验的是公安机关的快速出警反应能力,还有整合发动社会群防群治力量的警民联动能力。

  最近两年,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公安机关探索“全警上路大巡防”取得实效。2015年,他们又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探索“全民上路大群防”,逐渐建立起一支2万余人的巡防志愿者队伍,日均投入群防群治力量千名左右。

  据悉,2015年以来,该局共破刑事案件3613宗,同比2014年上升2%;刑事警情数同比下降了31%,其中,“两抢一盗”警情数下降了36%。

  从“平面化”巡防转向“网格化”巡防

  2015年来,惠州市公安局提出建立“大巡防”“大设卡”“大研判”“大举报”“大整治”“大督察”“大演训”七种新形态,并提出“大巡防”向“大群防”的转型升级新要求。

  “巡”与“群”,一字之差,思路却有所转变。“巡,是以公安为主;群,是全民参与。”惠城区公安分局政委李伟忠表示。

  向“大群防”转型,并不是放弃“全警上路大巡防”,而是在“全警上路大巡防”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社会力量参与群防群治,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巡防体系。

  “在社区警务方面,我们探索了网格化管理模式。”李伟忠介绍,过去是守点、巡线、巡管段的“平面化”巡防模式。现在则转为网格化巡防。

  具体来说,就是将辖区25个派出所划分为208个巡防网格,每一个网格都设有格长,由社区民警担任。各派出所勤务指挥室每日按照网格进行警情通报,每月考核。社区发案数、信息采集数直接与社区民警绩效和年终评先评优挂钩。网格责任一落地,民警都清楚自己在所辖网格内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与此同时,惠城区公安分局努力争取区政府支持,推动“门禁+视频”等技防系统和社会对讲机联动系统的建设,并探索推进楼长制、商铺衔接、十户联防、邻里守望等制度,全力提升巡防工作效能。

  推动群防群治实行“门前三包”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维护社会治安稳定,需要全社会参与,齐抓共管。惠州公安机关提出从“全警上路大巡防”向“全民上路大群防”转型升级,正是大力推动群防群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体现。

  惠城区公安分局将大群防工作作为平安惠城建设九大工程之一,主抓“大群防”8支队伍,包括出租车司机、环卫工人、计生协管员、复退军人和民兵队伍、大中院校学生、保安员、老年人等。

  为什么要选择这几类人群?原来,这几类人群各有其职业特点优势。比如,出租车司机几乎覆盖城区大街小巷,尤其是深夜时段会到餐馆、酒吧、娱乐场所等地接客,具备接触很多信息线索的优势;环卫工人通常在清晨四五点钟就上街打扫卫生,此刻正是警力覆盖较为薄弱的时刻,故其能掌握到一些公安机关掌握不到的信息;老年人则熟悉社区情况,有较多空闲时间在小区活动,可以发挥邻里守望的作用……将这几类人力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就能很好地助力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打击违法犯罪。

  惠城区公安分局还按照全市要求,狠抓专职协警、保安员、村治保会(社区保安)和城乡治安志愿者4支队伍建设,构建全民参与的大群防社会治安防控格局。

  各基层派出所发动组织辖区保安队、联防队、护村队、护校队等群防群治力量“看好自家门、护好自家院”,落实“门前三包”责任;门前100米范围内的巡逻防范责任也归入其中。“只要每一家都往外多看守100米,这样就能覆盖更多的公共场所范围,减少治安盲点。”李伟忠表示。

  刑事总警情连续3年下降

  开展“大巡防”以来,惠州全市社会治安动态管控能力大大增强,全市没有发生社会面影响大的涉恐、涉暴以及其他极端个人危害社会安全的案(事)件,“两抢一盗”警情呈连续下降的趋势。

  据统计,2015年上半年与2014年同期相比,全市抢劫、抢夺警情下降45%,盗窃警情下降16%,尤其是2012年前频繁发生的、群众反映强烈的街面“飞车抢夺”案件,已鲜有发生。

  通过巡逻,机关民警从“坐着办公”到“走在路面”,开展巡逻盘查,进一步贴近了实战、贴近了群众,既提高了见警率,又提高了管事率;基层派出所将巡逻、巡查、巡控、巡访作为主要勤务模式,从“坐等接警”变为走访入户、服务群众,工作作风得到进一步转变。

  据统计,惠城已实现了刑事总警情连续3年下降的好成绩:2013年同比下降20.5%;2014年为27.5%;2015年以来下降的幅度达到31%。

责任编辑:王燕薇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