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厦门监狱适应工作新常态推进教育改造工作

2015-12-23 10:07  来源:福建长安网

  福建省厦门市监狱牢牢把握教育管理中心工作,紧紧围绕教育改造主业,主动适应监狱工作新常态,以正课教育为抓手,出实招、破难题、强机制,精耕教育改造主战场。

  整合教育资源

  厦门监狱党委提出了由监狱教育科主导全监正课教育工作的战略思路,最大程度优化了全监教育资源的配置。

  该监狱依托专、兼职民警教师队伍,由教育科统一安排全监各监区课程,根据民警自身专业特长,纳入相应的教研室,承担实际授课任务及其它各项必要的教务工作。在使用上级指定教材的基础上,厦门监狱由各教研室结合学科、课程的特点,自主编撰或自行选定教材,确保各监区按照监狱的教学计划有序开展教学。

  厦门监狱以监区为单位成立备课组,负责落实正课教育的备课工作,把好民警预讲课内容的初审关。各组员根据自己专长提出建议,对教案设计、课堂导入、课件制作、案例运用、视频整合进行分工合作、集思广益,体现集体智慧,力保课堂效果最佳呈现。

  根据教学计划,厦门监狱安排民警教师授课周,相关民警教师在授课周内不安排各类值班,可集中精力完成教学任务。此外,该监将授课课时与民警教师的绩效挂钩,并探索形成正课教育授课课酬机制,提升民警教师授课的积极性。

  改进教学方式

  在推进教案、课件标准化的同时,厦门监狱明确“选课有审,课前有备,课堂精讲,课后有评,事后有议”的正课流程,形成严格的教学规范。从而把好选课关,备课关、试讲关、授课关、评议关,使授课者有进步,使正课效果有保障。

  民警教师通过变换各种角度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讲授和解释,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设计各类例题和变式,使服刑人员对相关知识有更深层次的领会。根据服刑人员的身心特点,形成有厦门监狱特色的教案库,借鉴地方院校的课改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追求核心价值

  为进一步发挥教育改造攻心治本的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厦门监狱着力推进三类精品课程的建设——用法律知识涤荡囚子心灵的污渍,用道德课堂唤起浪子新生的渴望,用文化滋养培树学子改造的正气。

  “法律常识”精品课程。厦门监狱将“法律常识”精品课程打造成为“依法治监”的重要延伸性载体。由法律常识教研组汇编182个法律常识趣味小故事,制定48学时的教学任务,以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将相关法律精神、知识,导入服刑人员的思想意识。

  “恢复性司法”精品课程。厦门监狱以提升服刑人员认罪悔罪意识、主动承担行为责任为主旨,由民警教师系统分析、讲解各类犯罪行为的犯罪客体及负面影响;指导服刑人员撰写忏悔书、道歉信,举办“模拟课堂”模拟“向受害人致歉,修复受损关系”的场景。

  “道德讲堂”精品课程。课程以“礼仪、奉献、友善、和睦”为核心,通过民警教师导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讲身边的道德故事,强化服刑人员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乐于奉献、孝敬长辈、关爱子女、友善互助、正直宽容、明礼守信等方面的意识与行为。

  深化教育改革

  厦门监狱依托时事政治、认罪悔罪、法律常识、传统文化、道德常识、心理健康、文化课与学历教育、职业技术等八个教研室以及专兼职民警教师队伍,强化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学科建设。

  开启学科“名师带教”模式。厦门监狱推行学科带头人和课题组研究制度,确定八个教研室的学科带头人。由各学科带头人主抓落实课题组研究制度,有效运用民警教师梯队的师资优势,根据实际需要,定期开展优秀教案、精品课程、优秀教师等评比活动,形成“名师带教”的良好局面。

  开启学科“名校带教”模式。厦门监狱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名校带教”策略,进一步强化与厦门大学等985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邀请优秀教授、讲师到监向民警教师传授授课经验。着力打造民警教师师资资源库,选送优秀民警教师合作高等院校进修培训,千方百计摆脱正课教育工作“闭门造车”的状况。

  为进一步兑现服刑人员教育改造日常表现与成绩,厦门监狱进一步深化正课教育制度的改革,持续发挥“学分制”考核办法的作用。由监狱教育科组织“每月一考”,对考试科目采取“统一出卷、统一标准、统一批改、统一登分”的“四统一”管理,并将学习成绩与“考核”的合理衔接、挂钩,使服刑人员参与学习有目标。

  此外,为了使民警抓正课教育更有动力,厦门监狱将效能考核与正课教育成效紧密挂钩,进一步强化对各监区落实学分兑现奖惩情况及民警教师授课、服刑人员学分的细化考核。(张翔)

责任编辑:张晓君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