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达华(前)在“最强鹰眼”挑战赛决赛现场查找“嫌疑人”
近日,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张槎塱沙路某制衣城里,在禅城区公安分局举办的“业务技能大比武——‘最强鹰眼’挑战赛”决赛中,该分局刑侦大队反诈骗专业队民警陈达华仅用163秒,就从上百人中找出5名“嫌疑人”,击败其他“鹰眼”专家,荣膺冠军,而其凭借的线索仅仅是公证员现场拍下的5张侧脸照片。
4年前,陈达华加入佛山禅城反诈骗行列,先后牵头参与破案722宗,打掉团伙25个,累计抓获诈骗犯罪嫌疑人300多名,逮捕187人,累计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过千万元。从警以来,他曾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1次,荣获个人嘉奖3次,曾被评为“佛山市优秀人民警察”。
从海量视频里找出作案车辆
陈达华身高近1.9米,被同事取了个机器人的绰号“高达”,和家喻户晓的机器人“高达”一样,他在工作中也有一种“案件不破,誓不罢休”的执拗精神。
“很多看似没有希望的线索,经他一‘折腾’就又有了新的希望。”一名同事说,陈达华既细心又有耐心,尤其是一双“鹰眼”往往能够发现新的线索。
2014年10月,一事主被人以冒充领导急需用钱借钱的方式诈骗30多万元人民币。佛山市公安局禅城区分局反诈骗专业队迅速介入调查,但是经过一周的调查取证还是没有发现任何线索。刚从湛江完成抓捕任务回来的陈达华听后,顾不上回家休息,立即主动请缨加入专案组,认真对案件进行梳理研判,并且连续两周辗转于广州、广西来宾之间到银行调取了400G大小的视频,细心地一帧一帧地查看。经过数十小时的分析研判,他最终成功在视频中找到一辆嫌疑人曾用于作案的车辆,继而锁定犯罪嫌疑人的活动轨迹。为了防止犯罪嫌疑人再次潜逃,陈达华当晚就带领5名同事驾车远赴广西来宾,经过一周的反复研判分析和蹲点摸排,最终抓获3名犯罪嫌疑人,缴获作案银行卡130多张。
为了快速破案,陈达华每次都会到案发现场,“把自己当成嫌疑人”,模拟案发过程,查找作案痕迹,然后串并分析,找出嫌疑人的逃跑路线,从而锁定并擒获犯罪嫌疑人。
“动手抓起人来,他真的是快、准、狠。”说起陈达华平时在抓捕现场的表现,他的同事同样赞不绝口。
自编防骗手册,两年送出2万份
“我就是对诈骗案特别感兴趣,喜欢研究它,就像有些人喜欢弹钢琴,有些人喜欢打篮球一样。这就是我的爱好。”陈达华说。
正是怀着这样的兴趣,光是针对电信诈骗案,陈达华就主动钻研了市面上几乎所有的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和各大银行的网上、手机银行,办过许多银行卡、网银U盾,下载过不计其数的手机APP,为的就是摸清其中的规律,找出能让骗子们得手的漏洞。
“相对于打击诈骗犯罪,我觉得教会大家如何防骗更重要。”陈达华告诉记者,“所以,诈骗案‘防’比‘打’要先行一步。”
基于这种理念,陈达华在日常办案过程中特别留心总结案件的规律和特征,例如嫌疑人的得手原因、受害人当时的心理状态、不同案件的人群指向性。因此,他做的笔录总比其他人多出几页纸。
自2013年开始,陈达华用半年的时间总结和提炼,结合“三十六计”将防诈骗知识做成漫画读本。“一开始,自己画了大量草图,后期再找专业人士加工制作”。2014年春节,陈达华的《防骗三十六计》终于出炉,广受好评,“经常手册已经派发完还有群众伸手要”。目前,该读本已印刷5万册,其中经陈达华之手派发出去的就达2万册。
陈达华告诉记者:“分析发现,冒充公检法诈骗具有极强的老年人指向性。例如,70%以上的诈骗分子都在上班时间拨打固定电话,而这个时间段通常只有老人在家。”此外,因为老年人遇事会心慌,甚至缺乏分析能力与解决之道,因此,他们遭遇“猜猜我是谁”电信诈骗的几率要比年轻人高出40%以上。“除了老年人自身特殊的原因外,宣传工作不能真正走进老年人群体,也是老年人更容易受到骗子侵害的原因。”陈达华说。
为了推广防骗知识,陈达华在网上招募“平安快递员”,由他亲自带领开展“平安快递”进社区活动。12月1日的“最强鹰眼挑战赛”决赛,已经是他的第101次“平安快递”进社区专场活动。陈达华还经常把曾经被骗的事主邀请到活动现场,让他们现身说法,警示更多人防止被骗。“很多老人家都比较固执,不顾家人的阻挠,出高价去购买保健药,通过我们面对面做宣传,当事人现身说法,改变了一大群老人。”
在陈达华及其同事的努力下,2015年初以来,在禅城公安接报的诈骗案中,冒充公检法诈骗案数量下降41%,“猜猜我是谁”诈骗案数量下降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