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www.chinapeace.gov.cn

设为首页|我要投稿  

“四个全面”蕴含的传统治理智慧

2015-12-18 18:54  来源: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按]

  2015年12月14日,习近平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周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治理智慧,也汲取了近现代的国际治理经验。今天,推荐一的组员解读,供大家参考。此为上篇,谈“蕴含传统治理智慧”。上篇,谈“汲取国际治理经验”,请见今日第二条。

  ————

  “四个全面”蕴含的传统治理智慧

  2014年12月14日,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2015年12月14日,是习近平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周年。

  笔者认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治理智慧,汲取了近现代的国际治理经验。今天,笔者先与大家分享前者的认识和体会。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蕴含传统治理的“民本”“富民”思想。

  “民为邦本”、“安民众则安天下”、“君以恤民为本”等传统说法,体现了古代传统的“民本”思想;“富民而教之”、“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体现了古代传统的“富民”思想。“民本”“富民”思想,是历代有作为政治家治理国家的一条重要准则。“小康社会”是当前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最大向往,也是最大民心。习近平和中国共产党许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承诺,并为自己设立时间表,背后隐含这两个传统治理智慧的考量。

  二、全面深化改革

  蕴含传统治理的“变通”、“不循古”思想。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古未可非,循俗未足多”等体现的变通、革新思想,一直受到历代改革者的推崇。“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祸乱必生”。当前,我国利益合理分配、发展成果共享等方面面临难题,破解这些难题的实质是调整利益格局,也就是改革问题。熟稔历史的习近平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在上任一年后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举措。将历代推崇的改革思想,延续至当代。而且,习近平引进古代“求治太速则激而反之”的改革智慧,以“蹄疾而步稳”主导改革进程。

  三、全面依法治国

  蕴含传统治理的“法治”思想。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法者,所以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制也”、“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等体现了传统的法治思想。平心而论,古代中国社会虽是“人治”社会,但却包含大量法治治理元素。形式上,历代君王以儒家思想统治社会,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王朝轻视法制的作用。法治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国运兴衰。当前,建设公平正义中国的最大保障是法治。唯有全面依法治国,国家才会真繁荣,人民才会真幸福。

  四、全面从严治党

  蕴含传统治理的“贤人政治”思想。

  “圣人治吏不治民”、“若安天下,先正其身”、“朋党误国”等体现的传统吏治思想,对当代中国治理很有借鉴。吏治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机器的绩效。重视执政者的自身修养,是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一大特点。墨子更是把得贤子多少作为政治好坏的重要条件。这种“贤人政治”思想,是全面从严治党战决举措的重要文化来源。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修身为其基础和出发点,强调个人修养和治理国家的密切关系。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依法治国,都需要抓住党的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精心以图之。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它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应该说,“治国安邦”问题贯穿中国历代思想家的探讨主题,传统中国内含丰富的治国理政滋养。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如此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时而引经据典的原因之一。

  以上是从中国传统角度,解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的治理智慧。近日,笔者将从汲取国际治理经验的视角,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包含的现代治理智慧。

  作者张广昭,现任职于中央机关某单位。

责任编辑:黄海英

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主办 网站编辑部电话:010-83079355 | 招聘启事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6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