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荣:草原深处的“游牧”检察官

2015-12-16 16:33  来源:内蒙古法制报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检察官,做了我应该做的工作……”这番朴实的话语出自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茂旗人民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派驻满都拉口岸检察室兼希拉穆仁检察室主任潘志荣的口中。在达茂旗检察干线工作的30年里,潘志荣办案600多件,无一错案,化解矛盾纠纷近百起,均能和谐调处。他用责任和担当实现了一名检察官的诺言,用真诚和奉献赢得了牧民群众的尊重,被牧民们亲切地称呼为“安达”(蒙古语“兄弟”之意)。30年来,潘志荣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用辛勤和汗水践行了一位检察官“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人生价值。

  “蒙汉通”检察官双语办案

  达茂旗是牧业旗,全旗12万人口,包括1.73万蒙古族群众。在检察院工作的30年里,潘志荣一直在业务一线岗位,从最初的刑检,到后来的侦监、监所、反渎,到现在的检察室。工作中,他接触最多的就是牧民和蒙古族当事人。最初办案时,他感到最大的难题,是不能熟练地运用蒙文蒙语同蒙古族兄弟释法说理。面对不懂汉语的蒙古族当事人时,他发现,他和同事学会的一些蒙古族日常用语加上手势,在办案中并不够用,往往使得蒙古族当事人一脸迷茫。“与牧民接触多了,我强烈地感受到,只有把蒙古语学好,才能熟练地与牧民群众交流、开展工作。尤其是在与案件当事人接触中,使用蒙古语沟通,就好比一把锁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专用钥匙,通过它,可以打开牧民的心门。”

  说学就学。潘志荣借来《蒙汉词典》,开始了长期的“朝五晚十”的学习生活。清晨,天刚蒙蒙亮,他就骑上自行车去院里学习,记词根、练口语,等到同事们上班时,他已经学习了三个多小时了。下班后,同事们回家了,他还在院里背诵蒙古语词义,办公室里的灯每每亮到很晚才会熄灭。同时,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向身边的蒙古族同事虚心请教当地的蒙古语发音,一遍遍练习,直到说对了为止。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作为一个汉族人,潘志荣的蒙古语说得非常流利,不仅能得心应手地为蒙古族群众提供法律服务,还成为了院里双语翻译组成员和蒙古语公诉出庭组成员。

  2011年,潘志荣承办了一起未成年人抢劫案件,三名犯罪嫌疑人都是蒙古族。在了解到他们日常交流中习惯使用蒙古语的情况后,潘志荣在每次提审时都用蒙古语。三名嫌疑人年纪都不大,第一次提审时,当潘志荣用像家长对待孩子般的语气用蒙古语讲话时,三个孩子原本冷漠的眼中立刻闪现出交流的渴望,从抵触倔强转为主动认罪悔罪。

  2013年,潘志荣在办理一起故意伤害案件时,用蒙古语向一位蒙古族当事人解释了“回避”的含义。这位当事人感慨地说:“是潘检察官的蒙古语解释让我真正明白了‘回避’的意思”。

  2014年3月,达茂旗检察院派驻满都拉口岸检察室在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专项检查时发现,社区矫正人员巴某一直未到司法所报到。潘志荣了解到,巴某醉酒后频频对妻子施暴,妻子最终不堪其扰,选择了报警。达茂旗人民法院审理该案后,判决巴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但获刑后的巴某仍不思悔改,又在社区矫正期间吸食毒品,被达茂旗公安局强制戒毒。2013年7月12日,巴某被包头市戒毒所提前释放,此后处于脱管状态。了解情况后,潘志荣找到与巴某交好的朋友,多次进行劝说,终于说动了巴某的朋友,将巴某劝返回达茂旗。

  2014年7月19日,达茂旗法院举行巴某撤销缓刑的听证会。法庭上,坐在被告席上的巴某惊讶地看着站在离自己不足两米远,用一口流利的蒙古语与自己对话的汉族检察官潘志荣。旁听席20多位社区矫正人员中,虽然有不少人都听不懂蒙古语,但从巴某脸色就能猜得出,这位脱管长达八个月的社区矫正人员“栽了”。听证会上,巴某流下了悔恨的泪水:“我不该违反规定不按时去司法所报到,不该轻视法律。”

  潘志荣用蒙汉双语办案的例子还有很多,作为一名汉族检察官,他凭借自身的努力成为了地道的“蒙汉通”,在他的带动下,蒙汉双语诉讼成为达茂检察院的品牌。

  因为20多年的翻阅学习,潘志荣案头出版于1985的《蒙汉字典》已经被翻得破损、卷边,没了皮子,看不到名字,而正是这本“活字典”,成就了他与蒙古族牧民良好的沟通桥梁。

  “恪守职责是检察官的使命”

  “每一个人在工作中都会肩负不同的责任。作为一名检察官,加强法律监督,维护司法公正,就是我的责任和使命。”工作30年来,潘志荣坚持恪守检察官责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为群众排忧解难。

  2015年8月的一天,潘志荣一如往常和监所检察科的同事走在牧区的草原路上,这次是去查干哈达苏木那仁宝力格嘎查,回访社区矫正人员。

  经过2个多小时的颠簸,一行人来到了牧民齐某家。“现在牧民的牲畜饮水都成了问题。”面对检察官,齐某诉说了自己的无奈,他告诉潘志荣,自家附近的集体草场,被嘎查党支部书记兼嘎查主任朝某擅自办到了其儿子的名下,以套取国家禁牧补贴款。朝某还用围栏围住了草场,把牲畜饮水的一口井也围在里面。“周围牧民多次请求朝某,留一个口允许牲畜通过饮水,都被拒绝了。”齐某说,他们已将问题向旗里反映多次,却一直得不到答复,正准备农闲时和大伙去北京上访。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潘志荣回到院里,立刻向检察长汇报了情况,检察长决定由潘志荣和监所检察科人员开展初查工作。

  为了及时固定证据,潘志荣和同事三天走访了20多户牧民,每天晚上10点多才能吃晚饭。经过辛苦取证,检察人员依法查明了朝某以第二轮草场承包时,不慎遗漏本嘎查牧民布某某、朝某某、布某、陶某为由(布某、陶某系朝某虚报人员),擅自决定将那仁宝力格嘎查五千多亩机动草场承包给该四户牧民的事实。潘志荣还查实,朝某伪造了关于朝某某、布某、布某某等三户遗漏问题处理意见和会议纪要,擅自将布某改名,同时,私自将布某拟承包的1886亩草场改在自己儿子朝某某名下,套取了该草场的国家禁牧补贴款41865元。

  2015年9月11日,达茂旗检察院决定对朝某立案侦查,同日决定对其采取刑事拘留。

  朝某被查处的消息传来,那仁宝力格嘎查牧民人人拍手称快,有的牧民给潘志荣打电话,请他到自己家里吃饭;有的牧民要走了潘志荣的电话,因为他是能给牧民办实事的检察官;有的牧民要给潘志荣送锦旗,表达他们的谢意。面对牧民的盛情和信任,潘志荣说:“维护牧民的合法权利,打击侵牧害牧犯罪,是一名检察官应该做的。”

  类似的群众诉求和案件线索大部分都是潘志荣“走”出来的,如今,53岁的他仍是检察院里最忙的一个,几乎每户牧民的蒙古包和牧场都留下了他奔波忙碌的身影,每个牧民手中都有印着他手机号的“检民联系卡”。

  2014年年底的一天,潘志荣接到了牧民巴图斯楞大女儿葛根塔娜的电话。那时的葛根塔娜与潘志荣素不相识,她偶然在一个牧民家里看到了潘志荣的蒙汉双语“检民联系卡”,便联系了潘志荣。

  潘志荣了解到,巴图斯楞老两口原本在满都拉镇东队有草场,一直以放牧为生。上世纪90年代,在重划草场时,因为历史原因,他家的草场被划没了。经数年反映,旗里从机动草场里给老两口重新划拨了草场。近两年,巴图斯楞老两口身体有所好转,回老家生活成了老两口最大的心愿,但草场的现实状况却让他们一度觉得,此生已无望达成这一心愿。原来,老两口5000亩的牧场位于几个高低起伏的山包上,干旱天气的肆虐,使得草原只能见到稀疏的青草,随处裸露着坚硬的沙石地。这样的牧场,在没有机井的情况下,不要说饲养牲畜,就是人也无法生存。

  “放心吧,我给你找水务部门解决,一定让你的父母能回自己的牧场生活!”素昧平生,又非本职工作,潘志荣完全可以推脱不管,但他仍将老人的事放在了心上。此后,潘志荣几次找到旗水务局有关负责人,2015年开春后,水务局将巴图斯楞的情况上报,最终为其争取到抗旱扶贫资金,确定了打井事宜。

  7月初,在葛根塔娜的陪同下,潘志荣和打井队负责人前往草场勘察,选定了打井位置。打井那天,潘志荣特意赶到了现场,直到工人打下70米,看到出水后,潘志荣才放心离开。

  “脚底的泥越多,离群众的心越近”

  “别人能找你,证明你活得有价值,对别人、对社会有用。人活在世,能让人说句好,这就是我求的最大回报。”在牧区工作多年,潘志荣走遍了全旗77个嘎查和行政村,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基层农牧区巡访。仔细算来,他巡防过的牧点有980多个,牧户3400多个。

  在潘志荣的办公室里,存放了3本民情日记。这些厚厚的民情日记记载了达茂旗12个苏木、乡镇农牧民群众的各类诉求,都是他走访时完整地记录下来的,并进行了逐渐解决,逐一反馈。

  潘志荣专门制作了印有他和检察室其他工作人员姓名的蒙汉双语检民联系卡,每次巡访时,发给农牧民和村嘎查干部。农村牧区走得多了,基层的农牧民群众家中大部分都放着老潘的“检民联系卡”,有事都愿意给他打电话。

  牧民斯琴高娃是潘志荣帮扶的贫困户之一。记者驱车几个小时到达斯琴高娃家时,草原的夜幕早已降临,斯琴高娃已在门口等候。她告诉记者,她的儿子秦达孟在潘志荣的资助下,刚刚完成了大学学业,成为了镇上的一名幼师。

  从斯琴高娃的讲述中,记者了解到,四年前,潘志荣在寻访时得知,斯琴高娃的丈夫因脑血栓半身不遂,家境非常贫困,儿子秦达孟被大学录取,却因交不起学费准备弃学。听到斯琴高娃家的情况,潘志荣主动承担起秦达孟的大学学费问题,一资助就是四年。

  其实,潘志荣家的生活并不十分富足,直到2001年,他家才从过去的平房搬进妹妹单位的住宅楼。为了便宜一点,他选择了顶楼,没装修,也没买新家具,平房里的旧家具能用的都搬到了新楼里。节俭的潘志荣极少给自己添置新装,一件羽绒服穿了8年还在穿。给儿子买鞋时,为了让儿子多穿几年,故意买大三个尺码,孩子只好垫上鞋垫“凑合”着穿。潘志荣如此节俭的生活,为的是用省下来的钱资助需要帮助的牧民。

  “工作让我感到责任重大,但能为牧民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又让我信心倍增。脚底的泥越多,离群众的心越近,我把牧民当成亲兄弟,牧民们也把我当成朋友。我相信,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用真心对待牧民,就会换来他们的理解和真情。”潘志荣由衷地说。

责任编辑:王燕薇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