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山法院创新系统化人才培养机制

2015-11-28 10:24  来源:首都政法综治网

  近年来,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立足“首善”标准,以打造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公正廉洁的高素质队伍为目标,以人才项目为导向,创新提出“4+2”系统化人才培养机制,有力提升法院人才队伍建设水平。“4”是四项人才培养制度,即青年法官导师制、法官轮岗交流制度、庭长助理制度和中层干部培训制度。“2”是引导、保障上述4项培养机制的“双库”建设,即司法人才库和后备干部库。

  “4项人才培养机制”是方法路径

  4项人才培养机制相互衔接、彼此牵引、相互作用,较好地促进法院人才资源全面开发与优化配置,实现组织战略发展与个人职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创新推出“青年法官导师制”,通过资深法官“一对一”或“一对二”的带教指导,传承审判经验,指点审判迷津,传授审判方法,着力提升青年法官的审判实务能力。坚持跨专业、跨部门“法官轮岗交流”,让人才经历不同岗位,担任不同工作,接触不同业务,开阔人才眼界,丰富人才阅历,既促进了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变,也加快了法院人才内部合理流动,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推行“庭长助理制”,将原有的中层干部助理制,改为锻炼、培养优秀中层后备干部的“蓄水池”,选任优秀中青年干部作为“助理”重点培养,不断充实处级后备干部人才库,激励更多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坚持开展“中层干部培训制”,注重从权与责的认识论、管理的方法论等多维视角,采取组织提任和岗位交流、教育引导与严格管理等相结合的形式,全面提升中层干部政治素养、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

  “双库建设”是组织力保障

  “司法人才库”和“后备干部库”是该院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拓宽选才、实现遴选和引进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对于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领军作用、推动法院队伍“三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司法人才库”将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法官的重要标准,确保入库人员是政治上经得住考验、业务上有过硬本领的优秀法官。对司法人才库实行年度考核,建立类别化管理机制及动态管理制度,全面实现对优秀人才的信息搜集和把握使用,使各类人才发展有空间、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后备干部库名额按照正处级、副处级、正科级和副科级领导空余职数的一定比例配备,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按照空余名额的1:1比例配备,其中条件比较成熟、近期可提拔使用的人选,一般不少于同级后备干部总数的1/3。后备干部库注重吸收不同审判专业和综合行政领域的优秀人才,重点培养既精通业务又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干部人才。

  “法院文化”是软实力支撑

  “4+2”系统化人才培养机制之所以能够创新发展,得益于该院能充分发挥法院文化的导向、激励、教育等功能,坚持把法院文化作为培育人才的“养料”、作为持续发展的“引擎”,通过法院文化的浸润、涵养,对法院人才队伍建设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修订《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和《个人评价考核办法》,细化明确部门及个人的任务指标,建立干警“优善档案”和“瑕疵档案”,引导干警日常能力提升及品行养成,树立司法工作行为坐标。强化文化硬件设施建设,使文化园、阳光大厅、一楼大堂、诉前调解中心、党建走廊、法官文化沙龙等现实文化载体相互呼应,积极营造风清气正、崇尚法治的文化氛围,用精神文化来“铸魂、塑形、凝神”。通过深入开展“优秀法官讲堂”、“最美基层法官宣讲”,设立“审判业务优秀人才奖”、评选“办案质量标兵”以及举办干警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把干警吸引到学习和实践中来,激励干警见贤思齐、不断进取,实现岗位成才。

责任编辑:王燕薇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