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平凡秉正义——检察官王文辉的故事

2015-11-23 16:42  来源:湘西网

  身高1米75的王文辉,体重只有50公斤。因为瘦,藏青色的检察官制服穿在他身上,前摆向下坠,后摆微微抬起。

  43岁的他,两鬓却已透出花白。900度的近视,鼻梁承载不起玻璃镜片的重量,必须换成树脂镜片。不笑时的王文辉,两眉间竖着两道隐不去的皱眉纹。他说,左边那道一直有,右边的却是这几年才发现。可能是生活的压力,也可能是工作太投入,锁眉,成了他的习惯。

  人群中的王文辉,除了“高度”,毫不起眼。只有左胸前那枚检徽,在阳光中熠熠生辉。

  手术的日子

  妻子肖莉彬记得,拿到龙山县人民医院最终检查结果那天,是2009年11月一个星期五的上午。王文辉肠镜切片化验结果的检查单据上,几个汉字特别刺眼:“直肠癌中晚期”。

  夫妻俩当即决定去省城长沙,可东拼西凑,只找来1万元现金,从未向单位开口的王文辉只得向单位求助。检察长张清明立即表态,安排车送去长沙,单位先出钱,治疗要紧。可王文辉很坚持,向单位借了账上能立即调用的9000元现金,还郑重其事写了借条。

  王文辉的直肠切除手术,是2009年的11月23日。

  那是肖莉彬生命中最漫长的4个小时。4年后面对记者时,肖莉彬已经很难回忆起,那纠心的4个小时是怎样熬过来的。她只记得,手术室外没有空调的走廊特别冷,是颤抖着手,才给夫妻双方家老人发完报平安的短信……

  还有一个人,也深深记得王文辉做手术的日子。

  那天早上8点刚过,副检察长向华拨通王文辉手机,询问长沙就医的情况,却得知他正准备进手术室。

  “电话里,他说,半小时后就进手术室了,也不知道这一进去还能不能出来。我正要安慰他,他却突然问起,院里执法质量考评工作进展怎么样,新接手的同志是否还顺利。我当时就忍不住骂了他,都什么时候了,还担心这些。”4年后,再回忆那王文辉手术前的那通电话,向华仍抑制不住激动。

  执法质量考评是王文辉生病前手头正负责的工作,也是为了按时完成2009年度执法质量考评工作,他忍着身体不适拖了大半年才去就医。

  这工作并不容易,全院全年办理所有案件的卷宗,都要从他手上过一遍。看程序是否合法,看法律引用是否合适,看格式是否规范,甚至还要检查错别字、标点符号和印章签盖的位置。

  全院一年平均500余案件,近2000册卷宗,近10万页,堆地上,能有一人多高。几百万字的卷宗逐字逐句审核,部分发回修改的还得看第二遍甚至第三、第四遍。

  “卷宗看多看久了,眼是花的,头是昏的,走路是飘的。”王文辉回忆道。

  2006年至2009年,担任执法质量考评专员4年,王文辉的眼镜度数也高了400度,从500度直接涨到900度。但那几年,龙山县检察院的执法质量考评工作一跃而上,2006年排名全州第一,全省第32位,此后连续六年都在全州名列三甲。

  八麻袋的故事

  王文辉与八麻袋的故事在龙山县检察院算是一个小小的传奇。

  1994年,王文辉参加“全省检察机关增编补员考试”进入检察系统工作。第一个岗位在监所,深知自己专业知识欠缺的他,沉下心来学习,4年时间先后拿到了法律大专和本科文凭。

  1999年,通过竞争上岗,王文辉进入公诉科,成为了一名公诉人。

  原湘富饮料厂出纳黄某,被控挪用公款100余万元。案件开庭那天,在法官帮助下,担任公诉人的王文辉拖了八只麻袋上庭。然后,在众目睽睽下,王文辉从麻袋里掏出作为控诉证据的账本、账单和各种凭证,在地上一一铺开,竟然占满近10个平方米的面积。

  每提出一条控诉,王文辉就利索地从地上堆积的资料里找出相应的证据。强大证据面前,被告人黄某哑口无言,当庭服判,表示不上诉。

  离开法庭前,王文辉低头收拾那八麻袋的证据。黄某终于忍不住,问了一句:“王检察官,你是学会计专业出身的吧?”

  其实,这个案子背后,王文辉的努力却不为人所知。他用尽法律允许范围内的所有流程和所有时间,花了半年时间,追在院里司法会计屁股后面问计学习,加班加点恶补会计知识,四处搜寻证据资料,才换来最后的胜诉。

  与王文辉同一年进入检察院工作的廖春莉,如今已是民行科科长。同在公诉科时,常与王文辉一起办案。

  有一年,他们去湾塘乡调查一起贪污国家惠农款的案子。村民白天下田忙农活,他们就顶着烈日,一丘田一块地去找人。晚上,又打着电筒,相互扶持,摸索着乡间小路,一户一户上门调查。

  忙了半个月,吃住都在村里,终于把这案子调查清楚。

  “我至今还记得他当年走村串户的那股子认真劲儿。我敢说,经王文辉手办理的案子,件件都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廖春莉笃定地说。

  在公诉科工作7年,王文辉主办了各类案件353件涉及481人,起诉判刑446人,办案准确率达100%,没有出现一例冤假错案,也没有一起人情案、关系案。

  铁汉柔情

  4年前考进龙山县检察院的公诉科副科长曾探,对对面办公室的王文辉印象十分深刻。

  2011年7月,曾探经手办理一件非法拘禁案。提审犯罪嫌疑人时,其中一人自称是王文辉的侄儿。思虑良久,曾探选择了一个适当的时机来到王文辉的办公室。刚开口提到此人名字,王文辉毅然打断了他的话:“这事我知道,他确实是我侄儿,但你按照法律法规办事,不要有任何顾虑。”

  住在院里单身宿舍的曾探还发现,经历直肠切除手术后的王文辉,仍然是每天到单位最早的人。“每天早晨,我进办公室时,对面办公室的门都已经开了。有时,王科长甚至连办公室的卫生都已经搞完了。不管晴天,还是刮风下雨,甚至下雪,他都是全院最早到办公室的人之一。”

  去年8月才考进院的公诉科科员郑大鸿,至今保留着王文辉的一套检察官制服。

  刚上班时,郑大鸿常去王文辉办公室找一起考来的同事王崇武聊天。一次,王文辉主动说:“小郑,你们制服还没发,公诉科常需要上庭,你若需要,可以先拿我的制服去穿。”

  果然,不久,郑大鸿就要以公诉人身份上庭了。他第一时间找到了王文辉。第二天,王文辉从家里带了套崭新干净的制服给他,还特意说:“不急着还,你常需要,先拿着穿。”

  铁汉的柔情也不仅展现在同事面前。

  院检委会专职委员何强清回忆起一件事。一天中午,一名犯罪嫌疑人的母亲来院里办事。来早了,没到上班时间,从农村来的大娘只能局促不安地在走廊上等待。提前上班的王文辉热情地把大娘请进自己办公室休息,还泡了茶,随口聊起天。得知大娘是单身母亲,儿子因故意伤害罪极有可能面临牢狱。送走大娘后,王文辉主动与大娘所在乡镇联系,多方奔走,帮大娘争取到了低保。

  再提起这件事,王文辉却一脸淡然表示已经忘记了。“我自已就是农村出来的孩子,我懂得农村人进城办事的艰辛。能帮的,当然尽力帮一帮。”

  上山下乡

  与静坐着看卷宗相对应,走街串巷、上山下乡是王文辉工作的另一种状态。负责执法质量考评工作那几年,王文辉其实还兼任着职务犯罪预防科的工作。

  2006年,到职务犯罪预防科第一件事,王文辉花了3个多月时间,把2000年之后龙山县有案卷可查的职务犯罪案件,一一整理、归档、扫描,全部录入电脑,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的职务犯罪案件资料库。

  2008年某一天,电视上一条深圳等地新农合试行中出现渎职案例的新闻引起了王文辉的注意。

  那一年,正是龙山县试行新农合政策的关键之年。他与同事们一起,深入7个重点乡镇30余多村组,访问了大量乡镇卫生院和农户家庭,收集了第一手资料,针对政策宣传力度、报销制度规范、报销时效性等具体问题,写出了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并就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向相关单位发出检察建议。

  那一年,王文辉主办的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查项目被评为全州“优秀预防调查项目”,他个人被省检察院评为“全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先进个人”,全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顺利推行。

  在一份2009年《龙山县烤烟收购重点项目预防》卷宗里,记者找到了王文辉的笔迹。调查笔录详细记录了数个烟叶种植重点乡镇考察调研的情况,最后还附着一份详尽的《龙山县烤烟收购情况调查》。沉甸甸的卷宗记载着王文辉与同事们深入每个乡镇的点滴艰辛。

  “2009年3月13日,我们去龙山烟叶种植面积最大的大安乡调查。”检委会专委何强清回忆道,“大安是湘西海拨最高的乡镇。3月,那里仍是天寒地冻。忙到傍晚才回程,路上下起了雪,车却坏了。我们只能下车,找来柴生火取暖。我记得,那天,王文辉其实已经感觉身体不适了,他却一直坚持着。”

  四处奔波的工作状态,劳累而繁琐,野外调查也常常是顾了上顿顾不了下顿,因陋就简对付一顿是常有的事,这对本就肠胃不好的王文辉也是一种考验。

  2009年上半年开始,他身体已感不适,经常拉肚子甚至便血。自己患有肠炎的向华,曾不断催促他去医院检查。“他答应了我不下10次去医院,为了手头工作,却一直拖着,直到拖成癌。”

  冷和热

  龙山县检察院办公大楼前,有28级台阶。

  2010年春天里的一天,廖春莉记得自己已经穿着清爽的毛衣了,却望见院子里走来一个穿长棉袄,还戴毛线帽的身影,缓缓爬上那28级台阶。直到这人走到眼前,廖春莉才认出是王文辉。

  “知道他手术后不久,还在接受化疗,我迎上去问他不好好休息来干嘛。他说,有份报表急着交,一直是他负责,别人一下子接不上手。我又问他,为什么不叫单位的车接一接。他说,司机事多,干警们办案也忙,就不麻烦大家了。

  也是那年,10月的一天,办公室的胡玲芳急需用王文辉电脑连接的扫描仪扫描档案迎接上级检查。这是院里唯一一台扫描仪,摸索半天也不得要领的小胡,心怀不安地打电话向王文辉求助。担心电话里表述不清,王文辉坚持下午来办公室教她。

  下午3点,小胡赶到办公室时,王文辉已早早在那等她。

  2011年元旦假期后第一天,术后一年,王文辉回到了久违的办公室。闻声赶来探望的同事挤满了这间10平方米的小办公室。

  一回单位,看到院里人手不足,王文辉主动承担起了检委会会议记录工作。

  这其实算是项“苦差事”,检委会每周一次,讨论的案件少则几起,多则数十起,委员们一一发表意见,再形成决议,都要详细记录,并形成会议纪要。会议少则1、2个小时,最多的时候开了一天。有时候坐不起了,他干脆站着记;实在腹部疼得受不了了,左手按着止疼;别人桌子上是一杯茶,他却是一杯药。

  除了做好会议纪要,他还把相关案件的处理决定送览给承办人,并要求承办人签回执单。再根据时间期限,定期去跟踪追问案件的处理情况,最后归总汇报。

  院领导劝他不要做,他却坚持:“又能练速记,还能参与重案要案的讨论,提高业务能力,当然是好事。”

  每次检委会会议纪要都经向华最后把关。提起这“把关”,向华笑了。“案子的事必须十分谨慎,按理说不存在对谁的绝对放心。可王文辉做会议纪录快3年了,我还真没找出他一点岔子来。”

  小小的家

  王文辉家客厅正对大门的墙上,挂着一张模样很新的全家福 大家都夸赞全家福上精佑。听了这话的肖莉彬很满足地笑,庆幸在自己坚持下,去年趁着影楼促.。,

  她一转王文辉却红了眼,轻轻说:“我知道她其实是怕,怕我有个什么事,也留个纪念。结婚这么多年,这还是第一次拍全家福。”

  王文辉的家,只有50平方米,没有厕所,厨房设在阳台上。这是一栋建于1985年的楼房,离龙山县城最繁华的时代广场仅100米。

  倒茶时,肖莉彬手里那把缠满了透明胶的热水壶引起大家注意。她笑了,说那把壶的年纪可比他们俩的婚龄还长。内胆一直是好的,只是外面的塑料壳老坏,就干脆用透明胶给缠裹个严严实实。

  这个小小的家里,最值钱是一台去年花2000元买的电冰箱,为了帮王文辉储藏中药。其他家具家电全是14年前妻子的陪嫁,都已显破旧。暖壶、藤椅、整墙的蓝色大镜子等,让这个家的陈设还停留在上世纪的80年代。

  即便是这样一个小“窝”,其实也不属于王文辉。这是岳父母的房子,借给王文辉一家住。

  手术和化疗,前后共花去近5万元。后期药不能断,每月仅药费平均下来得2000多元。存了10多年,准备买房子作首付的积蓄,王文辉这一病,化为乌有。

  妻子肖莉彬2000年从县药材公司下岗,生了女儿小小后,这个三口之家就靠王文辉的工资收入支撑。

  一年四季都穿检察制服的王文辉,其实没几件像样的衣服。最贵的衣服是结婚时岳母送的一套西装,不超过300元。

  每个月去长沙,他抓紧时间问诊抓药,当天来回,从不在长沙住。可他会去看看在长沙读书的侄女,塞给她几百元钱。从小和他最要好的三哥今年3月因胃癌过世了,王文辉觉得自己有责任照顾他的家人。

  从未因自己的病情和家庭困难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的王文辉,四川雅安地震时,却偷偷跑到院里交了100元钱,还不好意思地说:“钱不多,只能表心意了。”

  单位组织义务献血,他也积极报名参加。在医生阻止下,才最终放弃献血的念头。

  送女儿上学,上班,回家,三点一线,是他现在生活的全部。

  “这个时候,我必须要坚强,为了家人也好,为了工作也好。只要能动,我就不掉队。”王文辉笑着说。

  这就是王文辉,一个检察官的故事。

  2005年以来,他每年均受到县政府嘉奖。2008年被湖南省人民检察院评为“全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先进个人”。2009年、2011年先后两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全县十佳政法干警”,并记三等功。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县优秀共产党员”,全县政法系统仅此一人。

  王文辉坚持说,他是一个普通人,只是做了大多数人都能做到的普通事。

责任编辑:张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