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多举措推进群防群治工作成效显著

2015-11-23 15:48  来源:首都政法综治网

  近年来,首都综治办紧密围绕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注重将传统的政治动员与现代志愿服务理念紧密结合,不断推进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新机制、新模式。据悉,首都群防群治工作在组织发动方式、治安志愿者防控效能、志愿服务内涵三大方面实现重大改变。

  10年前,首都综治办在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治安志愿者协会,创新搭建起群防群治力量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平台,对各层次、各领域、各方面的社会力量进行动员整合。截至目前,北京市全市实名注册的治安志愿者已超过85万人,各类群防群治力量动员总量近140万人。

  近10年来,治安志愿者协会不仅协助公安等专门机关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党的十八大、北京APEC会议、纪念抗战70周年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而且还涌现出了“朝阳群众”“西城大妈”“海淀网友”“丰台劝导队”等一大批群众参与的时代品牌。

  据悉,群防群治工作不断与时俱进,治安志愿者的防控效能不断提升,志愿服务的内涵不断拓展丰富。以治安志愿者为骨干的广大群防群治力量逐渐成为了新时期有效维护首都社会稳定、推进平安建设的重要依托。

  群防群治组织发动方式:从传统动员方式到引入志愿服务理念

  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通过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已经成为社会大众一种新的心理需求,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对此,首都综治办积极探索用志愿机制对传统群防群治工作进行提升和整合,用志愿理念来凝聚力量、发动群众的工作模式。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理念;建立完善组织发动体系;不断提高制度化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多元化保障机制。

  不仅制作了治安志愿者之歌、志愿者协会会徽,统一服装和标识,激发广大治安志愿者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增强治安志愿者组织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而且还制定了治安志愿者协会章程,在市、区县、重点行业分别建立治安志愿者协会和分会,在街乡镇、社区村建立志愿者工作站,使治安志愿者网络层层覆盖、遍布全市。

  另外,还建立治安志愿者招募和注册制度,完善各级志愿者组织自愿报名、分级登记、微机建档等一系列组织管理机制。同时还增加支持和投入力度。

  据悉,“两大安保”期间,市级财政就拨付8700余万元,专门为全市85万实名制治安志愿者统一配备了红袖标、小红帽、值勤服装等。

  治安志愿者防控效能:从“人海战术”到建立科学防控模式

  首都综治委指出,社会安全稳定形势日益复杂,治安志愿者工作简单依靠以往大范围发动、大规模使用、粗放式投入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走一条集约式运用的科学发展之路。

  在防控工作方面,首都综治委实施实名防控、区域管控、等级布控、网格巡控。治安志愿者队伍要按照真实姓名逐人登记造册、逐人分配任务、逐人明确职责、逐人兑现奖惩;有重点地组织群众力量配合专业部门开展沿线堵卡和街面巡控工作,形成防控措施由外至内层层收紧、对不安全因素层层过滤的态势;按照网格范围大小、防控难度大小、巡控线路长度、巡区内重点对象数量,定点、定量、定时进行全天候的巡逻防控。

  与此同时,将全市社会面防控由低到高分为三级常规防控、二级加强防控和一级超常防控,根据形势任务需要,及时启动相应防控等级。

  据了解,三级常规防控部署力量20万人,二级加强防控部署力量40万人,一级超常防控动员力量不少于80万人。

  志愿服务内涵:从单纯治安巡逻到广泛参与平安建设

  近年来,首都治安志愿者积极适应新形势下平安建设的需要,主动拓展职能范围,广泛参与社会服务管理,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平安志愿服务的内涵和外延。

  据了解,首都治安志愿者在平安建设中,扮演多重角色:安全稳定信息员、社会治安巡逻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特殊人群服务员、城市秩序劝导员。

  近10年来,治安志愿者协会涌现出了“朝阳群众”、“西城大妈”、“海淀网友”、“丰台劝导队”等一大批群众参与的时代品牌。

  首都综治办不断挖掘引导群众中蕴含的巨大积极性和创造力,引导和发挥好群众的愿望和需求,使群防群治工作在创新发展中不断取得成效。

责任编辑:王燕薇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