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篪: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

2015-11-23 14:12  来源:人民日报

  三、切实做好对外援助工作

  长期以来,中国按照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重信守诺、互利共赢的原则,向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4000亿元人民币的援助,建设了2700多个成套工程项目,培训了近1200万名各类人才,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新形势下,对外援助是我们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切实落实好正确义利观,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这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援外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建议》提出,扩大对外援助规模,完善对外援助方式,同时就今后五年的对外援助工作重点作了系统阐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授人以渔,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身“造血机能”

  我们高度重视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技术合作、志愿者服务等方式,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发展经验和实用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人才,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免费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经济政策等方面咨询培训,与发展中国家分享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等发展理念,提供具有较强操作性、可借鉴的发展经验,与受援国共同协商制定双方发展战略对接方案以及中长期经济合作规划。

  (二)民生为本,让发展中国家民众得到更多实惠

  减少贫困、改善民生是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我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对外援助资金重点投向受援国减贫、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等民生领域。我们注重贴近受援方现实需要,着力解决实际问题,打通造福基层民众的“毛细血管”,努力达到接地气、惠民生的效果。今后,我们将扩大科技教育、医疗卫生、防灾减灾、环境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减贫等领域对外合作和援助,把对外援助的重心更多向民生领域倾斜,逐步提高民生领域援外比例,丰富民生项目实施方式。

  (三)守望相助,合力应对人道主义灾难

  近年来,面对世界上出现的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疫情等人道主义灾难,中国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呼吁,及时提供紧急救灾物资或现汇援助,并根据需要派遣救援队和医疗队参与救援,展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道主义精神。2014年西非部分国家爆发埃博拉疫情以来,我国政府迅速驰援,向疫区国家提供了四批总计7.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为防止疫情扩散成为全球性卫生灾难发挥了关键作用。我们还先后帮助有关国家应对印度洋海啸、巴基斯坦地震、尼泊尔地震等重大灾害,展现了我国坚持睦邻友好、与周边国家同舟共济的深情厚谊,促进了我国同有关国家的友好关系。中国的无私援助也得到国际社会的真诚回报,许多自身并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在我国发生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时施以宝贵援助。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人道主义援助力度,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帮助有关国家提高救灾防灾能力,共同应对灾害影响。

责任编辑: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