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中院开展大型互动活动提升司法公信力

2015-11-19 15:14  来源:四川法制报

  “这个活动办得好!拉近了群众和院长、法官的距离,体现了司法公开和阳光办案,我们大声叫好,高调点赞!”,一位名叫尹福顺的当事人给巴中市中级法院送来锦旗,感谢该院“我对院长有话说”活动为民办实事。

  四川省巴中中院将2015年确定为“司法公信提升年”,推出了法院、媒体、群众大型互动平台——“我对院长有话说”活动,用实际行动转变作风,践行司法为民。

  倾听呼声找准症结所在

  2014年,省高院、巴中市委、市纪委分别组织开展第三方测评,内容涉及全市各单位部门的群众满意度、执法司法公信力、公职人员形象等内容。然而,几次测评中,巴中中院得分并不理想,引起了法院系统上下的强烈关注和反思。“我们认为,测评结果与全市法院系统的努力和业绩并不相称,问题在哪里?”该院相关负责人分析称,外界接触法院的面少,每一个到法院打官司的当事人印象就成为了关键。当事人对法院印象好,就会产生扩散效应,大家对这个法院印象就好;法官态度不好、不耐烦、幺三喝四、敷衍塞责、案件久拖不办,扩散效应就是负面,这就是症结所在。

  法院随之展开调研发现,问题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风不实,拖案现象突出,立案、审判、执行效率低下、办事拖沓。二是司法行为不规范,对律师及当事人不尊重,开庭不准时、着装不规范、语言不文明、法律文书粗糙、警车乱停乱放、法庭乱收费等问题依旧存在。三是仍有极少数人吃拿卡要,在立案、民事、执行等环节表现得比较突出。“这充分说明我们的为民思想观念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能力素质与群众要求不相适应,监督管理与新形势的要求不相适应。”该负责人表示。

  整体联动敢于较真碰硬

  面对这些问题和症结,怎么办?是掩饰退缩还是直面问题?

  巴中中院党组一班人认为,群众的评价就是对工作的拷问,群众的呼声就是改进的方向,只有以最大勇气直面问题,以最大力气猛药去疴,才能扭转这一局面。因此,该院将2015年确定为巴中法院司法公信力提升年,联合多家新媒体共同推出了“我对院长有话说”大型互动活动,让群众通过媒体渠道向法院反映问题和诉求,提出意见建议,并由两级法院院长通过媒体公开处理回复,充分借助媒体和群众监督的力量倒逼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首要解决的就是敢不敢、如何做、咋做好这三个问题。”该负责人介绍,通过媒体直接回答,全程公开,对决策者和执行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种挑战,也是对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考验。全市法院在召开动员大会的基础上,分别通过党组扩大会、支部学习会、部门业务学习会等形式,开展“司法公信力提升年”讨论活动。

  同时,“一把手”主管,带头梳理问题,带头研判案件,带头以本人名义回复。坚持第一时间收集诉求举报、第一时间落实相关责任单位和承办法官、第一时间给予处理答复。形成院长负总责,分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庭长和案件承办人是直接责任人,宣传口为联络责任人的责任倒查机制。

  建立机制逗硬问责处理

  在中院统一协调下,电视、报纸、网络开展了不间断宣传活动。依托人民法庭和社区巡回法庭的优势,把活动宣传延伸进社区、进乡镇。一方面,对媒体收集的问题、意见建议由中院落实专人统一交办督办,并将处理回复情况第一时间统一向媒体发布;另一方面优化法院内部运作流程,建立了在收到问题后,第一时间专人联系、通报处理进展、告知处理结果、定时电话回访的“四步曲”操作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出现空转。

  为防止个别法官及部门在拖延推诿、敷衍塞责,巴中中院建立了一套机制。首先,是逗硬问责处理。召集各县区法院院长举行推进会,安排专人对各县区法院进行逐一督查,并落实专人进行满意度回访,凡是发现在活动中对反映问题的群众冷硬横推、处理问题敷衍塞责以及存在违法违纪情况的,一律移交纪检监察部门严格处理。对活动开展不到位,不及时回复处理的4名领导和法官分别给予了诫勉谈话、公开黑色通报等办法予以了严肃问责。

  其次,切实解决反映问题。在群众反映个别问题的基础上,认真统计梳理,总结个别问题中呈现出的普遍问题,为建立长效机制奠定基础。从3月30日开始,“我对院长有话说”活动公告通过10多家媒体以及网络刊发共计160余次,并在全市诉讼服务中心、42个人民法庭和部分社区、乡镇设置固定宣传海报,总覆盖人群超过30万人次。

  截至9月底,该院共收到群众来电来信或网络留言380余次,其中表示肯定290余条(次),反映问题104条,全市法院共及时处理并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公开回复100条,除当事人表示不予回复外,规定时间内处理回复率达100%,当事人满意率达88%。

责任编辑:黄海英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