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一张凳子,斟上一杯热茶,在清幽茶香里、谈笑风生中,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文都”泉州,这样的情景再寻常不过。
近年来,福建省泉州市综治委高度重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紧紧围绕“平安泉州”建设,不断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充分发挥调解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将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走出了一条富有泉州特色的平安建设之路。
2015来,泉州98.06%以上的各类民间纠纷得到成功化解。年化解矛盾纠纷总数持续位居全省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数据,是泉州多元化解纠纷成果的最好见证。
调解网络全覆盖 矛盾纠纷不上交
“法官们很有耐心,林文华代表为了我们的案件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太感谢你们了。”9月15日上午,永春男子官某再次来到永春县法院执行局道谢,并送上精心制作的锦旗。
原来,官某与邻居苏某因借款纠纷对簿公堂。多年来,承办法官数次组织调解,但因双方分歧较大,无法达成调解协议。其间,官某多次向最高人民法院、省市法院上访。得知案件的相关情况后,永春籍泉州市人大代表、泉州市法院系统的“调解王”林文华主动请缨,担任该案的执行调解员。
“这案咱就这么结了,双方以后还是朋友,要多走动走动,来,一起握个手吧!”经过2个多小时的努力,伴随林文华的这句话,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当场签订和解协议,并于当日履行完毕。一起缠访10多年的案件终于圆满解决。而这,仅仅是泉州市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一个缩影。
面对矛盾纠纷发展变化新形势,泉州市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位一体”的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在已建道路交通事故、医疗纠纷“五位一体”解决机制及“公调对接”、“检调对接”、“诉调对接”、“援调对接”等六类调解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推进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建设,在纠纷量多的行政部门实现行业性人民调委会全覆盖。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来,泉州市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已调解纠纷109件,调解成功93件,成功率达85.3%,道路交通事故调委会已调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2271件。
截止目前,全市11个县级法院均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聘请专职调解员83人,配合做好诉前调解、协助调解等工作;公安机关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公调对接”制度,共有专、兼职调解员(信息员)4275名,其中特邀调解员919名、调解志愿者1367名、调解信息员1989名。全市建立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2941个,已形成纵向包括“镇、村、组、员”的四级人民调解网络,横向包括综治、法院、公安、司法、卫生、信访等有关部门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齐抓共管,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德化县成立全省首个版权咨询服务和版权纠纷调解中心,向社会提供各类版权咨询及纠纷调解服务;永春县结合林地多的地方特色,全省首创涉林纠纷诉前调解以及业务庭联络乡镇等机制,建立多元化解决纠纷的“司法服务综合体”平台;在晋江,由厦门海事法院、晋江市司法局成立了海事诉调对接联络处;“两岸通婚第一村”的晋江市金井镇围头村,建立围头港涉台民间海事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
目前,泉州已形成了一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大调解网络,基层调解组织遍布泉州各个角落并全面开花。从而实现了“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纠纷,哪里就有调解员”,做到了“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街道),纠纷不激化,矛盾不上交”。
邻里乡亲知心人 明星调解息纷争
“有纠纷就找人民调解,不打官司不花钱,一切就‘安啦’!”这是流传在泉州当地老百姓口中的一句口头禅,道出了调解员们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调解是一门艺术。在基层调解中,各类矛盾纠纷繁杂,调解员不仅要熟悉国家法律、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做到办事细心、耐心、公道,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一杯热茶、一张笑脸、几句关切,往往就能缓解双方当事人剑拔弩张场面,这就要求调解员不仅具备“专业性”,更是百姓们的“公亲”。
近几年来,泉州市积极探索通过设立以优秀人民调解员名字命名的个人调解工作室,培植了一批敢于担当、公正直言的调解员。自2010年9月设立首家个人调解工作室“安泰人民调解工作室”以来,全市已设立45家个人调解工作室,现在许多人民调解员已成为社区明星,成为民众的知心人。一件件矛盾纠纷,经过人民调解员的用心调解,总能得到妥善处理。
“琰叔,感谢您挽回我儿子和儿媳的婚姻。” 一天,调解员康乃琰到集市上买东西,被一位老妇拉住手不放。
原来,几天前,该老妇的儿子和儿媳因家庭琐事闹离婚,在“琰叔”的调解下,夫妻俩又和好如初了。康乃琰是一名人民调解员,补过鞋、当过理发师的他有着自己的个人调解工作室,在当地无人不晓。因善于调解邻里纠纷,热心群众工作,曾经在两年时间里解决历史遗留的80多起纠纷,被村民亲切地称为“琰叔”。类似这样村民对“琰叔”的感谢,数不胜数。
像康乃琰这样的调解员在泉州市还有很多,如“秀圭调解工作室”、“献林调解室”、“万阿姨调解工作室”、“呈鹏调解室”等遍布各个县(市)区;更有以企业调解能手名字命名的福建匹克集团“时光爱调解室”、根据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多且素质高的区域特点,成立由社区内德高望重老年人担任专职调解员的“夕阳红调解室”等特色调解工作室。他们凭借饱满的调解热情和精湛的调解技巧,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已成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新名片。
此外,开全省先河在村居设立首席调解员的基础上,2015年10月,泉州市探索建立调解员星级评定制度,自上而下分为四级,调解员持证上岗,“星光”闪耀。
如今,无论是在城市社区,或是田间地头,只要一出现矛盾纠纷,调解员们总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理矛盾,真正实现了“身边人掺和身边事,草根力量化解民间矛盾”。
据悉,2015年以来,以个人命名的调解工作室共调解案件2976件,成功2940件,成功率达98.8%,充分展示了这支明星调解队伍的巨大作用。
打造调解新品牌 联调联处促和谐
矛盾纠纷看似“小”,但如果得不到及时妥善解决,就有可能酿成“大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矛盾纠纷也产生了变化,这就要求化解矛盾方式不断创新。
为适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泉州市认真落实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规定,按照“路线图”依法处理信访事项,强化纠纷源头化解。通过健全的调解网络和工作机制把各种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防止纠纷激化,全力维护社会安定稳定,探索了一些独具泉州特色的化解矛盾纠纷新路子。
1月13日,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推出了“跨域·连锁·直通”式诉讼服务平台,紧贴群众司法需求,打破诉讼服务领域的行政区划限制,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并于9月在全省法院推广。
与此同时,为保护妇女、儿童、老人等其他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各类家事纠纷,泉州市还建立了家事纠纷多元化协调解决机制,在全市12个县(区、市)法院及市中级人民法院成立家事审判庭。整合妇联、法院、公安、司法、民政、社工等机构的资源,开展委托调解、协助调解、司法确认等家事纠纷诉调对接活动,实现多方联动解决纠纷。
2015年10月,泉州鲤城法院受理原告郭某英诉被告陈某锋离婚纠纷一案。审理过程中,在女方郭某英的坚持下,被告陈某锋家人向法官提出陈某锋同意离婚,但其长年在菲律宾经营餐馆,如果回国应诉将导致生意遭受较大损失。为了减轻当事人诉累,该院家事审判庭法官决定通过远程视频开展调解。
经过多次跨国协商,10月22日,在该院“跨域·连锁·直通”视频室,法官、原告、被告家属通过QQ远程视频与被告对接,在主审法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最终就解除婚姻关系、抚养权、探视权等内容达成调解协议,法官通过视频向被告出示了调解协议,并由被告予以确认。很快,一场跨国的纠纷得以妥善化解。这是泉州法院“跨域·连锁·直通”式诉讼服务平台与家事审判机制结合妥善化解纠纷的完美展现。
而泉州市工商局积极探索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相衔接工作机制,出台了《泉州市工商局12315诉转案工作暂行规定》。对在调处消费纠纷过程中发现的经营者涉嫌违法行为及时启动诉转案机制,2015年来共处置诉转案案件74件。南安市则以市人民调解中心为核心,创新联合调处平台,通过规范辖区内纠纷多元化解运转流程,打通公安、检察、法院、司法、卫生等多部门纠纷调处对接渠道,实现网络立体化、运作规范化、调解多元化、模式品牌化、效益最大化的“五化”调解新模式。2015年来共对接流转“医调”、“交调”、“援调”纠纷156件,调解成功143件,调解完成赔偿金额2584.65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
几年来,泉州市朝着矛盾纠纷多元化调处新模式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取得可喜成效。在泉州,群众已自觉把调解作为解决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的首要选择,多元调解工作平台建设成为群众信访的重要渠道、化解矛盾的有效平台、服务群众的文明窗口、维护稳定的前沿阵地。多元调解的“和风”吹进了群众的心坎里,成为建设平安泉州的重要载体和特色亮点。(林扬阳 颜海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