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来,贵州省遵义市司法局结合司法行政职能,围绕“三送一连心”工程,创新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推出各项便民措施,为群众提供深入有效的法律服务,在全市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广泛开展“三送一连心”送法下基层巡回宣讲报告会
在全市各个重点镇(乡)采取“小手拉大手”的方式,面对广大群众、青少年、镇(乡)干部和村支三委,开展以“法治、责任、感恩”为主题的法治宣讲活动,把法治教育与感恩教育有机结合,真正把法律送到基层、送给群众,做到教育一片、感动一片、影响一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和法治观念,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使他们感恩党、感恩社会,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10月9日,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市综治办、市教育局、市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新蒲新区联合举办了遵义市“三送一连心”送法下基层巡回宣讲报告会暨启动仪式,新蒲镇50余名党政干部和3300余名师生、家长现场感受了一场法治盛宴。截止目前,全市已在各重点镇(乡)了开展260场宣讲报告会,受教育人数达212万余人。
创新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活动
市司法局紧紧围绕法治宣传职能,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各类形式的宣传工作。开通了“遵义普法之窗”微信公众平台,定期发布社会热点及与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启动了中心城区“法治动漫”主题宣传活动,围绕食品安全、依法信访、森林保护、打击非法营运、打击违法建筑等主题,采取当前最流行的动画制作风格和幽默风趣的语言,制作了一批普法动漫,在中心城区大型LED显示屏、全市480余辆公交车载视频及遵义电视台电视栏目中滚动播放;组织举办了元宵节法治灯谜有奖竞猜、遵义市法治宣传书法作品邀请展等公益活动;举办了青少年法治教育骨干培训班,成立了市级青少年法治宣讲团,组织36名宣讲团成员深入各县(市、区)学校开展了180余场法治宣讲。
编印《遵义市“三送一连心”法律知识手册》
2015年9月,市司法局编印了《遵义市“三送一连心”法律知识手册》,《手册》内容全面丰富、资料翔实、语言精练、通俗易懂,涵盖了土地承包、婚姻家庭、环境保护、诉讼与复议、形式责任、法律援助等20个方面的法律知识,介绍了大量群众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热点问题、典型案例和惠民政策,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符合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思维习惯。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晓光专门为《手册》作序,市司法局利用各种活动免费赠送给人民群众。
深入推进民主法治示范点和法治文化阵地建设
继续深化法治示范点创建工作,培育创建了一批法治示范乡镇、学校、企业、机关、单位。正安县和溪镇大坎村、桐梓县大河镇七二村、余庆县松烟镇松烟村、习水县桑木镇土河村、仁怀市喜头镇中心村荣获第六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表彰。同时,继续加强群众性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了一批法治广场、法治公园、法治街区、法治长廊等法制宣传阵地,把法治文化融入到文学、戏剧、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中,大力推进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艺创作和演出活动。
做实做优法律援助民生工程
市司法局在全市推行了“遵义市法律援助十项便民措施”,进一步放宽了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把与困难群众民生事项需求纳入到了法律援助范围,覆盖人群拓展到了低收入人群,并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进行公开承诺,接受社会监督;制定出台了《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办法》,进一步加强了遵义市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的监督、检查和评估,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质量,推进法律援助工作规范化建设。加强法律援助站点建设,全市14家看守所建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17个驻地部队设立了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站。全市“12348”法律服务热线平台完成升级,各地均聘请了专职人员进行电话接听和平台管理,实现了市县两级来电分流指派,极大提高了服务水平。截止到10月底,市县两级法律援助机构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7434件,咨询解答18376人次,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
深化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法律服务网络建设,市、县两级全部建立了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51个乡镇、765个村(社区)建立了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法律服务工作站(室)派驻派驻法律服务工作者,采取“定期坐诊”和“电话问诊”的方式,在群众家门口免费为人民群众提供法治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纠纷调处等公共法律服务。2015年以来,全市各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开展法治宣传1186人次、提供法律咨询12037次,参与纠纷调解3375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963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