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法院召开“公检法推进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的相关举措”新闻发布会,通报该院推进“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工作的开展情况及主要措施。据悉,当天,由平谷法院院长祖鹏担任审判长审理的一起涉嫌非法行医案也公开开庭,区检察院检察长贺卫出庭支持公诉。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全面推进院庭长办案
发布会上,据平谷法院副院长王晓蓉介绍,该院在推进“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工作过程中,大力开展规范化管理,将审判工作划分若干环节,实行精细化制度管理,将各项制度汇编成《规范化管理制度汇编》,实现人手一册。
同时,积极推进院庭长办案制度,出台《关于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局)长办案的实施办法》,通过规范、细化院庭长办案工作流程,实现院庭长办案制度化、常态化。
截至2015年10月20日,院庭长办案总数已达3358件,占全院结案数的31%。其中院长(含副院长)办案数已达90件。
院、庭长通过审理疑难、复杂、新类型案件,规范庭审程序,统一裁判标准,起到了指导和示范作用。
发挥庭前会议功能 落实证人、鉴定人出庭制度
据介绍,平谷法院与检察机关联合会签相关文件,对疑难复杂案件召开庭前会议,有效解决了案件的证据开示、确定出庭证人名单、排除非法证据、附带民事诉讼调解以及管辖、回避等问题,努力消除可能影响和中断庭审的因素。
据悉,平谷法院在2015年的刑事审判中,共召开庭前会议7次,有效节约了庭审时间。
同时,平谷法院与多部门召开联席会议,明确证人、鉴定人出庭案件范围、需要出庭作证的情形、程序及补助、安全保障等内容,完善公检法之间的工作衔接,使证人、鉴定人出庭成为常态。
并且,针对证人、鉴定人出庭率较低问题开展调研,共同解决问题。
“如申请专项基金,落实出庭费用补偿;完善安全保障,构建系统性保护网络;做好防止事后对证人及其亲属的打击报复;充分利用远程视频技术、证人屏蔽作证系统等信息技术手段,为证人、鉴定人提供便捷、安全的出庭方式。”王晓蓉副院长介绍说。
另外,为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备案跟踪调研机制,对出庭作证的证人、鉴定人类型、证明内容、作证形式逐一进行详细登记备案,定期开展调研,为进一步完善证人、鉴定人出庭机制提供实践依据。
加强教育培训 成立“平法业校”
据介绍,平谷法院通过对初任法官系统化培训及“老带新、新助老”带教法官帮教模式,着力弥补经验不足,大力提升初任法官的庭审能力。
并选派审判人员参加最高院、市高院举办的各类培训,组织全员学习并以实训形式举办业务考试、司法业务能力比赛,全面提升司法能力。
同时,还成立了“平法业校”。
“平法业校是集专项活动、在职学习、体验实训、创新培养等项目内容为一体的干警培训学习平台。”王晓蓉副院长介绍说。
课程设置涵盖政治思想、综合能力、实务技能等方面。采用集中培训与分级培训并行开展的立体培训模式,参学干警从集中面授、法官讲堂、法官沙龙、法官夜校、庭审观摩、模拟实训演练、工作论坛、专题研讨、经验交流、业务竞赛、读书会、cocall讨论组、内网网络课堂、手机终端微课堂等多种形式参与学习。
并且,法院重视观摩指导,通过开观摩庭,及时发现问题,引导规范化庭审。要求法官认真梳理证据,做好庭前预案,把审判活动的重心放在法庭上,做到事实证据调查在法庭,定罪量刑辩论在法庭,裁判结果形成在法庭。加强对庭审活动的监督检查,督促法官力戒庭审形式化。(刘向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