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工作是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对特殊人群管理的重要手段。2010年10月至今,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立足工作实际,把社区矫正工作作为特殊人群管理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核心内容,依法监督管理,大胆开拓创新,紧紧围绕社区矫正“监督管理、教育矫正、社会适应性帮扶”三大任务开展工作,采取“七个创新”举措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一、创新机制 建立矫正管理中心
为加大社会管理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建立社区服刑人员监管新模式,进一步加强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切实提高矫正质量,预防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根据“两高两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及相关文件精神,关岭县于2015年4月建立了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中心隶属于县司法局,指导辖区各基层司法所并与其共同承担社区矫正工作任务。中心与司法局社区矫正股合署办公,人员由社区矫正股工作人员、各司法所负责人和聘用制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司法协理员)组成。中心主任由司法局分管副局长兼任,社区矫正股股长任副主任。中心是县级司法行政机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的工作载体,承担着矫正对象刑罚执行、行为健康诊治、回归社会引导、指导管理司法所开展日常社区矫正工作等工作职能,发挥一线社区矫正工作中的核心枢纽和集约集成作用。中心按照 “办公位置独立、区域设置合理、功能布局完整、标志标识规范、人员制度完备、管理运行科学”的要求定位,设置中心办公室、社区矫正报到室、谈心室、训诫室、入矫教育室、档案室、宣传教育室、社会帮扶室等功能办公室,各功能室配备了电脑、电话、打印机、液晶电视机等硬件设施,将社区矫正相关职责、制度、流程及警示性标语规范上墙。并在条件具备的司法所设置了社区矫正报到室、谈心室、宣告室等,基本实现了社区矫正功能的全方位布局及功能体现。
探索建立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是有效弥补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现行体制机制缺陷的积极尝试,进一步突显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刑罚执行专业化、教育矫正科学化、帮困扶助社会化的特点。
二、创新执法监督 规范刑罚执行
一是设立社区矫正检察室,促使执法规范。为进一步加强管制、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四类”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及检察监督工作,促进社区矫正执法检查规范化、常态化。2015年7月,关岭县人民检察院、关岭县司法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在县司法局设立派驻社区矫正检察室的意见》,由县人民检察院派驻检察官,对社区矫正全程依法履行检查监督职能,进一步促进社区矫正执法活动的规范性。社区矫正检察室的设立,进一步强化了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中的交付执行、日常管理、变更执行、信息交流等各环节的监督力度,实现社区矫正监督与刑罚执行、执法监督的无缝对接,促进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进行。
二是开展联合执法检查,规范刑罚执行。关岭县创新执法监督方式,由司法局与县人民检察院联合每季度到各乡镇进行社区矫正专项执法检查,联合出台了《关岭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关岭自治县司法局关于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加强协调配合的意见》,形成了长效工作机制。在联合执法检查中采取查阅社区矫正日常管理档案、集中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点名验证、入户抽查走访等方式进行,针对存在的问题,县人民检察院通过口头建议、书面《检察建议书》等方式要求司法行政机关进行整改;对于脱管的社区服刑人员,县检察院与司法行政部门、公安机关共同组成追查组深入到村、居及社区服刑人员家中进行追查。对于不服从管理情节较为严重的,县检察院给予司法行政部门大力支持,协助司法行政部门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强化教育。执法监督方式的创新有效促进了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执行。截今为止关岭县对不服从管理人员进行警告处分及执行收监,累计警告56人次,收监执行6人次。
三、创新宣传方式 营造工作氛围
关岭县注重宣传,采取多种方式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宣传,创办“社区矫正工作简报”专刊,对社区矫正工作中好的经验及典型事迹进行宣传报到,共编发社区矫正工作简报131期,司法部网站、当代先锋网、贵州省人民政府网等多家网站采用转发该县社区矫正工作调研材料、经验文章及简报信息;《贵州法制生活报》、《贵州都市报》、《安顺日报》、《安顺司法》等报刊杂志对该县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专题报道;邀请县电视台对工作中重大活动及事项进行宣传报道10余次,收集工作视频素材及社区矫正典型案例拍摄制作社区矫正视频宣传教育片,在司法局一楼接待大厅LED显示屏及宣传教育室液晶电视上滚动播放;在司法局大院设置社区矫正宣传板报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宣传,在社区矫正教育管理服务中心打造社区矫正文化走廊,制作社区矫正警示语上墙;通过创新多种宣传教育方式,营造了浓厚的社区矫正工作宣传氛围,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稳步向前发展。
四、创新“七种教育”模式 提高教育矫正质量
社区矫正的目标是转化社区服刑人员思想,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恶习,将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教育改造成守法公民。几年来,关岭县严格按照《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规定对社区服刑人员实行教育矫正,取得一定成效。对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教育方式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入矫教育、常规教育、解矫教育、集中学习教育、个别谈话教育、强化教育等教育矫正方式及重大时点、节庆假日进行专题教育相结合的“七种教育”模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教育矫正。
入矫教育:主要是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身份意识教育、权利义务教育及认罪伏法教育,让其明白自己的身份,认识自己的罪行给社会造成的危害,从而反省自己,真正做到认罪悔罪。关岭县司法局在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设置“宣传教育室”,用以对新入矫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入矫教育等。“宣传教育室”从前言、法制宣传篇、入矫接收篇、矫正教育篇、监督管理篇、案例篇及成效篇等,就社区矫正的基本知识、管理规定、典型案例复等进行图文并茂的宣传,让新入矫社区服刑人员通过观看图文宣传、社区矫正警示教育视频等,使其对社区矫正有初步的了解,让其认识到如果不按规定接受矫正管理将会受到怎样的处罚,为今后的教育矫正指明了方向。
常规教育:是指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法律常识教育及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行为规则教育、 职业技能培训等。通过进行法律常识教育让社区服刑人员学法、懂法、守法、知法而不犯法。通过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社区服刑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懂得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解矫教育:是指遵纪守法教育、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就业指导等。鼓励其要告别过去,展望未来,充满信心回归社会、适应社会,创造自己美好未来。
集中学习教育:基层司法所每月至少组织社区服刑人员集中学习教育和开展社区服务活动一次,并不能低于八小时,通过参加学习劳动,从思想、行为上净化了社区服刑人员的自律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引导他们不断改造、充实、完善自我,服务社会,树立弃恶从善、重新做人的信心和决心,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洗涤污垢,努力改造成为自食其力和对社会有益的人。
个别谈话教育: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原因、心理状态、行为特点以及动态表现等,开展个别教育。
强化教育: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设置有“训诫室”这一功能室,是专门针对在社区矫正中不服从基层司法所的管理或不按规定参加学习教育及社区服务的人员进行训诫教育的场所,在进行训诫教育时,有司法局相关人员、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人员、检察院相关人员及司法所等人员参加,对不服从管理人员进行法律知识、社区矫正制度等方面知识强化教育,使其服从管理,自觉接受改造。
专题教育:指在春节、中秋、国庆、“两会”或抗战七十周年纪念活动等重大节庆假日期间针对当前时事形势进行相应的专题教育活动,如抗战七十周年纪念活动期间,关岭县就出台五项措施加强社区服刑人员的安全稳控管理工作,要求司法所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发社区服刑人员的爱国、爱家热情,让他们明白有国才有家的道理,从而增进其积极主动接受矫正管理的自觉性。
五、创新矫正方式,矫正阵地前移
为有效预防社区服刑人员重新违法犯罪,与检察院、县关工委等部门联合组织部分缓刑人员到监狱进行警示教育,通过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到监狱开展警示教育活动,让监内服刑人员与社区服刑人员交流心得体会,特别是让未受过监禁的社区服刑人员全面了解监狱服刑人员的生活作息情况,通过听、看、学、体验和感受监狱服刑人员生活,真正了解监禁与非监禁的巨大差别,从而悔过自新,懂得感恩社会,珍惜在社区服刑的机会,积极、主动配合司法部门的教育管理,深刻反省自己的过错,悔过自新,重新做人。
六、创新监控管理 实行手机定位
为进一步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监管水平,关岭县充分利用先进电子监控技术,在全市首家对社区服刑人员实行手机定位监控管理试点。从2015年3月开始,县司法局抱着“敢吃螃蟹“的精神,主动与中国移动关岭分公司联系,商谈手机定位监督管理相关事宜, 4月中旬,双方签订合作协议,于5月初开始正式启动社区服刑人员实行手机定位监督管理试点工作,8月在全县全面试行。印发了《关岭自治县社区服刑人员手机定位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对手机定位监督管理的对象、管理的划界区域、社区服刑人员应当遵守的规定、违反规定应受到的处罚措施及工作人员的纪律等作了明确要求,对社区服刑人员手机定位监督管理工作进行了规范。同时还制订了《社区服刑人员“手机定位”告知书》、《社区服刑人员自愿接受“手机定位”承诺书》及《“手机定位”系统跟踪反馈制度》等。现全县对78名普管和严管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手机定位跟踪管理,不仅能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控,及时了解掌握工作对象的动态情况,还能及时与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实时沟通,减少或杜绝脱管失控,充分利用技防来加强和完善人防,有效弥补基层司法所人力不足问题。
七、创新“四心”帮扶模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采取“连心家书、悉心教育、爱心奉献、暖心帮扶”“四心”方式对社区服刑人员等特殊人群进行帮困扶助。
(一)连心家书情系狱中浪子。服刑人员虽在监狱服刑,但为了让其感到社会并没有抛弃他们,关岭县自2014年以来开展向在戒服刑人员写一封“特别家书”活动,“特别家书”旨在从家乡的发展变化、亲人的关怀期盼以及服从监所干部管教、重新做人等方面对关岭籍服刑在戒人员进行帮助教育,搭建了社会与监狱的连心桥。截今为止关岭自治县司法局寄出“特别家书”600余封,收到良好效果。其中一封来之贵州省兴义监狱服刑人员罗某的回信中写到:“喜接来书,倍加惊喜,承蒙不弃,给一个戴罪之人亲切,温暖的心理安慰,并告知故土的飞速发展和家乡近来的巨大变化,令我无比之喜悦和万分的高兴,特此提笔,专此复信,遥当致谢。无奈,身临逆境,一切鞭长莫及,敬请宽容海涵,我反思,今自食的悲剧苦酒,是昨天的不明荣辱之分和善恶之别酿制,悔恨当初。走错一步,人格错位,用尽一身的努力,也无法弥补和偿还。现在这高强铁窗之内,我定当好好努力,洗刷掉心灵的污垢,以良好的表现获得减刑,早日出狱与亲人团聚。遥望蓝天,不禁神驰在你的一片良言善语的鼓励下,力争早获自由,融入社会大家庭,为家乡的建设出一分力,献一分热,发一分光,给我此生遗憾减少一点内疚感。”
(二)悉心教育挽救失足少年。在社区服刑人员中,不乏曾经的天之骄子与问题少年,长期以来,关岭自治县司法局本着以人性关怀为本,以法塑人为旨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矫正教育,坚持对每一位社区服刑人员不抛弃,不放弃,着重塑造其人身价值观和社会荣辱感,定期对其进行法律知识等培训,使其知廉耻、懂礼节,让其懂得人要知错能改,自强不息,对其进行教育和鼓励,让其回归社会后能为社会这个大家庭添砖加瓦。如该县坡贡辖区社区服刑人员冯某,系在校学生,因年少冲动犯抢劫罪被判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曾经的天之骄子,当冷静的面对自己犯下的错时,冯某不仅悔恨、自责,但更多的是彷徨和无助,整天灰心丧气,对读书也失去信心。针对社区服刑人员冯某的情况,司法所对其制定了人性化的特殊矫正方案,让其通过电话形式定期进行思想汇报。在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循循善诱和思想开导下,冯某放下了心理包袱,认真努力学习,成绩大幅上升。在2014年的高考中,冯某以理科456分的优异成绩被天津城建大学录取。该至今有4名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浪子回头,进入了大学校门进行深造学习。
(三)爱心奉献关怀特殊儿童。关岭自治县司法局积极开展服刑在戒人员未成年子女排查帮扶活动,真情关怀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并建立了长效工作机制,制定了全面、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和排查帮扶方案,旨在进一步保障和促进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扎实推进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工作,竭诚为服刑在戒人员未成年子女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和服务,让需要帮扶的孩子尽快得到帮扶,引导他们养成健康心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远离违法犯罪。如该县八德乡黄某(女性)在江西省女子监狱服刑,其未成年子女马某兰因母亲服刑,父亲突然病逝,11岁的小女孩及其弟弟就只得跟着年迈的爷爷生活,由于生活所迫,小女孩只得辍学回家帮助亲戚放羊。在排查中得知马某兰的情况后,司法局及时与八德乡党委、政府协调,解决了马某兰姐弟及爷爷的农村低保,也让小女孩重新回到校园接受学习教育。又如关岭县永宁辖区服刑人员王某未成年子女王星,其原本生活在一个快乐的7口之家,有爷爷、奶奶、父母及两个弟妹,一家人虽然过得比较清贫,但也享受着平淡快乐的生活。但这一切随着父亲的失足,在一年之中全部改变,父亲入狱服刑,继母带着弟妹离家出走,爷爷病逝,家里只剩王某星及60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小男孩由于家庭变故辍学在家,其幼小的心灵承受了过大的压力,加之年迈的奶奶对其管教方式不当,在其奶奶外出时就把小男孩独自一个人锁在家里,慢慢地,小王星拒绝和外界交流,有心理自闭倾向的趋势。在6月1日关岭县司法局对永宁镇中兴村留守儿童进行慰问中,了解到了王某星的情况后,积极发函与监狱联系,并会同公安局、永宁镇政府等部门对王某星家庭进行关爱和帮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解决了王某星辍学复学问题,也为王某星解决了低保,并于建党节当天,陪同王某星及奶奶到轿子山监狱看望了服刑父亲,监狱开通绿色通道让王某星及其奶奶看望了阔别一年不见音讯的服刑父亲,有效减轻了王某星的心里压力,让这个经受家庭突然变故的少年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关怀,原本自闭的性格得到了改善,脸上出现了久违的笑容。至今为止,全县共有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393人(服刑在戒233,社区服刑160),对特别困难43户家庭给予关怀和帮助。
(四)暖心帮扶指明回归路。协调相关部门对困难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戒人员家庭进行暖心帮扶,促使社区服刑人员、刑释人员做到“身心”真正回归社会。如该县八德乡社区矫正人员马某,其假释回家后看着家中年幼的孩子及破败不堪的房屋,思想动荡不安,情绪极不稳定,一度有想找自认为妻子外遇对象报复而解心头之恨,八德司法所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其思想动向,对其做了耐心细致的思想疏导工作,及时协调为其孩子解决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同时与民政部门协调,给其拨付了2.3万元危房补助款修缮房屋。通过心理疏导及物资救助,马某终于安下心来接受矫正,现已经按期解矫,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自由公民,同时还乐于助人,成了村民口中称道的热心人。又如上关镇社区矫正人员谢某,因职务犯罪在上关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强大的心理落差让其难以接受,在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开导下,现已重拾信心,在家人的支持下开办了“家美洁清洁用品有限公司”,并扩大生产规模将厂房建到了安顺。又如关索辖区社区服刑人员管某,通过司法所的教育帮助,现在关岭一企业上班,月收入3000余元等。近几年来关岭自治县对社区服刑人员及其安置帮教人员进行帮困扶助120人次,协调解决临时救助金1.5万余元,临时救济粮8000余斤,棉被25床,协调解决危房改造资金5.6万元,协调解决生产信用贷款35万元,目前全县共纳入低保的社区矫正人员、刑释解戒人员及服刑人员子女达到40余人次。
通过创新管理和人文关怀,实现社区服刑人员“管得住,矫得好”的监管目标,截至目前,全县在册管理社区服刑人员表现良好,工作生活正常,与周围居民相处融洽,无一脱管漏管以及重新违法犯罪现象发生,解矫人员顺利回归社会,成为遵纪守法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