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
未来五年,世界经济环境仍将比较复杂,但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国内经济发展矛盾凸显、风险增多,但前景依然光明。整体来看,我国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只要应对得当、趋利避害、防微虑远,“十三五”仍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方面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世界大势。当前,国际政治环境严峻复杂,世界不安定的因素依然不少,地区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有所抬头,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问题凸显。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仍是时代主流。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有利于世界各国和地区良性互动,将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此大势之下,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将在波动中平稳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持续显现,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贸易投资保护主义花样翻新,主要大国对国际经济规则制定和全球治理体系主导权的角力日趋激烈。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领域的竞争仍在加剧,与发达国家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领域的竞争已经开始,面临双重夹击。但也要看到,经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没有改变,多边和区域双轮驱动的特征没有改变,全球经济治理总体加强的态势没有改变,特别是自贸协定、投资协定、多边诸边合作等加深了各国经济的融合渗透,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有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从国内方面看,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只要我们积极主动地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就完全能够化挑战为机遇,如期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双翻番”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四个全面”是长远发展的发动机和稳定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载着百年梦想,凝聚了全民共识,明确了发展目标、任务和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将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发展的动能。全面依法治国,有利于建设法治化的市场经济,促进规则公平和竞争有序,是稳固发展的制度之基。全面从严治党,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总之,“四个全面”为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大国经济彰显巨大的韧性和抗冲击能力。中国幅员辽阔,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大,经济发展仍然有巨大的潜力与回旋余地。产业类型多样,既有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也有互联网、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东方不亮西方亮、这业不兴那业兴”。新“四化”将带来工业化和信息化高度融合,创造巨大国内市场需求,有利于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城镇化深入推进,将激发投资和消费需求;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有利于释放更多的劳动力进入工业和现代服务业。
要素条件改善奠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坚实基础。从劳动力要素看,尽管劳动年龄人口持续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快,但劳动力总量依然巨大、素质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国劳动人口将维持在9亿以上,每年有13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毕业生、归国留学人员等高素质人才进入劳动力市场。从资本要素看,我国储蓄率高、资本积累快、外汇储备多,资本市场不断发育,企业家运用国内外资本的能力日益提高。从技术要素看,我国在航天、高铁、核电等很多领域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与领先国家差距明显缩小。
创新创业及“互联网+”成为发展的新动力。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目前仅为40%左右,比发达国家约低30个百分点,差距很大。随着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出台,创新瓶颈不断破除,创新平台日益优化,特别是“互联网+”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条件,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相互融合,大大降低了“草根创新”的门槛和成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在成为发展新引擎。
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成为发展共识。目前,我国人均石油天然气和淡水资源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和1/3左右,石油和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消耗了世界1/2的煤、1/4的一次性能源,明显高于GDP占世界1/8的比重。形势所迫,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资源利用效率将不断提升,能耗强度将持续下降,节能环保产业将迅速成长。走绿色发展道路,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