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厦门交警王汝毅:红绿灯的“守护神”

2015-10-30 15:22  来源:福建长安网

  9月1日,是福建省厦门市中小学校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受开学影响,城市交通早高峰或将比以往提前了20分钟到30分钟,虽然学校周边道路的车流量明显增加,但还是比较有序。这多亏了交警部门提早做出的相应预案,在这些预案中,有一项便是对校园周边路口的交通信号配时进行跟踪优化。

  红绿灯,看上去很小,但对于交通秩序管理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旦一个路口红绿灯发生故障,就有可能引发全城大堵车——作为厦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负责全市红绿灯建设及管理维护的民警,王汝毅很清楚地知道这一点。为了保证市民出行的安全畅通,他常常守护在监控大屏幕前,紧盯着路上交通的瞬息万变。

  一名普普通通的交警,用一个个与时俱进的务实足迹,写下12载从警生涯的华彩乐章,不仅个人获得多项荣誉称号,更是被厦门市民亲切地誉为“鹭岛永不停歇的红绿灯”。

  很敬业他视红绿灯如“孩子”

  巡检全市红绿灯,是王汝毅的固定工作之一。不管是烈日骄阳,还是数九寒冬,他带领技术员们一个路口一个路口地巡检过去,巡检50多个路口,有时一天要耗时十几个钟头。负责管理维护红绿灯十年来,王汝毅的足迹踏遍鹭岛的每个角落。虽然辛苦,但他认为很值得:“这十年来,厦门红绿灯的故障率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在全国各城市中保持领先地位。”

  巡检红绿灯虽然很辛苦,但比起抢修红绿灯来说,已经算是比较轻松的工作了。王汝毅的手机都是24小时开机,只要一个报修电话,他总是随叫随到,第一时间赶到抢修现场。

  莲坂转盘是厦门市厦禾路、湖滨南路、莲前西路交叉口,是重要的交通节点,2014年7月份的一天中午,该路口红绿灯突发故障,继而引发莲坂转盘大堵车,交通一度瘫痪,与之相连的湖滨南路、莲前西路、嘉禾路、厦禾路等也受到严重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没有及时修复红绿灯,可能引发全城堵车。

  时间就是效率,故障就是命令。刚刚从岛外巡查红绿灯回来,正准备吃午饭的王汝毅,扔下碗筷立即赶往现场。正值一天中最热的时候,路面温度超过了50℃,信号机箱被晒得滚烫,别说是在上面工作,就是靠近一下都会感到头晕。为了尽快修复红绿灯,恢复交通秩序,他顶着炎炎烈日全神贯注地忙碌着,全身的衣服被汗水湿透。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紧张抢修,红绿灯终于恢复正常,此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的王汝毅没有离开现场,而是一直守在红绿灯的旁边,直至16时道路交通秩序恢复正常。湿了干、干了又湿的警服上,白花花的汗渍十分显眼。

  说起红绿灯,平时埋头苦干、不事张扬的王汝毅,却如数家珍:“全市目前有549座红绿灯”、“全市多相位控制的红绿灯有458座”……他甚至可以很清楚地说出,每一座红绿灯的相位,每一座红绿灯的控制方案,每一座红绿灯检测器的位置……

  善创新他让红绿灯更“聪明”

  细心的市民会发现,平峰期开车在莲前东路和西路上,连续经过七八个红绿灯都是绿灯通行,大家都说,“近年来厦门市的‘红绿灯’变得更加聪明了。”其实,这是源自于厦门市正在抓紧建设的智能交通信号灯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地面检测设备采集交通流状况,判别路上车流密度,自动调节绿灯放行时间,让需要通行的车辆在有拥堵隐患的路段尽快通行,从而大大减少道路拥堵现象。

  作为该项工作的主要负责人,王汝毅带领他的团队取得一次次的突破:2010年,金尚路在全省率先实现路口交通信号灯控制智能化;2012年白鹭洲路公园东路段建成厦门市首条信号灯“双向绿波带”,紧接着又以该路段为基础,将与之相交的湖滨南路信号灯也建成“双向绿波带”,两条路的交叉路口通行能力平均提高30%;2012年,湖滨东路到仙岳隧道口全程实现交通信号灯智能化,高峰期湖滨东路车辆的平均通行速度由原来的12公里/小时提到到每小时30公里/小时;2013、2014年,厦门市中心城区60座红绿灯实现了“嵌入式”红绿灯倒计时显示,交通参与者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红绿灯等候及通行时间。

  2015年起,王汝毅开始考虑,如何让智能交通信号灯系统更加人性化,在保障道路通行效率的基础上,让行人更加安全出行?为此,他提出了在原本没有灯控的莲前东西路人行斑马线建设智能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方案。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数据及交通仿真论证,莲前东西路不仅实现了“绿波”控制,沿线红绿灯可根据车流和车速,自动调整红绿灯的时长,车辆可少等红灯,甚至一路绿灯畅行无阻,车辆通行效率大大提高,平均车速提高15%,行车延误减少13%,同时也保障了行人过街的安全性,厦门理工大学交通专家给予该项目高度评价。

  爱钻研他让市民出行更顺畅

  红绿灯配时不合理,不仅影响车辆通行效率,更是这几年市民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

  为了让全市红绿灯设置更加科学合理规范,王汝毅牵头制定了《厦门市道路交通信号系统建设标准》、《厦门市交通信号配时原则》、《厦门市交通信号灯倒计时建设标准》、《厦门市交通信号灯管理规定》、《交通管线建设标准》等多项管理规定,他平均每月至少对10个路口红绿灯进行配时优化,全市549座红绿灯每年每座至少配时调优3次以上。

  2014年,有不少车主和行人反映市府大道部分路口红绿灯配时存在问题,车辆通过率小,行人过马路时间十分紧张,为了让信号灯配时更加合理,让市民群众出行更加顺畅、安全,王汝毅决心设计一套更加合理的配时方案。

  他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小部分车辆在绿灯亮起初期存在明显的反应滞后,少则三五秒,多的接近10秒,无形中大大增加了行车延误。采取红绿灯倒计时固然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因其造价贵且施工周期较长,具有相当的局限性。于是,他深入论证研究,大胆提出了信号灯“红末闪烁”的新方案,以红灯持续闪烁提示驾驶员即将放行的方向,并在市府大道沿线5个交叉路口试行,取得了突破。通过测算,这5个交叉路口信号灯绿初损失时间由原先的平均4.3秒,降低至2.7秒,提高了37%。换言之,即每个车道每个周期多通过一台车,以白鹭洲路湖滨南路口为例,晚高峰一个小时约22个信号周期,路口18个车道一小时可以多通过近400部车,效率相当可观。

  王汝毅说,自从负责红绿灯管理维护以来,他变得十分“爱计较”,有时零点几秒都在计较,其实这“爱计较”也正是王汝毅一贯的工作作风,对待工作他始终精益求精,力求做到最好。(田圆 周永宁)

责任编辑:张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