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六五”普法的收官之年。5年来,厦门人围绕“法治厦门”这一主线,用心谱写法治新篇,打造法治名片,强力推进“法律六进”。越来越多的市民感受到了法治带来的红利,从而更加信仰和践行法治。
“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地市”三连冠、“全国服务型政府十佳城市”两连冠、“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试验区”……这些荣誉无不彰显着厦门在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进法治建设基础性工程中,发生了令人振奋的历史性深刻变化。
治并举筑牢法治基石
法治建设,普法先行。“六五”普法以来,厦门坚持“学用结合、普治并举”的工作方针,将普法工作纳入“法治厦门”建设的全局。明确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过程就是最好的普法”这一新的普法工作理念,把普法工作与“法治厦门”建设同步规划、同步部署,真正从工作规划上实现了普法与依法治理的有机结合。
烟花精彩灿烂,只在那一瞬间。厦门普法人都知道,普法活动可以轰动一时,效果若要长久,还有赖于长效机制的建立。厦门市将普法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社会工程,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推进,增加其在综治考核、文明创建、绩效考评中的分值,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健全普法讲师团、政府法律顾问团、法治宣传文艺队、普法联络员和普法志愿者等工作队伍,提高“六五”普法规划的执行力。
厦门注重用法治宣传教育引导法治实践,并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等领域加快立法。5年来,共制定和修改35部地方法规。
严格的执法过程就是最好的普法,厦门各级政府不断加强法治建设,以严格公正的执法传递法治正能量。规范执法行为,在全省率先启动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试点工作。创新规范性文件管理,形成前置审查与备案审查相结合的规范性文件管理新模式。推进行政复议工作创新,在全省率先开展行政复议委员会创新工作试点,创新自贸区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模式。
各级司法机关以审判、检察等司法活动为依托,积极参与全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同时,积极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注重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律师服务广泛覆盖,组织开展律师行业“百村、千企、万户三年行”活动;公证服务首开全国先河,推出“公证云”在线办证服务;法律援助推行“点援制”;不断完善“大调解”机制,健全劳调对接、诉调对接、援调对接、警民联调等多元化调处机制,依法化解矛盾纠纷,引导公民依法按程序表达利益诉求。
法治精神渗透群众生活
普法的重点在于让更多的群众能够学法、懂法、守法,并自觉运用法律维护权益,履行义务。“六五”普法以来,厦门市强力推进“法律六进”,让法治精神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之从最早由执法者唱戏,到现在深入到社会每一个角落,成为一场大众的盛宴。
厦门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用法,组织全市40家主要执法单位签订“谁执法谁普法”责任状,严格落实执法主体法治宣传教育责任。各级司法、执法部门积极开展以案释法活动,创新开展网络庭审直播,通过在主流媒体发布消费典型案例、腐败和“四风”问题典型案例等进行案例宣讲教育。加强机关内部建章立制,落实学法用法制度,加强专业法培训,提升管理法治化水平。各级执法部门将普法寓于每一起案件的执法全过程,对内提升执法人员法律素质,对外普及法律常识,将严格执法的过程转变为生动的普法实践,实现学法、用法、普法三者的有机统一和相互促进。
法律不是限制企业发展的紧箍咒,而是企业发展的保护神。“法律进企业”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依法经营管理能力,促进企业管理规范化、法治化。厦门市根据企业法律需求,开展“法律服务在行动”、“金融服务月”等活动,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开展“送法进工业园”活动,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搭建良好平台;全市各类国有企业和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均设立专门法务部门,配备专职法务人员,加强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推行民主管理,严格落实《公司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开展“厦门最受外来员工欢迎的企业”评选活动,培树“诚信守法示范企业”,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厦门市十分注重贴近村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努力创新创优普法方式方法,不断 增强村居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开展“法律夜市”、“社区听评会”等活动,推动优秀律师深入基层提供法律服务,实现“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全覆盖。通过加强法治宣传教育,传播法治文化,形成了全社会拥护法治、共建法治的浓厚氛围,涌现了一批法治创建示范村居。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居)8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居)46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居)244个,各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居)占全市村(居)总数的95.5%。
近日,在思明区演武第二小学门口,一幅幅五彩斑斓、妙趣横生的法治漫画布满涂鸦墙;学校操场地面板砖上,绘制了别具特色的法治标识……学校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法味。青少年是“六五”普法的重点人群之一。厦门市通过深化“法律进学校”活动,加强学校内部建章立制,建立和完善现代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并在全市开展依法治校示范学校评选表彰活动;在全市中小学校配齐配强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深入开展校园安全、交通安全等校园环境专项排查整治;加强学校法治管理,营造规范有序、和谐法治的校园环境,使师生在校园法治化管理的过程中自觉学法、守法,养成良好的法治习惯。
法治文化建设精彩纷呈
一缕阳光透过云层,照亮了集美法治文化苑。简单易懂的法治故事、法治格言让路过这里的市民们纷纷驻足。在集美,一个占地面积2.82万平方米、具有法治韵味的公园让人眼前一亮。近日,在公园散步的市民何女士说:“一边漫步游园,一边感觉法治文化,已经成为我们最惬意的休闲方式。”
法治公园只是厦门加强法治建设的一个缩影。“六五”普法以来,厦门将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传播法治文化作为“法治厦门”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同时,打造特色阵地、创新传播渠道,以生活化的方式培育市民的法治理念、法治习惯和法治素养。
再多再好的法律,要转化为人们内心自觉遵守的准则,靠的就是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传播。法治文艺演出让市民刘女士赞不绝口,她说:“这样的演出我看过多次了,但每次一听说有普法文艺节目演出,还是忍不住要凑下热闹。”每场法治文艺演出,都是以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故事作为雏形,由于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让群众倍感亲切。全市的法治文艺宣传队带着各自的绝活,活跃在大小舞台上,播撒法律的种子。
“六五”普法期间,厦门市法治文化建设别开生面,一大批法治文艺节目纷纷上演,一系列法治文化阵地相继建成,一个个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长廊悄然出现在百姓的身旁。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有法治宣传栏532座,全年租用大型LED广告屏30余座,建设专用LED法治宣传屏15座;已形成6个区均建有至少一个法治文化广场、公园,每个镇街、村居建有至少一个规范化法治宣传栏的法治文化阵地格局。
基层单位建立了“法治早市”、“法治夜市”、“普法超市”和“法治诊所”等一批新型普法阵地,寓法治宣传教育于日常生活中。广泛发动各种文艺团体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品、歌舞、说唱等法治文艺节目;成立农村法治文艺宣传队,利用歌仔戏等民间戏曲形式传播法治文化,增强法治宣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随着群众法律意识的提高,传统的法治宣传方式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厦门市充分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同时,筹拍法治微电影、法治动漫作品,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的宣传与教育。一些节日也成为法治宣传的平台,如“3·15”消费者维权日、“12·4” 国家宪法日……各级职能部门向群众宣传宪法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营造法治氛围,扩大法治宣传效果。
法治文化,如饕餮大餐滋养着厦门。通过近5年普法工作开展,厦门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新格局。
而今,“六五”普法已近尾声,普法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厦门将继续发挥法治宣传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将法治宣传教育渗透到执法、管理、服务全过程,为法治厦门建设作出不懈努力。(黄秋云 方添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