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充分发挥网络社会的开放、高效作用,提升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政府公共决策就是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这些公共政策通常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涉及众多人的切身利益。如果政府决策过程中没有民众的参与,不能真正代表民众、体现民众利益,就会影响到公共决策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而影响公共政策实施的有效性。长期以来,我们民主决策的主要途径是制定政策的人面向基层召开座谈会,找人谈话听取意见,进而开会讨论通过。这种方法看似在走群众路线,体现民主决策的要求,但实际上,这种方法征求意见的面很窄,而且听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意见。以往很多决策失误就是这样产生的。无数正反两方面的案例证明,当今社会,仍然沿用以往在少数人中征求意见、讨论拍板的决策风险很大。在当今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社会,借助传媒和网络吸引民众参与公共决策,对于促进公共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
民众参与公共决策的过程,涉及几个方面:一是了解民意;二是让民众参与公共决策的制定过程;三是吸引民众参与公共决策的修改过程。通过网络社会了解民意,在目前各国政党和政府中,应用得最多的就是民意调查。在当今社会,借助网络社会开展民意调查,是发现和了解民意的便捷手段,是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重要形式,也是实现民主科学决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一方面,网络民意能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较为全面、真实、及时的原始信息,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另一方面,网络民意能强化政府与公民的决策互动,建立有效的政治沟通,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在网络民意的作用下,政府决策模式逐步由单一的自上而下模式向双向的模式转变,更加注重吸纳自下而上的民意参与。同时网络还具有强大的民意“聚合”功能,正好弥补了公民个人人微言轻的不足,再加上网络空间缺乏传统媒体的“把关人”机制,使得民众的利益诉求能最大限度地表达出来,最终进入政治系统,形成决策议题。如山西“黑砖窑事件”之所以能提上政府议程并得到查处,主要得益于网络民意的干涉和推动。
当然,更重要的是党和政府也可以主动设置民意调查议程,这既是广泛了解民意的过程,也是政府主动的新闻议程设置和政府决策的推广过程。网络社会中展开的舆情调查和相关报道,可以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告诉全体民众党和政府正在开展的工作,存在哪些问题,可能有哪些利弊,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并围绕这一议题形成相对集中的舆论。在此基础上,引导民众知晓、认可和支持政府的决策。同时,这也是展示党和政府公开透明的决策、提高群众满意度的过程。
吸引民众广泛参与政府决策过程和决策的修改,这是传统媒介所不具备的优势。如将民生问题作为政策议题的认定阶段,社会公众可以通过网络社会直接参与和发表意见,并成为民生问题政策议题认定的主体。什么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是由人民群众自己通过有效的方式来表达的。为此,政府可以通过网络社会,开展开放式决策,让网民参与到整个政策过程。在政策备选方案的规划和评估阶段,政府职能部门和专业人士由于更了解问题的技术条件、法律规章和财务状况以及在同一问题上前期政策执行的状况和成效,并能预见新政策执行后可能对未来发展及相关领域产生的影响,因而是政策规划和评估的主体,但民众表达的愿望和需求仍然是政策规划和评估的出发点,而尽力满足这些愿望和需求则是这些政策规划和评估的归宿点。在公共政策的确定阶段,决策机制按照党和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加以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原则来安排。最后,在政策评估阶段,同在政策议题的认定一样,把人民群众的评价意见作为主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