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福建省漳州市边防支队在全国边防部队中首创警官兼任村官新型警务模式,成为新时期群众工作的生动实践。10月10日,漳州边防支队召开爱民固边10周年座谈会,22名民警村官交流心得,畅谈体会。
治安乱局 催生民警村官
10年前,漳浦县佛潭镇由于治安和经济滑坡,连续三年被上级列入重点整治名单。为扭转这种局面,漳州边防支队党委审时度势,选派11名业务精、能力强的责任区警官到辖区11个村居挂职,健全完善基层组织,带领当地群众积极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整治活动。
彭展科曾是佛潭边防派出所首批被任命的民警村官。他说,以前民警走访群众,受访人非躲即藏,有情不报,用群众的话说“看你穿着这身衣服到家里来,我的心跳就会加快,不知道你有什么事”。有了“村官”身份,老百姓见到你,会主动打招呼,邀请民警到家里泡茶,并认为这是“有面子”。
漳州边防支队政委孙亚祥说:“群众的打招呼和泡茶,里面蕴含着的正能量大得很,民警获取了大批深层次、内幕性、预警性的动态信息,极大提高了案件查破率和打击现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准确性。”
成效最能说明一切。当年,佛潭边防派出所提前两个月完成了漳浦县公安局下达的五项公安业务指标,年底,佛潭治安落后“帽子”被成功摘除,同时被共青团漳州市委授予“青年文明号”的称号,并被公安部边防局荣记集体三等功。
注入血液 激活组织活力
10年前,支队党委一班人认为,开创边防辖区和谐稳定局面,必须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强化群众团结中的主导作用。而当时边防辖区一些基层党组织比较薄弱。
回忆起当年沿海村镇基层组织现状,支队政治处主任刘如松用“状况堪忧”加以概括,用群众的话说:“村干部年龄老化,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党组织、治保会等几乎成了空架子。”
佛潭边防派出所11名责任区警官到辖区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长助理,首先把加强班子团结放在第一位,坚持“以党建促创建、以结对赢发展”原则,利用警官和村官双重职能优势,充分利用部队要求的党建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村各项组织生活制度。给当地党委政府及群众留下了精力充沛、有能力、有魄力、有闯劲、想干事、会干事的印象。
年轻警官参与村务,不仅大大激活了基层组织的活力,而且成为党群关系的“纽带”作用。看到了好处,尝到了甜头,成为当年地方组织部门全力助推的原动力。
架起桥梁 密切干群关系
警官任村官后,成为党的基层组织机体的一个基本细胞,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直接执行者,架起了干群关系的桥梁。
2007年5月,大白石村准备动用村财20万元安装路灯,民警村官参与组织召开听证会,由于设计方案、经费预算、招投标说明等工作准备充分,群众由怀疑转为全力支持,工程顺利开展。
大多数村干部都认为民警兼任村官,不占职数,不拿村里工资,不仅把治安工作抓好了,还帮着干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大大减轻了村两委的担子。“多出主意不包办,评理断事不越位,为民谋利不伸手。”佛潭镇书记陈福强这样评价民警村官的办事风格。
漳州边防支队支队长陈长告诉笔者,这些年来,民警村官深入走访辖区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帮扶弱势群体,对辖区情况掌握得更为全面、具体、真实,警民关系也更为密切。
如今,在漳州边防辖区的125个行政村里,干部群众形成共识:民警村官不是“村里人”,没有各种经济利益、亲缘关系的影响,办事就容易讲公道,不会偏心,群众比较信服,是干群关系的“粘合剂”。(胡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