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流域治安好转贸易量翻番毒情缓解
中老缅泰联合执法震慑犯罪
一箱箱果汁和食用油堆满地,卸货的汽车一字排开,几乎堵塞了交通。10月21日上午10时,湄公河上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关累港,中国小伙王玺正指挥搬运工卸货。
王玺家在关累港口岸旁边开了一家百货店,将在国内采购的饮料、食品以及日常生活用品转卖给来自老挝、缅甸、泰国等国的批发商。据王玺介绍,2011年发生“10·5”湄公河惨案后,湄公河货运中止了几个月。不过,自2011年中老缅泰4国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以来,湄公河货运已完全恢复正常。
王玺说:“有中老缅泰4国联合执法护航编队在,湄公河流域的治安状况好了,老挝、缅甸、泰国等国的批发商每个月都会乘船来中国进货,我家的生意越来越好做了。”
没人再敢收货船保护费
关累港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西南部的澜沧江畔,是中南半岛腹地和东南亚诸国经湄公河进入我国的第一码头,其驻地是河边的一个自然村。
放眼望去,10余艘悬挂中国国旗的货船紧紧靠在一起,等待装货。不远处,停靠着8艘飘扬着老挝、泰国等国国旗的货船。与其他国家货船不同的是,中国货船不仅悬挂五星红旗,还悬挂着泰国、缅甸和老挝的国旗。
云南省景洪港公安边防检查站负责人告诉《法制日报》记者:“4国联合执法行动开始之前,这一带治安状况不好,经常有犯罪分子以向来往货船收取保护费的形式敲诈勒索。联合执法开始后,没有人敢这样做了。目前,航运不仅恢复到湄公河惨案以前的水平,而且贸易量在原来的基础上翻了一番。”
来自云南江川的韩良才当水手不久,他加入航运大军的原因很简单——现在的湄公河安全了,有钱赚了。
像韩良一样,最近加入湄公河国际航运的人还有不少。不仅如此,西双版纳一度濒临倒闭的造船厂的生意也火了起来,很多新船行驶在江上。因为湄公河惨案而离开的船员,有的曾回家种地,有的曾到长江沿岸谋生,现在大部分也回来了。还有一些老板摩拳擦掌,准备参与国际航运生意……
韩良说,从现在开始,湄公河流域雨量增多,河水水深增大,货物可以装得更多,利润也会随之提高,因此,现在湄公河上有很多商船,“看到湄公河这般繁忙的景象,我们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据统计,自恢复航运以来,云南关累港检查出入境人员25.5万余人次,进出港船舶1.7万余艘,进出口货物4.5万吨。
联合执法护湄公河安全
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6国的湄公河,一度流淌着财富。2001年6月,中老缅泰4国在澜沧江——湄公河800多公里的航道上实现自由通航。此前,小而精干、外形酷似半条黄瓜的“黄瓜船”,让河面充满勃勃生机。
但繁荣背后,是越来越严峻的安全问题:湄公河的很多航段都是国与国的界河,处于“两不管”状态,航道上杀人、绑架、枪击、爆炸等严重暴力犯罪活动时有发生。经常有商船遭到不明持枪人员强行拦截“检查”,或收取“保护费”,或掠走钱财货物。
“10·5”湄公河惨案震惊世人。事件让湄公河航运一度中断,很多人退出航运,造船厂关门停业,很多港口成为有名无实的“死港”。
“10·5”事件后,云南公安边防总队水上支队正式组建。2011年10月31日,中老缅泰4国在北京决定建立湄公河流域安全执法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情报信息交流、联合巡逻执法、联合整治治安突出问题、联合打击跨国犯罪、共同应对突发事件,共同维护湄公河国际航运安全和沿岸地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2011年12月9日,4国联合指挥部在中国云南关累港正式挂牌成立,通过加强情报信息交流,及时有效地应对、联合处置突发事件。
在这一机制框架下,2012年3月,中老缅泰成功侦破“10·5”案,抓获案件首犯、横行“金三角”多年的大毒枭糯康,实现4国在联合侦查、联合审讯、证据交换、出庭作证等方面的突破,开创国际执法合作与司法合作先河。
联合执法护航编队巡航经过老挝波乔省敦棚县曼西暖米村时,曾进入村子走访,了解治安情况。6年前,时年30岁的贵州人小刘到曼西暖米村开了一家百货店,亲眼见证了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前后的变化。
小刘说:“以前,村子里挺乱的,甚至有人在公开场合吸毒。如今,不但这种情况没有,连偷东西的也少多了。我刚到这里时,曾有人到我的门店向我索要‘一两件啤酒的钱’。巡航之后,村里再也没人敢敲诈勒索了。”
一案查获579公斤毒品
在“金三角”水域,打击毒品是联合巡逻执法的最重要使命之一。平常,执法人员会强化毒品查缉训练;联合执法期间,他们会在陆地上开展毒品查缉工作。上一次联合执法时,执法人员就曾有所斩获。
当时,32岁的某艇副艇长何安俊带着4名中国执法人员协助4名老挝执法人员在老挝的马路上开展查缉。1个多小时内有30多辆车经过。突然,一名约60岁的老人骑着摩托车经过时,冷不丁看见执法人员,老人显得非常迟疑。何安俊凭直觉感觉到,这个人有问题。
何安俊当即让翻译建议老挝执法人员去查这个人。老挝执法人员详细搜查老人的车辆,没发现毒品,但老人的神情却异常慌乱。
何安俊看见老人的裤兜微微突出,又让翻译建议老挝执法人员检查老人的裤兜。执法人员找出一个白色塑料瓶,里边有19粒麻黄素疑似物。老人承认,自己刚刚买了20粒麻黄素,已经吃了1粒。随后,老挝执法人员根据老挝法律对其进行了处置。
何安俊介绍说,“我们完全不介入实际执法。联合巡逻执法期间查缉毒品时,我们会协助老挝执法人员开展陆地查缉,在实战中给他们一些启发和建议,双方相互学习”。
2013年3月19日,中老在湄公河水域联合破获一起特大贩毒案,曾一鸣惊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中方执法人员胡卫平依然历历在目。他说:“当时接到线索,说一艘民用船只装载了大约600公斤毒品。我们决定在他们的必经之路开展查缉。”
可是,计划被突发情况打乱了。那段时间,湄公河水位非常低。在孟巴里奥浅滩,有很多中国、缅甸的船只搁浅,不能动弹,那艘嫌疑船只也被困在那里。专案组临时改变方案,主动出击,乘坐老挝的4搜执法快艇,赶往孟巴里奥浅滩。
时间已经是当天16时许,胡卫平驾驶快艇冲在最前面,因为“一定要赶在天黑之前找到毒品,否则就可能出现各种变数”。曾在广东海警某支队工作的胡卫平对查毒很有经验,他的分析得到领导的认同。
确定新的方案后,中老执法人员开始重点检查嫌疑船只。到驾驶台后,胡卫平发现,下面覆盖着一张很大的油布,旁边摆放着一辆摩托车,还有一条白色的大狗在狂吠。
这些反常现象证实了胡卫平的怀疑,他感觉油布下可能有暗框,于是走了过去,掀开油布,发现油布下边有一个厚约5厘米的木板。挪开板子,赫然出现一个尼龙袋,现场的人都能清晰地闻到毒品的味道,当场缴获整整28袋毒品,总重579公斤,市场价值5亿元左右。
大功告成,天已经黑了,无法行船,不能将毒品和嫌疑人带走。在这个距老挝和缅甸都只有几十米的浅滩,12名老挝执法人员、12名中国执法人员以及靠老挝岸边承担警戒任务的执法人员彻夜未眠,一直坚持到天亮。天亮后,案件被成功移交给老挝警方依照其法律办理。
据统计,自开展“平安航道”联合扫毒行动以来,云南边防公安水上支队共破获毒品案件1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3名,缴获各类毒品620.678千克,极大震慑了湄公河流域贩毒团伙。(石飞 杨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