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六五”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巡礼

2015-10-20 16:25  来源:平安浙江网

  “这里的农村不简单,充满了民主法治的氛围。” 8月13日,近200位来湖州参加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的代表们在赶赴浙江省湖州市三县两区考察期间,纷纷发出这样的赞叹。

  在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这些来自各省市的宣传部长、文明办主任们惊喜地发现了一个“秘密”:这次实地考察的五个村,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民主法治村”。

  正是这个余村, 2005年8月15日,专程前来调研民主法治建设的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他还亲切勉励村干部要再接再厉,继续大力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不断积累经验、收获硕果。

  十年弹指一挥间。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余村村在加强基层民主法治的道路上不断奋勇前行,于今年正式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村党支部书记胡加仁说:“通过民主法治村创建,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我们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让我们更进一步坚定了对法治的信仰!”

  以民主法治村创建为抓手,有力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这是湖州市“六五”普法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所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好风凭借力,众志绘宏图。 2011年,“六五”普法规划正式启动。湖州市委、市政府和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按照建设“法治湖州”的总体要求,扎实推动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向广度推进、向深度拓展,有效提升了全市公民法治素养和全社会法治化水平。

  一块坚强的基石:党政重视,保障有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坚强有力的领导,成为湖州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

  市委、市政府印发“六五”普法规划,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高规格召开全市“六五”普法动员大会,把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县区综合考核,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推进。

  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全市发展大局。各级各部门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执法、谁普法”原则,认真落实普法责任制,使普法由“软任务”变成“硬指标”。

  普法工作线长面宽,经费保障不可或缺。五年来,全市财政共核拨普法专项经费1632万元,同比增长103.98%,为普法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幅精彩的画卷:突出重点,分层施教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法治宣传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湖州市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层施教。

  突出重点内容。紧紧围绕省委建设“两富”、“两美”浙江和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战略部署,统筹安排和落实“六五”普法各项任务。

  突出重点对象。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及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等重点对象的法治宣传教育,深入推进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

  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湖州市健全了党委理论中心组制度,经常性举办高层次法治专题讲座,市政府常务会议每月一次会前学法实现常态化,于2013年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新提任领导干部“凡提必考”机制。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湖州市在全省率先推行中小学校“法制四有”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长兴县、德清县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心等基地的作用,组织在校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模拟法庭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学法积极性。

  一种有益的探索:开拓创新,提高实效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湖州市适时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设计新载体,推出新举措,增强普法吸引力和感染力。

  作为我国近代“法学之父”、依法治国理念的首倡者沈家本的故乡,湖州市把坚定法治信仰、崇尚法治精神的要求融入乡情之中,提炼出了独具湖州地方特色的普法工作理念,并纳入了法制宣传教育计划。

  作为湖州市的标志性重点文化设施,沈家本纪念馆已经于2013年建成开放,成为全社会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接受法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并评为浙江省首批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和浙江省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

  紧密结合普法工作实际,湖州市不断挖掘和弘扬沈家本法治文化。成立了沈家本研究会,召开沈家本法律思想研讨会,出版《沈家本全集》,发行全国首枚国家宪法日纪念封,启动制作《沈家本》广播连续剧,持续加强以沈家本人物题材为重点的系列法治文艺作品创作。

  按照主题鲜明、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建成了一批法治文化中心、公园(广场)、展馆、长廊等精品阵地,创作了一批书画、影视、表演、动漫、微电影等法治题材文艺精品,建立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作品资源库。

  让法治宣传搭乘信息快车,全市涌现了“湖州普法-懂点法”、“湖州公安”、“湖州中院”、“德清法治在线”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官方微博微信。“湖州普法-懂点法”微信被评为全省司法行政十大成绩显著微博微信,今年以来已多次跻身全国司法行政微信影响力排行榜。

  一场生动的实践:普治并举,服务大局

  一次成功的法治实践,其效果远远胜过百次空洞的说教。湖州市坚持普治并举,使法治宣传教育根植于法治实践的深厚土壤之中。

  依法行政不断规范,法治政府建设步伐加快。实施“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县区政府法律顾问团实现全覆盖。推进审计、财政、国资、监察联动,加强对公共资金使用、资产管理、资源交易以及土地出让、耕地保护等领域和环节的监管。

  政法机关按照司法为民的要求,有效维护司法公正。市中级法院在全市法院实行集中管辖轮换制,阳光司法指数位居全省第一。市检察院关于加强粮食监管的检察建议,得到习近平、王岐山同志批示肯定。市公安局探索并深化“警务广场”民意导向型模式,被公安部誉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的时代样本。

  不断深化完善法治县(区)、法治乡镇(街道)先进单位创建活动,涌现出德清县、吴兴区和长兴县等一批国家、省、市各级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深入开展“民主法治村(社区)”、“诚信守法企业”等基层创建活动,成功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8个、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60个,市级以上民主法治村(社区)达标率为68%。

  一曲信仰的赞歌:法治之花,盛开湖州

  五年来,湖州市以普法促法治,以法治促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

  杭宁高铁、月亮酒店等一大批重大项目落户湖州并顺利建成,取得了群众空前的理解与支持。“六五”普法以来,湖州先后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平安市”和“综治优秀市”、浙江省平安创建“八连冠”等荣誉称号。这一块块金字招牌,见证了历史进步,书写了精彩传奇,无不闪耀着法治的光芒。

  法治的信仰如春风化雨,深入人心,有力促进了湖州法治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最新公布的考核评价结果显示,在省委组织的2014年度各市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实绩考核中,湖州法治建设考评得分位居全省第一;在省统计局组织的各地市法治建设满意度调查中,湖州市总分位居全省第一。社会安定有序,全市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再创新高,2014年分别达到98.01%、97.9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忆往昔,湖州见证了国家法治进步不平凡的历程,令人感慨万千;看今朝,湖州又将站在新一轮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起跑线上,更加豪情满怀。法治精神必将在近代“法学之父”沈家本的故乡绽放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彩,法治湖州必将迎来更为璀璨辉煌的明天!

责任编辑:黄海英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