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梅:窗口上的“宝”

2015-10-16 09:19  来源:成都长安网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她投身军营,成为军中一支绿花;90年代初,她穿上警服以一名社区民警身份扎根基层;2011年,她离开社区来到办证中心成为了一名窗口民警,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她曾作为一名战士的精、气、神。

  进入办证中心以来,她从“零”开始,谦虚学习,苦练技能,将基层工作的实战经验与窗口办证服务相结合,努力做到零失误、零投诉,业务成绩名列前茅,得到了同事们和办事群众的一致肯定,她就是四川省成都公安金牛分局办证中心的警花——张红梅。

  红梅傲雪,是一个老兵的风采

  4年前,43岁的张红梅初到办证中心,完全陌生的工作内容和环境让她感到了一丝茫然,然而,与生俱来的开朗性格和豁达大度让她很快地融入环境,大家都亲切地叫她“老张”。不过,纷繁复杂的户籍政策,精益求精的工作规范,要求多元的服务对象,无纸化的计算机办公……这些障碍还是让这个老战士犯了难。怎样才能完成好本职工作,如何在一堆年轻窗口民警中保持竞争力是她考虑最多的问题。

  看见张姐常常为工作愁眉不展,有的人好心相劝:“算了嘛,张姐,你的工龄比其他民警妹妹的岁数都大,何必呢,你是老革命了,组织会考虑到的。”张姐嘴上乐呵呵地说好好好,手上却仍然用她的“一指禅”完成居民信息微机录入。为了保证工作质量和效率,她经常在窗口一坐就是一天,分秒不停地为群众办理业务,水也顾不上喝一口,卫生间也不去一趟。渐渐地,她的业务能力越来越好,计算机操作越来越熟练,办事效率越来越高。今年8月,47岁的张红梅业务综合排名办证中心第一,成为办证中心名副其实的“双冠王”——年龄最大,业务最强。同事们都见证了这名老战士的不容易,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没有任何的投机取巧,没有比别人更强的体力脑力,全凭自己的坚韧和毅力,一天一天的踏实工作,一步一个脚印的勤学苦练。

  急人所急,是一份真挚的情感

  今年一个平常的周末,临近快下班的时候,一位父亲行色匆匆赶到办证中心,对接待他的张红梅说,他是专程从北京赶过来为已经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的女儿办理户口迁移,因为时间紧迫,希望警官能够帮帮他。可是张红梅在户籍管理系统里却怎么都查询不到他女儿的相关信息,经过耐心询问,这位父亲从包里摸出了一张迁移证。原来,他女儿在当年入学时并没有将户口迁移证交给学校,没有办理西南交通大学的学生集体户。现在女儿好不容易在外地找到一份好工作,用人单位要求将户口迁往单位,在办理手续的时候才发现女儿户口不在了,父亲这才匆匆忙忙赶来成都。按照规定,他女儿这种情况应当回到北京恢复户口后再迁往单位,而单位报道截止时间在下个礼拜,眼看女儿的工作就要“黄”了,这位父亲十分焦急和沮丧。

  看着这位年迈父亲为女儿的前程操碎了心,张红梅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张红梅先将学生父亲的情绪稳定好,虽然正值周末延时服务,但情况特殊,她根据自己多年的社区警务经验的判断,这事不能再拖,立即向办证中心领导汇报,主动联系学校相关部门以及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说明情况,沟通解决方法,最终以特事急办的方式给了这位父亲一个满意的答复。

  学生父亲感叹:“今天真是遇到了认真负责的好警官,女儿的情况具有特殊性,没能及时地处理好,自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民警走日常的办理程序和方法,也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但这样女儿就前途未卜了。张警官的特事急办,真正办到我们心里面去了。”

  “虽然我工龄就快满30年了,可是工作姿态却要逆生长,哈哈。”张雪梅这样打趣。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而“老张”就是金牛办证中心窗口的这个宝,她对工作的热忱和执着,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她的实际行动比任何语言更有教育意义。(阿达)

责任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