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上级要求,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组建村警队伍以后,切实加强了村警的培训教育、管理使用等工作,门源县109名村警积极发挥了“六大员”的职能作用,使“一村一警”工作模式有力助推了社会治理精细化。
村警队伍高标准运转。门源县公安局高度重视村警队伍建设,根据海北州委政法委有关文件精神,先后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对此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严格依据州委政法委确定的选聘标准,在全县四镇八乡109个行政村,按照一村一名村警的要求,物色选建了109名村警。为提高村警的工作能力和技能,门源县公安局先后4次对全县109名村警进行专门的业务和法律知识集中培训。同时,各派出所根据辖区实际,因地制宜地采取以会代训、跟班作业等多种方式,对村警进行了各种应知应会的业务和法律知识的强化培训,使其掌握了承担工作必备的基本技能和应遵守的组织纪律。村警队伍的组建,让公安机关有了“千里眼”、“顺风耳”,从而为真正解决服务基层、深化平安建设、与群众联系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奠定了新的基础。
村警工作步入规范化之路。各派出所按照海北州公安局下发的统一标准,建立健全了《村警管理档案》,制定了《门源县公安局村警工作制度》。为方便规范村警的日常工作,各派出所均在办公区内设置了村警办公室,配备了档案柜和必要的办公用具,《村警工作职责》和《村警纪律作风》及时上墙。按照海北州公安局下发的《村警管理档案》等相关规定和要求,编制印发了《村社基本情况登记表》、《暂住人口登记薄》、《治保群防力量开展工作记录薄》、《治安纠纷调解登记薄》、《社会动态社情民意情况记录薄》、《房屋出租登记薄》、《法制宣传工作情况记录薄》、《安全防范工作记录薄》、《村社人口四项变动登记册》、《治安巡逻记录薄》、《禁毒工作记录》等台账表格,做到了村警工作有记载、工作绩效有对比、考核奖罚有依据。
村警工作是公安警务的延伸。村警队伍投入运转后,对做实做强做深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增添了新的力量,因为,村警是一支真正一沉到底,耳聪目明,融入群众的综合性“警种”,村警覆盖面广,“村警”是土生土长的人员,来源于群众、扎根于群众、服务于群众,人员熟、地域熟、情况熟是他们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村警热爱本职,主动履职,进入角色快,所以,他们获取的基础性、动态新、根源性的信息比较及时、比较广泛,由此,公安民警和村警能快速分析形势、精确研判动态、主动超前应对,从而有效做好各项基层基础工作,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更好地联系基层服务群众。为此,村警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平安细胞工程建设,也助力了公安机关网格化管理的警务模式。
村警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充满活力的村警队伍已活跃在门源县农牧区,在辖区派出所的管理领导下,凭借“地熟、人熟、情况熟”的优势,切实发挥着治安防范组织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基础信息采集员、法律政策讲解员、交通消防宣传员、便民利民服务员的“六员”作用,为维护门源县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一年多的岗位锻炼,门源县村警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自村警开展工作以来至2015年9月,先后提供有价值信息261条,协同举办法制宣传活动865场次,受教育群众达56000余人次,辖区派出所调解查处的132起案件中起到了协助的积极作用,上报常住人口“四项变动”信息456条,登记上报出租房屋信息138条、流动人口信息2412条,协助办理暂住人口居住证785人次,发放居民身份证1320张,为群众办好事、实事413件。
村警工作模式展现新气象。海北州委政法委首创推出的“一村一警”警务模式,经过实践检验是一项成功的举措,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并深受县委县政府的广泛赞扬,目前,“一村一警”警务模式已经成了青海省推广学习的典型经验,村警工作已经摆上了新常态下加强全省政法机关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位置。村警工作模式是实践中探索、探索中发展、发展中创新的新生事物,根据省委省政府召开的9月10日会议精神,全省4530名村警年底前到位,届时,村警工作将会成为新时期的青海经验,也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推广挖掘、创新发展。
村警工作需要继续推进。加强村警队伍建设是强化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措施。村警工作是派出所工作的基石之一,村警扎根于基层群众之中,具有广泛接触群众的优势、广阔的工作空间和强大的生命力,村警生存在农牧区,能够及时掌握社情动态,特别是影响稳定的苗头性信息,熟悉辖区人口情况和行业场所情况,容易发现违法犯罪线索等等。今后,门源县公安局将深入贯彻落实9月10日省委省政府召开的推动警力下沉推行“村警”工作机制的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坚定信念、找准定位、克服困难,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扬长避短、奋力推进,进一步强化村警队伍建设,把这支队伍建好、管好、用好,在新的征途上再创新的辉煌。(刘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