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大V”眼中的一次不寻常会议

2015-09-25 10:36  来源:法制日报

  “大数据表示的是过去,但表达的是未来”“如果说工业时代的奥秘是‘分工’,那么互联网时代的奥秘则是‘融合’”“数据文化”“人力+科技”“传统+现代”……9月23日至9月24日,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在辽宁省大连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中央综治委主任孟建柱的讲话让与会代表眼前一亮。

  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首次以网络“大V”身份应邀参会,他有些兴奋地对《法制日报》记者说:“高效、务实,这次会议不是读稿子、念材料,而是通过多媒体展示,让与会代表看得更直观,会议开得更像是一场生动的讲座,这样的电视电话会议我还是头一次参加。会议从形式到内容,处处彰显创新,孟书记的很多话在代表间引发热议。”

  首邀“大V”企业参会

  大连市公安边防支队准备就绪、西藏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准备就绪、陕西同煤集团准备就绪……一进会场,众人的目光就被眼前两块大屏幕吸引。

  此次会议通过视联网技术“一竿子捅到底”,近4000余个分会场,全国省市县和乡镇四级政法综治干部共25万多人收听收看。值得一提的是,会议除邀请了20多家媒体,还首次邀请了5名“大V”、20家企业有关负责人参加。

  “过去是闭门会议,现在越来越开放。像这种高规格的会议,以前还是相对比较封闭的,不要说请‘大V’,邀请媒体也有限,这种开放的姿态值得点赞。”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副巡视员岳耀勇也是第一次以网络“大V”的身份参加全国性的综治会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先后召开苏州会议、杭州会议、武汉会议,研究部署深化平安建设。这次会议是中央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交流平安建设经验,分析当前公共安全面临的形势,就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维护公共安全能力进行研究部署。

  “近一年来发生的上海踩踏事故、‘东方之星’号翻船、天津港爆炸等重大安全事故告诉我们,没有平安,一切都是空谈。”岳耀勇认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与每个百姓的幸福感和安全感相关,再重视也不为过。

  大数据把好风险关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传统物理空间的事后防控体系,变得越来越力不从心。

  孟建柱在会上指出,要在运用好传统风险排查的基础上,依托物联网技术、智能安防系统,探索“人力+科技”“传统+现代”的风险预警模式,提高风险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及时切断风险。

  “‘大数据表示的是过去,但表达的是未来’。孟书记的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比如上海踩踏事件就是一个反思。”岳耀勇认为,如何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整合、挖掘,发现规律、消除隐患,是当前公共安全管理面临的一个课题。

  阿里巴巴集团安全部网络安全负责人魏鸿告诉《法制日报》记者,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实时风控体系,能够做到事前预警、事中处置和事后打击的全流程处理,对治安防控体系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针对日常管理简单、粗放的问题,孟建柱提出,要倡导“数据文化”理念,推动公共安全工作精细化。

  魏鸿认为,这说到了关键点上。“互联网的本质是海量、随时在线和网络连接。从技术角度来看,我们需要使用关系网络的方式存储海量信息,需要有能力实时计算海量数据,需要人工智能辅助、指导案件研判,做到防风险于未然。”

  孟建柱说,创新社会治理的过程是实现社会善治的过程,政府和社会要各归其位、各担其责,而不能单纯依靠政府单打独斗、包打天下。一些与会代表对此深有同感。

  “没有安全哪来效益。”多位参会企业代表表示,打造公共安全,政府和社会是命运共同体,需要人人尽责。

  “如果说工业时代的奥秘是‘分工’,那么互联网时代的奥秘则是‘融合’,是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社会合作。”孟建柱表示,目前,维护公共安全工作中单干、封闭、独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仍比较突出。

  网络“大V”、参会的浙江省海宁市司法局局长金中一听得很仔细,他说:“很多部门的手上握有一定的信息资源,却不愿意和人分享,这种思维必须打破。此外,部分地区信息化参差不齐,标准不统一,也导致客观上无法实现互通、共享。”他认为,信息化需要顶层设计,统一标准、接口、编码,打破信息“孤岛”。

  心理疏导也是防控

  孟建柱提出,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构建社会行为有预期、管理过程公开、责任界定明晰的公共安全制度体系,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把公共安全难题转化为执法司法问题加以解决,提升维护公共安全法制化水平。

  “执法过程中往往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暴力执法,一种是‘下跪执法’,实际上都是法治思维缺失的结果。”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副巡视员岳耀勇说。

  “过去的很多社会治安防控方法如今已经不适用,首先就要转变观念,要形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岳耀勇认为,防控并不是把人管得死死的,而应该从管理变为治理,一字之差是理念的深刻变化。

  陈士渠认为,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法治思维要求严格依法办事,既是约束也是保护。比如对待上访问题,依法于理该解决的要妥善解决,不该解决的也绝不能妥协、退让。

  “法律制度是维护公共安全的基本保障。”孟建柱强调,法治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最优模式,应该回应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

  长期从事打拐工作的陈士渠对孟书记的这番话感触颇深:“过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屡打不绝,买方市场长期存在,靠宣传效果有限,刑法修正案(九)将买方入刑,公共安全问题迎刃而解。”

  现代社会随着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一些人的不良情绪潜滋暗长,极易引发公共安全问题。对此,孟建柱要求,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防范、降低公共风险。对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的,应按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要求,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援助,引导其依法理性处理问题,防止发生极端案事件。

  不少与会代表认为,加强心理疏导体现了治安防控刚性与柔性并举,用多种方式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各类突出问题,有助于防止各类风险聚集扩散,促进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记者 刘子阳)

责任编辑:陈叶军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