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经验
大连:系统思维谋划 构建全域防控
9月19日,中甲足球比赛第26轮,大连队坐镇主场,辽宁省大连市体育中心体育场当天涌入了4.2万余人,创造了本赛季中甲上座率的新高。面对广大球迷的热情,大连公安在交通、安保、应急处突等方面力求做到滴水不漏,最终保证了比赛顺利进行。
近年来,大连市公安局坚持用系统思维谋划,以互联网思维引领,掀起新一轮防控体系建设的热潮,打造了以智能指调体系、打防网络格局、群防群治布局为内容的全域新格局,确保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整体贯通。
“创新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就要解放思想、务实创新,明确‘成体系、建机制、重实战’的建设之路,坚持顶层设计,围绕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的警务实战,注重整合、完善机制、强化支撑,强力推动信息、指挥、处置、勤务的一体化运作,积极探索建立‘预警得早、防范得住、处置得快、打击得准’的实战体系,努力实现‘政治局面安定、重大活动安稳、社会生活安宁、公共领域安全’的四安目标。”辽宁省公安厅党委委员、大连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刘乐国说。
据了解,2015年以来,大连市刑事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20%,盗窃、街面两抢案件同比分别下降13%和52%,一个经受多次实战检验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已初具规模。
“四位一体”的智能指调体系
2015年7月23日,大连市公安局接到报警,1名男子在某小区持枪将两人杀害后潜逃。接警后,警方迅速行动,运用视频监控、自媒体发布等手段,40分钟后锁定嫌疑人,并精准确定其藏身之地,不到20小时就一举将其抓获,打了一场多警联勤、警民联合、网上网下联动的漂亮仗。大连警方把指挥和信息作为体系建设的总抓手,做到信息、指挥、处置、勤务“四位一体”,环环相扣、咬合运行,这在案件的快速侦破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
大连公安设立了市局、分局和派出所勤务指挥室三级指挥长,并赋予其先期处置、越级指挥权。依托智能指调平台,创建起指挥“一张图”,直观显示动态静态警力、警用地理信息、视频监控等资源,通过智能接警、动态布警、预案生成等功能模块,实现了“一键式”、可视化、智能化联网指挥调度。通过集电子地图、卫星定位、图像传输等于一体的指挥通讯系统,以全局民警“人手一机、值机值守、5秒应答”刚性制度,保证处置指令直接下达一线末梢和最小作战单元。智能指调体系的构建,从根本上明确了“谁指挥”、“指挥谁”、“谁处置”的问题。
按照情报主导警务机制,在事前情报预警、事中实时研判、事后综合分析三个环节中,大连公安从信息源头入手,集中十余个部门警力,在市局指挥中心设合成研判席,以“互联网+”的理念,整合所有内部信息和多家政府部门以及行业的信息,搭建起了大连公安信息综合应用平台,通过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实现海量信息融合共享、自动关联、智能比对,实时向一线作战单元推送,实现了指挥与信息、指挥与勤务、指挥与处置的无缝对接。
除了处置违法犯罪时能够统一力量、快速反应,通过“四位一体”的智能指调体系和大数据、云计算的辅助作用,大连哪个地区、哪个时段、哪类案件高发、哪些问题突出、哪里存在不稳定因素都能够得以有效呈现。根据这些信息,大连公安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部署,预防在先,实现精准布控,摒弃人海战术,降低警务成本,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多警会战”的打防网络格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治安防控体系也需要改革创新,需要探索新的增长点。为此,大连公安创新警务模式,打破了单一警种、单一部门的条框限制,整合警务资源,以联勤联动的理念形成了战斗合力,实现多警种统一指挥,更好地提升了民警工作效能,打造出全方位、陆海空社会治安防控网络格局。
为避免各警种因职能权限不同而在侦查案件过程中出现“各自为战”、“贻误战机”的现象,大连公安打破警种部门信息壁垒,构建了由刑侦、网侦、图侦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合成打击平台,通过信息会商、扁平指挥等机制,实现多种侦查手段同步、快速、高效合成使用。
既关注大案,也关注小案。大连公安实行合成作战机制以来,盗窃、抢劫、诈骗等群众反映强烈的侵财案件破案数同2014年同期相比提高35%。
同时,大连公安打破地理限制,构建以大连“北大门”高速公路口为中心,联动全市陆路14个警务工作站、118个卡点,形成了陆路上的“三横八纵”和海岸上的“两边”封控网。局部联点,形成区域封控圈;全网联点,形成全地域的封控圈,配合空中两架警用直升机巡航联动、海上边防船舶动态管理系统,做到1分钟现场见警、3分钟处警、5分钟全网响应、10分钟海陆空全封闭。
2013年以来,大连警方还创造性地整合了特警、交警、武警、消防和边防1300名警力,组建了69支陆地、14支海上整建制的蓝鲨机动队,成为一支多警联勤联动武装处突的精锐力量。
蓝鲨机动队采取“三警合一”、“四警合一”两种集中驻勤模式,配备了警用摩托车、小型消防车等实战装备,动中备勤、武装巡逻、应急处突,并与指挥中心、周边派出所等实战单位联网呼应,以快制快,最先临场处置,确保了主城区“3分钟、3千米”快速反应。
据统计,蓝鲨机动队成立以来共处置各类勤务11.36万余次,出动警力62.8万余人次、车辆24.3万余台次,为群众排忧解难近20万次,移交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1.3万余名,承接110接处警与属地派出所协同行动近8.2万次。
“互联网+”的群防群治布局
2015年大连部分高校新生的录取通知书上,除了一般的录取信息外,还附了一张印有二维码的名片,这是大连警方送给新生的一份“小礼物”。学生只要扫描一下二维码,便可在入学前和当地警方搭建的微信公众平台建立联系。
为了让安全防范意识入脑并让学生能积极参与校园安全建设,大连警方网上网下同步,通过网上搭建微信公众平台、网下建立校园安全委员会,打造出了具有大连特色的高校思想阵地“心防”体系。2015年以来,大连市各高校发生的各类案件同比下降近33%。
在动态化、信息化大趋势下,大连警方牢牢把握“枫桥经验”实质内涵,与时俱进,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枫桥经验”创新发展,探索“互联网+社会联动”模式,注力“微警务”、深耕“群防群治”,激发了防控体系的活力。
据了解,大连市的很多社区民警与网格员、辅警等巡防力量日常捆绑联动工作,还依托互联网时代的“微信平台”、“网上警务室”、QQ群等建立网上联系、互通信息。全市公安民警和保安员、快递员、调解员等10万名平安志愿者以及辖区群众,互相融入微信“朋友圈”。全市公安派出所、警务室等也普遍注册了微信公众服务账号推行“微警务”、搜集“微信息”、掌控“微动态”。“群来群往、微来微去”已成为警民联系的新常态,“圈里圈外、网上网下”变成了警方服务和实战的主阵地。
为了促进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治安防控建设,大连警方用奖励手段牵引、优惠政策吸引,一次性拿出500万元奖励专项启动奖金,重奖广大“的哥的姐”积极参与平安大连建设,还推动成立了“平安的士协会”,强化组织发动,让出租车司机群体成为基层防控的“流动岗哨”。协会成立1年多来,出租车司机已向民警提供信息2万余条,协助破案6000余起。
此外,大连公安依托政府令向全市发布了房屋租赁中介机构治安管理规定,建立了“房屋租赁中介治安信息系统”,让房屋中介为我所用,让民警对辖区内的流动人口情况能做到“心中有数”。
通过互联网时代的创新社会联动,各类社会治安隐患苗头和违法犯罪线索等动态信息源源不断汇集,大连市的社会治安防控真正实现了“未动先知、主动掌控”的目标。(王旭东 于溟 白云飞 蔡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