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一场规模宏大、举世瞩目的抗战胜利日阅兵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受阅的方阵中,站在“刘老庄连英模方阵”第二排第九个的正是我的弟弟——周杨松。当天上午9时,山东老家,和千千万万国人一样,爷爷守在电视前观看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当电视荧屏中出现老兵方阵时,这位昔日的老战士神情庄重,不由自主地起身冲着电视屏幕敬了一个军礼;当“刘老庄连英模方阵”走过天安门时,爷爷激动地指着电视屏幕说:“看!我的孙子就在这个方阵!”
一门三代 参军报国
爷爷生在旧社会,长在国旗下。1947年初秋,22岁的他参军入伍,曾参加过淮海战役、大别山剿匪以及抗美援朝等,数次荣立三等功。大伯(爷爷的长子)1982年参军,14年的军旅生涯中,先后在福建当过空军和海军。2008年,刚满18岁的我应征入伍,在龙岩市消防支队特勤中队服役。2012年,堂弟周杨松(大伯的儿子)也胸戴大红花,穿上绿军装,踏进绿军营。现在,服役于济南军区某部的他有了“阅兵”的光环,在部队里小有名气。
今年90岁高龄的爷爷,回忆起昔日那段峥嵘岁月,似乎有着说不完的话!“那个年代没人敢去当兵,因为到了部队,发给你一套军装一杆枪,你就得上战场!”回忆起昔日参军入伍的事,爷爷一脸自豪和感慨。那一年,村子里有6个人和爷爷一起去参军,不到1个月就参加了军旅生涯中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同村去的6个人中,就在这场战斗中牺牲了两个!”爷爷说,他是幸运的,当时密集的子弹就打在他所在战壕的前面,激起一个个小土包,有的子弹从头顶飞过,但是丝毫没有伤到他。这次战斗中,爷爷消灭了十几个敌人,荣立了战功。
上阵杀敌,英勇无畏;剿匪除贼,建设他乡;兴建公路,服务地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从军5年,爷爷战功卓著。之后,爷爷所在部队辗转到福州,驰援地方公路建设。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爷爷所部作为后勤增援力量多次向朝鲜战场输送武器装备。后来,爷爷所部改编为空军,在北京驻防。1952年,爷爷回到了山东老家。
参军报国 书写忠诚
爷爷有两个儿子——大伯和我的父亲。大伯成年后,爷爷坚持要把他送到部队,为新中国输送年轻的新战士。于是,大伯成了紧跟爷爷走上从军路的周家第二代“传人”。
“做梦都想当兵!要是时光能够倒流,我一定去当兵!”大伯当兵在外,挣钱持家、赡养父母的重担就落到了父亲的肩上,“在我身上留下的遗憾,要在你这一代得到传承!”对部队向往了半辈子的父亲,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我身上。2008年,带着青春和梦想,我参军来到了消防部队。家庭中有了从军的第三代“传人”,爷爷别提有多开心。
更令爷爷欣慰的是,2012年,堂弟周杨松接过我的“接力棒”,主动报名应征入伍,在济南军区某部服役,成为周家的第4个军人。
“部队生活,不仅能锻炼人的意志品格,更能磨练人的奋发精神!”爷爷自豪地说。
书写忠诚 祖辈榜样
“我看到习主席了!他就离我十几米远!”阅兵结束后,堂弟给家里打了电话。他难掩激动,跟家人细数着他在这次阅兵中的收获:不仅看到了崇拜的习主席,还火线入了党。
5月初,他和战友们一起进驻北京阅兵村,开始了集中的强化训练。“每天都要训练10个小时,有时候要加班训练到晚上12点。”“首先就是站,站几个小时,然后分列齐步、正步等。在此期间,出现过脚上都长水泡、膝盖水肿等,但都不敢停。“特别值,这是我这辈子参加过最有意义、最荣耀的一项活动。”他说,参加这次阅兵给他的军旅生涯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远在福建的我虽然没有机会参加阅兵,但是同样心潮澎湃。那生辉的铁甲、整齐划一的方阵,不仅让我为祖国的强大感到骄傲,也让我再次感受到身为一名军人的责任和担当。
爷爷是一部“活字典",他见证的历史,我们难以想象,他经历的战火,让我们肃然起敬。“保持一颗进取奉献的心,保持军人家庭的作风,吃苦耐劳,团结同志,建功立业!”爷爷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无时无刻不激励着我们扎根部队、建功军营。(周杨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