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不到40岁,但长期的法官工作,面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老几岁——他就是成都市蒲江县人民法院石象湖法庭庭长黄玉彬。沉稳、不苟言笑、处事谨慎、工作精益求精,这是同事对他的评价。“绝不能让一个不公正的污点留在我的法官生涯中。”这是黄玉彬给自己定下的工作要求,也是他的人生信念。
2011年,蒲江法院石象湖法庭入驻中国“绿茶第一乡”美誉的成佳镇,该法庭辖成佳镇、朝阳湖镇和白云乡三个乡镇。通过四年的工作,该法庭法定审限内结案率达100%,高效率达90%,调撤率达85%以上,无一改发案件,实现案件事了人和。2014年7月,石象湖法庭被成都市中院记集体三等功;2015年3月,黄玉彬被成都市中院记个人三等功。
创新调解机制 化解源头纠纷
茶产业在当地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种植、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内出现一系列法律纠纷也较为常见。
黄玉彬把石象湖法庭作为蒲江县法院文化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茶乡韵,司法魂”为主题,充分发挥“簿(留言簿)、卡(便民卡)、记(民情日记)、角(清风角)、室(茶乡调解室)、园(干警劳动体验菜园)”六个点的作用,精心打造独具茶文化特色的法庭文化,让茶文化与法院文化完美契合。
如何让当地从重要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同志发挥余热?黄玉彬深挖“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代表、老军人、老教师)调解模式,充分发挥“五老”的优势,将总结的一整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不断提炼“五老”调解的精髓。“五老”调解以最接地气的方式方法,拉近了与纠纷当事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了纠纷的源头化解。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五老”调解队共受理纠纷241件,调解结案239件,委托或接受邀请调解94件,回访当事人61件次。石象湖法庭的案件受理数量从2013年的281件下降到2014年179件,2015年1-6月仅受理63件。2014年的案件调撤率达到91.81%,实现了“二审零改发”、“零申诉”、“零上访”。
省高院院长王海萍在蒲江县调研时指出:“‘五老’调解是法院前期对源头化解纠纷的一个推动,下一步就要在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来继续推动这项工作,法院要加强对调解的业务指导”。
以心换心化解纠纷
“法庭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审判了多少案件,还在于减少了多少案件的发生。”这是黄玉彬最爱提及的一句话。作为基层法官,黄玉彬认为在纠纷化解中,不仅要用法律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还要从社会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要在坚持法律原则的前提下,结合公序良俗、乡规民约,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设身处地,耐心、细致释法明理、说服教育、规劝疏导,再困难的纠纷也不难化解。
2013年10月,成蒲铁路朝阳湖段因修建临时堆土场,占用了蒲江县朝阳湖镇一村民杨波承包的20余亩集体果园,土地及地面附着物共计赔偿25万余元。该赔偿款被朝阳湖镇仙阁村村民委员会领取后,该村以议事会形式对该款的分配形成决议。杨波不服分配决议,多次到县有关部门上访。石象湖法庭受理该案后,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黄玉彬先后3次到杨波家与其交心谈心、释法明理。通过几次交往,杨波一家人的心结被黄玉彬的诚意打开,他们敞开胸怀畅所欲言。杨波激动地说:“原来我的要求都不说了,现在我就信你,就信你是公正的!”一场闹得沸沸扬扬的矛盾纠纷圆满画上了句号。
以庭为家无怨无悔
由于黄玉彬一直扎身基层,平时总是法院、法庭、家三点一线,对家人总有照顾不周的地方:平时没有时间接送年幼的女儿上学读书,没有精力帮妻子料理家务,一直住在乡下的父母他更是难得回去看上一眼。“作为人民法院的法官,就应该要有自己的舍,才能维护法律的公正、公平,换来人民的赞许,就算他一年不回家看我们,我们也不怨他!”黄玉彬年迈的父母时常对乡亲这样说。
石象湖法庭,是蒲江县最偏远的一个法庭,吃饭、购物不方便。为此,黄玉彬带动大家充分发挥“菜园子”优势,闲时种菜,累时赏景,刻意培养同志们同甘共苦、以苦为乐的精神。为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庭里办起了“廉政食堂”,这样一方面节约了时间,又充分带动大家的积极性,营造了“以庭为家”的良好氛围。在黄玉彬的带动下,全庭的同志分工合作,和谐相处,大家拧成一股绳,在工作中更具战斗力。“就是凭着对法官事业的无比热爱,对基层老百姓割舍不下的情,虽然(我)每一天都很忙碌,但我觉得非常充实!”黄玉彬坦诚地说,有时累了,回想办案经过和当事人的愉悦心情,觉得自己再累也值得。(夏旭东 刘方祺 刘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