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省厦门市监狱认真贯彻落实“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以教育质量年活动为契机,根据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监狱工作的新要求和服刑人员改造的新特点,积极探索、构建教育改造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推动教育改造工作全面协调发展。该监狱获司法部授予“基层基础建设表现突出单位”、“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被省司法厅授予“中华魂‘祖国在我心中’主题教育先进集体”,被省监狱管理局授予“教育改造工作先进单位”。
创新机制 着力构建正课教育新模式
根据新形势下服刑人员构成的新情况、新特点,突出教育改造中心,厦门监狱准确把握教育改造的切入点,进一步增强教育改造实效性和针对性。
2015年以来,厦门监狱转变教育组织形式,正课教育改由教育科主导,统筹全监师资力量,统筹安排授课,做到师资统一、计划统一、教材统一、授课统一。推进教研室专业化建设,严格落实司法部“8511”制度,依托教学楼成立法律常识、认罪悔罪、伦理道德、时事政策、心理健康、生产安全、生活卫生、职业技术等八个教研室,落实教学任务,不断适应正课课程精细化趋势的新常态。
2011年开始,厦门监狱在全省监狱系统率先试行“511”正课教育学分制考核管理,将服刑人员教育课程分为法律常识、认罪悔罪等八大门类的必修科目和汽车维修、电工实训等六大特色的选修科目。设立必修性学分、选修性学分和奖励性学分三种学分,将每门科目考试成绩转化为标准化学分进行累计。将实得学分与服刑人员的月考评、年终评审、减刑假释“三挂钩”,与服刑人员单位的月考核、年终评先“双挂钩”,与教育民警绩效考核“单挂钩”。进一步提高了服刑人员正课教育教学水平,取得明显成效。监狱年均参学服刑人员36558人次,达到合格的有32908人次,通过补考合格3589人次,服刑人员参学率100%、合格率达到98.4%。2015年,学分制考核得到省监狱管理局的肯定和推广。
为了全面创新人才选拔激励机制,厦门监狱专门拿出部分科级非领导职务在分监区一线设置主任、副主任民警教师的专属岗位。近年来,通过竞争上岗选拔任用了4名副主任民警教师,解决了长期在基层默默奉献、正课教育业绩突出民警的政治待遇问题,促进优秀骨干下沉。同时利用副主任民警教师的学科优势,通过授课观摩和“传帮带”相结合的方式,引领各教研室的其他民警在授课能力上实现齐头并进。
在推进正课教育品牌建设中,由教育科以“百家讲坛”的形式轮派民警到各监区上大课,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专题教育,如“林警官讲故事”、“胡主任说传统文化”等。“林警官讲故事”栏目的创立民警林惠平被司法部授予“2011-2013年度全国监狱劳教(戒毒)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传统文化教研室主任胡哲被司法部评为全国监狱戒毒系统教育质量年活动表现突出个人。
层层布控 着力构建教育矫正新防线
“我分监区一名服刑人员言行极度反常,暴力倾向明显,分监区初步介入无效,希望中心民警介入干预。”6月28日上午,一个急促的电话拨入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值班楼,电话的一头是言辞恳切的八分监区长,另一头是随时待命的民警心理咨询师郑红峰。
根据该服刑人员的心理危机紧急状态,郑红峰立即赶赴八分监区车间,经面谈解除了该服刑人员的戒备心后,遵循人本态度,耐心倾听,积极鼓励,引导该服刑人员说出造成其痛苦的根源。
按照上级的要求标准,厦门监狱建设“监狱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设立心理咨询室、门诊室、治疗室、团体辅导室等九个功能室,配置生物反馈仪、音乐治疗仪等科学仪器设施,成为省监狱管理局指定的规范化建设试点单位。该监还从全监具备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且实践经验丰富的矫治民警中,选拔资深技精的矫治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分化出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等心理疗法的“领军人物”,与社会、院校心理专家长期保持共建关系,构建涵盖坐诊、巡诊、会诊、转诊的“四诊体系”,推行分类别、分阶段的团体辅导活动。
厦门监狱坚持以科技手段为支撑,注重运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开发使用电脑软件辅助教育和管理,增强了教育工作的科学性。
为了提高心理矫治科学化水平,厦门监狱积极推广循证矫正工作,组建团队自主研发了《服刑人员心理危机等级评估及矫正管理系统》软件,使服刑人员心理危机评估、预警、干预、管理、矫正的“五位一体”网络架构无缝对接。从而实现了危机干预层级管理、进度监督、工作考核的规范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最终将服刑人员的心理危机状况消灭于萌芽状态。同时,将系统软件运用到集中矫治工作实践中,并与省监狱管理局的心理矫治案例库进行对接,使两个系统从“双网双待”转变为“双网融合”。2013年《监狱工作研究》以“建立运行体系,探索循证矫正”为题介绍了该系统。
在提高个别教育科学化水平方面,厦门监狱实行民警对服刑人员个别谈话全程信息化录音录像。教育科和监区定期考核,每季度评选“十佳谈话案例”,制成光盘供全监民警学习借鉴,并组织交流研讨。对谈话效果差的民警及时进行点评帮助,切实提高个别谈话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组建个别教育辅导员专业队伍,由分监区教育能力强、实战经验丰富的一线民警兼任,深化“包号制”、“片警制”等工作方法,建立网格化个别谈话教育工作责任体系,实行一般服刑人员全员谈话与重点服刑人员由个教辅导员负责谈话相结合的个别教育模式。开发运用服刑人员考核管理软件,软件集考核、管理、评价为一体,每天由值班民警输入服刑人员教育改造、劳动改造、三课教育等情况,月底自动生成服刑人员当月得分排名和嘉奖情况,有效量化了服刑人员日常教育改造表现。
多措并举 着力构建监社教育新格局
“孩子,你最近还好吗?有没有听警官们的话?你一定要安心改造,不要给警官们添麻烦,争取早日出来,我们在家里等你!”一位年迈的母亲含泪对正在厦门监狱三监区服刑的周某意味深长地说。“我们从头再来,只要你有信心,就会精彩生活!”
这是三监区、四监区根据监狱教育改造计划,针对服刑人员全体中的“特殊服刑人员”,以“拉近心灵的距离”为主题举办大型亲情帮教活动,用亲情奏响了净化心灵的乐章……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厦门监狱赖副监狱长说,“亲人是服刑人员在狱中的精神寄托,用亲情洗涤服刑人员的内心世界是教育改造的一剂良方。”
厦门监狱教育改造工作逐步向构建监狱、社会、家庭为一体,教育、管理、劳动相协调,科学矫治、文化建设、人文关怀相一致的新格局转变。
在实现教育资源社会化方面,厦门监狱先后与厦门市关工委、司法局、地方高校、慈善团体等21家单位签订了帮教协议,广泛吸纳和借助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志愿者等社会力量进监开展帮教和援助活动,每季度组织一场面向社会的监狱开放日暨亲情帮教活动。此外,该监还联合厦门市红十字会在狱内设立“爱心援助基地”和“服刑人员帮扶专项基金”,累计对579名服刑人员进行了救助,发放救助款29万元。
在深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华魂主题教育活动中,厦门监狱成立传统文化教研室,从各监区遴选40名具备扎实传统文化功底的民警担任教员,邀请社会专家学者担任客座讲师,积极开展“中华魂”、“弟子规”、“孝道”等主题教育活动,用传统文化净化服刑人员心灵;发挥对台优势,以文化为纽带加强两岸矫正机构交流互动,每年组织参加海峡两岸收容人员(服刑人员)工艺美术及书画艺术作品展;注重文化成果的开发应用,组织编写、出版《改造之友》、《新生指南》、《心灵的天籁》、《心灵家园》、《心理漫谈》、《监规纪律漫画扑克牌》、《狱园飞歌》、《崇法厚德、创新矫正》、《狱园奇葩》等读物近20本,充分发挥以先进文化理念引导人、以优秀文化作品凝聚人的作用。
为了实现技术教育职业化,厦门监狱建立面积达1300多平方米的职业技术培训实训基地,设立配备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理论教室以及电工维修、汽车维修、陶瓷彩绘、缝纫机操作、计算机等实训场所,建立健全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服刑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厦门市中华职业教育社、福建省第二技工学校分别在监狱设立分校,在普及缝纫机车职业培训的基础上,开展适应当前就业需要的企业管理、计算机应用、汽车电气维修、电工维修、陶瓷彩绘等多个工种和专业的技术理论教学与技术实践培训,受到服刑人员热烈欢迎。首批培训学员224人,报名人数达800多人,刑释人员职业资格取证率达96.7%。与厦门市社会保障人力资源中心商讨建立网上推介平台,将刑满释放人员的职业技能基本情况上网,供社会企业选择。举办即将刑释人员“阳光启航”就业专场招聘会,邀请社会企业进场招聘。仅2012年,就有558名余刑半年以下的服刑人员签订了811份就业意向书,解决了刑满释放后的就业谋生问题。(潘川荣 郑红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