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让综合治理全区覆盖无盲点

2015-09-15 17:08  来源:上海法治报

  松江区探索综治“第四种力量”组建本市首个社会治理联动指挥中心

  作为上海市委一号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网格化管理中心的建设,是体现城市管理水平的“硬指标”,在日前举办的浦江法治讲坛(松江专场)上,网格管理与基层自治再次成为热点话题。记者了解到,松江区组建了全市首个社会治理联动指挥中心,城市网格化监督指挥中心、大联动指挥中心、防汛指挥中心、12345市民热线中心、区应急办、12条热线电话以及区长信箱通过这个平台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打造了一个全区域无盲点的社会综合治理网络。

  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市社区发展研究会会长施凯认为,对网格化管理模式既不能用行政化思维去看它,也不能用市场化的力量思维看它,更不能用通常讲的所谓社会自治的办法去看它,应该是在互联网时代新发育出来的第四种力量。“单纯靠政府力量已经解决不了了,从市场力量来看也不一定解决得了。三者力量加起来是什么样的力量,我觉得就是第四种力量,这个第四种力量是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发育出来的。”施凯说。

  快 17部门24小时随时待命

  在刚刚过去的汛期,上海发布雷电黄色预警,松江区随后出现强降水。而在松江区社会治理联动指挥中心内,17块小屏幕正播放着实时监控的道路状况。负责防汛的工作人员,通过不断切换屏幕,第一时间了解河道的水位,以及往年积水点的实时情况,及时开展排水保畅……

  记者在松江区社会治理联动指挥中心大厅里看到,一幅由30块55寸液晶屏组成的大屏幕上,全区各个角落的实时图像监控、统计数据,24小时不停歇地翻滚跳跃着:一场暴雨后,内河水位涨了多少,哪个低洼点又积水了;血库的库存还够不够用,医院里的病床使用情况怎么样; 重点商业街区的客流量情况,上下班高峰的交通是否拥堵; 包括区内120急救车内情景也能一目了然。“我们将所有区财政拨款建设的监控探头都纳入这个指挥中心,所以我们能够及时了解到松江区每一处的警情和险情,指挥决策体系变得可视化、立体化。”松江区社会治理联动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保障,这个全市首创的全时空大数据的信息化支撑平台,将气象、交通、医疗、经济运行等原先分散在各个部门的信息,在联动指挥中心的大平台上汇总,而这样的效率在过去是不可想像的。通过网格化管理和新技术手段,松江的社会综合治理实现了大突破。

  目前,松江已将全区605平方公里区域作为一张大网,以街镇为单位划分为321个小网,小网下划分为1352个网格。网格的划分在农村地区以自然村落为单位,城市化地区以楼宇小区为单位,通过视频监控、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新手段的介入,让这张“大网”紧密、高效地运作。

  除了信息平台的建设,与之配套的还有一支条线三级联动应急处置队伍。松江区按照承担的职责任务和服务民生的紧密程度,将相关条线职能部门分为三级联动。环保、市场监管、城管、公安等17家单位为一级联动单位,要求24小时随时待命,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要用最快的速度赶赴现场。规土、民政等18家单位为二级联动单位,要求有人值班、通讯顺畅。法制办、财政局、气象局等21家单位为三级联动单位,要求明确联络人,遇事能及时响应。有问题及早发现、尽快处置,再加上指挥中心内的部门协同,推诿、扯皮现象由此大量减少。

  全 不留盲点,问题无处藏身

  社会问题难以全面预防,未经及时发现,可能酝酿成大事件。要创新社会治理,建立问题的发现机制尤为重要。对此,泖港镇腰泾村045片区网格长夏元林深有感触。

  2014年冬天,泖港镇发生了―起化学品泄漏引发的用水危机。当天凌晨4点左右,夏元林被一阵手机铃声惊醒。接起电话,夏元林得知掘石港上游化工厂泄漏,污染了水源,必须在村民起床前通知到每家每户。

  夏元林感到事情的严重性,立即从床上跳起来。他先电话叫醒另外4个片区志愿者,让他们紧急通知村民,半小时后消息就传遍了全片区,终于在居民起床用水前,将这一危情通知到了每一户居民家。

  那天,通知完了村民,夏元林又忙着迎接送水车,组织排队领水确保每户人家午饭前都有一桶4升的净水可以饮用、洗烧饭。残疾人家庭、独居老人家里他在最快的时间里送水上门; 为下班回来的村民留足了水,放在网站长工作站里随时可以来取;几户外来打工者租住的家庭,他也及时通知到,确保他们的生活用水,稳定了大家的情绪。在这断水的3天中,村民生活井然有序,没有产生恐慌情绪或抢水事件,在平静中无声地化解了不必要的慌乱和骚动。

  据了解,松江区网格化管理在模式上进行了创新。网格内实行1+X+Y的管理模式。每个网格明确一名负责人,将协管辅助力量、网格监督员及村居民小组长(楼组长)、退休老干部、志愿者等群众自治力量分解到网格,共同开展网格化巡查工作(1+X),承担社会管理服务职责的职能部门和街镇相关科室也在网格设立对应专职力量(Y)与网格长实行责任捆绑,牵头负责网格内相关事务的处置工作。

  网格管理实施领导联系制度,街镇领导联系小网,村居干部联系网格,把网格内的工作情况与各级领导的工作成绩挂钩,使各级领导的工作重心切实向基层倾斜,形成“人往基层走,劲往基层使”的格局。

  此外,互联网等新媒体渠道的加入,也确保社会治理苗头能在第一时间被发现。由松江区社会治理联动指挥中心主办的非紧急类社会治理微信公众号“茸城微治理”已经上线,与普通传递信息、宣传工作不同,这是本市唯一一个受理和处置区内各类事件线索、意见和建议的区级官微,市民们动动拇指即可参与社会治理。通过“茸城微治理”,市民不仅可以上报各类发生在身边的社会治理事件,还可收到相关的办理进度和处置情况。

  在这个公众号里,“茸城微治理”开辟了七大栏目。在“我要上报”栏目中,市民可以通过现场拍照、事件描述、地址定位和文字输入详细地址等4步骤完成案件上报,上报成功立即生成工单号。市民可在“我要评价”中对办结案件的处置情况作综合评价; 可随时在“上报历史”中查询已上报案件的处理情况和处置结果; 参与的市民还可在“我的积分”中查询积分并兑换奖励; 对社会治理方面好的意见建议可点击“意见与建议”反馈;“新闻资讯”则推送松江区社会治理经验成果和工作成效。如果操作上有疑问,“帮助文档”会详细说明事件上报的操作流程和业务受理范围等基本信息。

  按照工作的流程,市民上报案件事件线索后,由“茸城微治理”平台将初步甄别后的案件派发至各街镇社会治理联动指挥分中心,分中心根据案件发生地所属网格,将案件发送给社区网格长,社区网格长接单后至现场核实情况,即时通过手机APP生成处置工单,再由系统流转至相关处置部门及时办理。

  好 联合处置,杜绝推诿扯皮

  “即使一个小小的窨井盖缺失,也可能涉及七八个主管部门,有的是电力的,有的是燃气的,有的是水务的,等等。过去只能由公安部门指挥中心一家一家地联系。上班时间还好说,但到了晚上和双休日,有时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有的电话打不通,有的告知休息了,明天再来看; 有的推诿扯皮,让我们打其他单位的电话。”说起110接警的难处,松江公安分局指挥处副处长、原松江区社会治理办公室主任助理刘树文表示,松江社会治理资源和庞大的人口数量极不相称,政出多门、推诿扯皮的问题屡见不鲜,已成为社区管理水平提升的瓶颈。

  刘树文介绍,指挥中心内的热线由城市网格化监督指挥中心、大联动指挥中心、防汛指挥中心、12345市民热线管理中心、松江区委区政府总值班室、区应急办、14条热线电话等合并组建而成。今后,除警情仍拨打110外,遇到与民情相关的社会问题,拨打任何热线电话,都可以接入指挥中心,再转给相关部门处置。通过“大联动”和“小联动”有机配合,整合全区的行政资源,采取集中整治打歼灭战,并建立后续常态化的综合执法机制,有效破解各类城市管理的疑难杂症。

  2014年底,泗泾镇山原网格工作站站长彭磊鑫在银湖小区与几名居民聊天时,大家反映近期每到周末,小区的人流量明显比以往多。了解到这一反常情况后他立即召集网格内4名X人员在小区4个出入口打听消息。通过两天的蹲点,大家发现这些新面孔都是前往小区内两处房屋聚会,后来通过网络了解到,这些打着“轰趴”旗号的聚会,实际上都是收费的,每晚少则五六百元,多则上千元。网格长第一时间向镇联动指挥分中心反映,分中心详细了解后制定了方案,组织公安力量突击入户检查。但由于没有相应的处罚条例,效果不是很明显。今年年后,彭磊鑫不断接到居民有关“轰趴”扰民的投诉,进一步排查发现,不到一个月,这样的“轰趴”馆如雨后春笋般―下子冒出11家。这次在整治小区“轰趴”馆综合治理行动中,前期工作做得更细致,相关部门成立了“轰趴”馆自治领导小组,对11户业主、租赁户、租赁合赁合同租赁成本及相关网络信息做到无一遗漏。通过政府各部门一系列的“组合拳”,近90天的不懈努力,依托网格化“1+X+Y”工作机制,4月底,银湖小区11家“轰趴”馆全部被清出小区,目前未发生一起“回潮”现象。

  据了解,为了将部门协作的机制制度化,松江区对城市和社会管理事件进行全面梳理,形成标准化工作手册,涵盖治安消防、道路交通市容环境等六大类。松江区将分散在各部门、条线的视频监控系统、通信对讲系统、信息采集移动终端、信息系统等进行整合,打破壁垒分割,实现互联互通。目前,公安、交通、水务、建交委、食药监等部门的5000余枚摄像头已接入中心,14个职能部门的热线电话和信息系统接入中心。预计到明年,全区摄像头数量将达到1.3万个。

责任编辑:黄海英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