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鄂州市委政法委坚持问题导向、法治引领、改革驱动,立足“一张清单一张网、多个平台多保障”,创新“1+7”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深入推进平安法治鄂州建设。“1”是指出台《关于完善和创新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7”是指制定医疗纠纷、交通事故、安全生产事故、拖欠农民工工资、征地拆迁、环境污染、非正常死亡等七个重点领域的矛盾纠纷化解实施办法,进一步压实行业管理责任。元至八月份,全市没有发生有影响的群体性事件和极端个体事件,进京非访7人次,比2014年同期41人次下降82.9%,且无滞留、无倒流。
建立一份清楚明白的矛盾纠纷调处服务清单
公开调处组织、调处流程、调解方式、调解专家等信息,强化规则意识,明确调处责任,接受群众监督。
一是有章必依。督促协调相关部门,先后制定出台七大类矛盾纠纷化解实施办法,明确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处理时限、赔偿标准、责任追究等,成立专班抓落实,使七大领域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有章可依、有章必依。
二是有责必担。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牵头协调,调处中心具体负责,司法行政部门业务指导,职能部门行政主管,社会各方整体协同的责任体系,划分职责边界,明确主体责任,做到有责必担。
三是有过必究。加强检查、督办和考核,将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纳入综治考评体系。建立矛盾纠纷属地管理、行业主管缺位报告和违法违纪线索移送制度,对因管理失职、担当不力、互相推诿致使矛盾纠纷激化,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视情予以通报批评直至“一票否决”。
聚焦一张轨迹明晰的网格化矛盾纠纷信息网络
依托城乡一体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收集矛盾纠纷信息,进行统一调度处理,做到调处过程和结果可查询、可追溯、可跟踪、可评价。
一是分级受理。按矛盾纠纷复杂程度、调处难易程度,将矛盾纠纷划分为区、乡镇(街道)、社区(村)三个等级,实行层级管理。
二是分类管理。完善网格化信息系统事件模块,将矛盾纠纷分为四大类、48个小类,基层在录入矛盾纠纷信息时勾选类别,不同类别的矛盾纠纷可通过层级管理分流到主管部门处理。
三是分责处理。网格员在工作中发现矛盾纠纷,能处理的自行处理,不能处理的按照层级管理原则,通过信息系统逐级上报。各级网格管理中心根据矛盾纠纷性质种类,通过信息系统分流到责任部门受理处理,系统自动生成“路线图”,显示每一个受理处理环节。责任部门组织调查处理,及时将处理意见反馈到同级网格管理机构,最终逐级返回到群众,接受群众评价。
四是限时办理。规定各级和相关部门受理处理(或答复)矛盾纠纷的时限,超时限信息系统自动亮红灯,红灯数量作为对该单位和部门年终综治考评扣分依据。2015年以来,网格化信息系统共录入各类矛盾纠纷2830起,分流成功化解2768起,其中11起因超时限亮红灯。
搭建多个功能完备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平台
夯实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平台,形成“大调解”格局。
一是网格化管理平台。按照“一村一站”、“一组一格”、“一格一员”、“一员多责”模式,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明确网格员收集上报信息、化解矛盾纠纷等职责,做到信访动态第一时间能掌握、矛盾纠纷第一时间有人问。
二是各级矛盾纠纷调解平台。村、社区建设人民调解室,聘请人民调解员,实行“首席调解”;区和乡镇、街道成立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落实“村居每天、镇街每周、区级每旬、市级每月”的矛盾纠纷排查制度,重大矛盾纠纷实行包案制度,确保第一责任落得实。
三是行业组织调解平台。成立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做实七大重点领域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全市共组建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75个,行业矛盾纠纷成功调处率达98.7%,无一例反复。
四是基层法律服务平台。全市377个村(社区)全面落实驻村(社区)律师,在全省率先实现“一村(社区)一律师”全覆盖。明确驻村律师法制宣传、纠纷调解、法律咨询、参与涉法信访处置、实施法律援助、指导法治建设等职责,引导公众以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实现群众找法不跑路、矛盾纠纷不上访、基层治理不绕弯。
实施多项惠民利民的保障救助政策
全面实施特困群体兜底保障和保险、基金等社会风险防范和救助政策。
一是政府兜底保障。先后出台《鄂州市特殊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实施意见》、《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60岁以上的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费用基本由政府兜底保障,惠及群众约15万人。近两年,民生领域的群体性事件逐年下降50%。
二是司法维稳救助。设立司法救助资金,对刑事案件受到伤害的困难对象、交通事故造成伤害的困难对象等九种情形,给予司法救助。2015年以来,全市共对25个家庭给予了司法维稳救助,发放资金200余万元。
三是意外伤亡保险。争取市政府重视支持,按照每人每年3元的标准,为百万市民购买“政府救助综合责任保险”,对见义勇为、拥挤踩踏、刑事案件、交通事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等10种情形引起的人身伤亡进行理赔,最高可赔付15万元。这一作法系全国首创,提高了市民防御意外风险的能力,意外事故引发的矛盾纠纷很快得到化解。(张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