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达州“六五”普法工作纪实

2015-09-15 15:44  来源:四川法制报

  2011年,四川省达州市委印发《达州市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随后,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市政府制发了相关实施意见,市政协提出相关民主监督要求,“六五”普法大幕徐徐拉开。“六五”普法以来,达州市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实干创新、开拓进取,广泛深入开展普法工作,努力在全市范围内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

  整体联动构建大普法工作格局

  构建起、发挥好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大普法工作格局,是普法教育顺利实施的切实保障。为此,达州各级党委完善了普法工作各项制度,各级政府加大了组织实施力度,确保取得实效。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充分发挥牵头部门作用,切实履行对普法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指导、考核奖惩等职能。各级国家机关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达州普法的实践者们清醒地认识到,要构建大普法工作格局,还需要更具体的载体来体现,而这一载体便是“法律七进”。在依法治市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市委书记焦伟侠指出,要让良好的法治环境成为达州加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随后,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发挥职能,广泛开展了法律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单位、进寺观教堂的“法律七进”活动,积极构建“社会、家庭、自我”+“机关、学校、乡村、社区”等的“3+X”法治教育格局。“法律七进”纳入依法治市的总体布局中,市委、市政府两办印发《关于深化“法律七进”推进依法治市的实施意见》,对每一“进”细化分工、落实责任,明确“法律七进”分别由6个市级部门牵头,37个部门配合。在推进过程中,建立牵头单位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召开牵头单位联席会议;建立督查通报制度,实行月末自查、季末抽查、年终普查;建立示范推进制度,坚持抓点示范,以点带面;建立工作考核制度,分别纳入各级各部门依法治市单项考核和绩效考核。

  在机关、在社区、在企业、在学校、在山村,普法讲师团办讲座来了,法治文艺宣传队演出来了,普法短信发来了,电视法治节目播出了,法律图书室建起来了,一场场普法宣传,在全市热火朝天开展起来了……

  文化牵动树立全民法治理念

  达州地处川、渝、鄂、陕四省市接合部,山地占幅员面积70%以上,人口700万。连绵的大巴山脉,纵横的大山沟壑,导致百姓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群众虽渴求法律知识,但交流学习困难。面对这样一个需要“法雨”滋润的群体,达州的决策者有着这样的共识:法治宣传教育要进心入脑有意识成习惯。

  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不同生活习惯的人群,如何使法治宣传教育进心入脑、有意识、成习惯呢?达州市司法局潜心分析,找到了“文化”这把钥匙,通过法治文化的熏陶和涵养,逐步树立全民法治理念。

  全市组建了由专职文艺团体、机关企事业单位文艺骨干、文艺青少年志愿者和民间文艺爱好者四个层面人员组成的“法治文艺轻骑兵”队伍113支,运用本地素材,自编自导自演出《法治之花开万家》、《王老汉的幸福生活》、《出围》等一批精品文艺节目,通过寓教于乐的普法方式,深入城镇乡村、机关单位巡回演出,形象地运用文艺节目的方式,将法律知识传达给每一位观众,让法律知识深入人心。同时,坚持把全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法司法人员承办的典型案例,形成电台、报刊稿件,汇编成册,以“文化普法”的方式送到干部群众手中。

  达川区、大竹县结合群众喜好,拍摄法治微电影,编排法治歌曲、快板、小品相声等文艺节目,与民间乐队合作,深入基层开展法治文艺表演、放映法治微电影200余场次,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法治熏陶。通川区、渠县以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为支撑,法治文化建设与群众生活、地域文化和人文历史底蕴深度融合,打造了神剑园法治景区、万兴法治文化广场、宕渠主题法治公园、中滩法治文化长廊等一大批法治文化阵地,树立起独有的法治文化品牌。

  分层推动提升学法用法实效

  重点对象分类普法。突出领导干部和青少年学生,以公务员、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城乡社区居民和农民为重点,切实加强“六五”普法重点对象法治宣传教育。各地各部门普遍建立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日常学法用法等制度。各中小学校做到法治教育课时、教材、师资、经费和法治副校长“五落实”。把掌握相关法律知识作为干部录用、任职、提拔的必要条件。完善和落实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加强企业管理人员法律知识培训。

  重要节点专项普法。主动把握社会热点难点,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专项普法活动。结合达州劳务输出大市的特点,每年春节前后,利用大量农民工集中返乡过年的有利时机,开展返乡农民工专项法治宣传行动,送法进场镇、车站、码头,六五普法以来,全市共开展返乡农民工专项法治宣传160余场次;针对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常态化开展了“十万卡片送基层、十条忠告避风险、十项承诺护春蕾”的青少年“护蕾行动”,用温馨法律提示增强未成年的法律意识和利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取得良好社会效果;坚持把“送法下乡”作为“三下乡”活动的重要内容,每年深入偏远乡镇组织开展示范活动,将法律法规知识送到基层干部群众手中。“六五”普法以来,组织开展“中国梦·达州普法在行动”、“普法帮扶社区专项行动”、“宪法进课堂”、“知名律师进高校”、“四百四千”等专项普法行动20余次。万源市结合山区特点,成立“挎包普法”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法律服务活动。开江县每月确定一个法治宣传主题,在各乡镇举办法律明白人暨人民调解员巡回培训班、街头法治宣传、院坝法治讲堂等系列宣传活动。重点区域普治结合。针对重点区域,坚持普法与依法治理一体推进,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有机结合。一是普法工作与依法治市有机结合。在开展依法治市“十大行动”中,充分发挥普法教育的基础服务作用,列出普法“菜单”,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切实提高普法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普法与法治创建有机结合。大力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依法行政(办事)示范单位、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依法治校示范校、诚信守法示范企业等基层创建活动,进一步推进基层依法治理。三是普法与专项治理有机结合。在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平安达州建设、市场秩序规范、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环境保护、道路交通、校园周边环境等依法治理和专项治理中,坚持普法贯穿始终。

  重点互动护航社会发展大局

  普法服务经济发展。达州市坚持普法为经济建设各环节提供全程法律咨询和服务。各级政府积极聘请法律顾问,为“三大发展战略”、次级突破、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重大决策和决议接受法律论证意见、寻求法律保障。推进企业组建“法律服务顾问团”,深入企业开展一次法律体检、一次法律风险评估、一次合同审查、一次重大制度完善、一次企业管理人员专题培训和一批重大纠纷疏导等“六个一”活动,为企业发展提供法律支持。组织开展“外来企业专项服务”、“民营经济专项服务”活动,每年走访重点企业250余家、发放调查问卷5000余张,帮助解决涉企难题。

  普法服务社会稳定。运用普法教育在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先导作用,主动适应社会矛盾纠纷发展变化新特点,调动普法讲师团成员、法治宣传员积极开展矛盾纠纷苗头的收集反馈和提前预警等工作。每年通过法治宣传教育的前期分析研判和干预,及时消解各类矛盾纠纷1600余件,通过“以调释法”等方式化解各类民间纠纷4万件以上;开展社区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人群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5年来重新违法犯罪率低于1‰。宣汉县把普法工作渗透到人民调解工作中,在工业园区建立人民调解工作室,有力支持重点工程建设。

  普法服务民生工程。始终坚持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贯穿于普法教育的全过程,使广大群众充分分享法治带来的实惠。大力开展“普法教育服务城市棚户区改造”、“普法帮扶社区”、“法律援助专项普法”等专项活动,切实体现普法为民惠民。

  这些都是推进法治达州建设、构建平安和谐达州的点点滴滴。我们坚信,在推进普法工作持续发展的时间长轴上,达州还有更多的“自选动作”,并自豪地在法治达州建设的道路上留下坚实足印……(蔡晓勇 靳仕远 郑帅 谭别林)

责任编辑:王静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