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警陈柳卿:细致+耐心 铸就“火眼金睛”

2015-09-13 10:16  来源:东方网

  整个夏天,头顶烈日,一站就是2个小时,小陈毫无怨言。

  除了交通管理,护校也是小陈的日常工作之一,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警察哥哥”。

  陈柳卿是黄浦交警支队六中队的民警,作为“85”后青年民警,他利用自己年轻的优势,经常主动加班加点、带头上阵,更是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三勤、三讲、三心”工作法。

  他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中队民警平均年龄近50岁,队里把小陈这样的青年民警当“宝”,小陈却尊称师傅们为“宝”,他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每每遇到交通排堵、违法处罚、事故处置里的难点和疑点,他都积极地向老法师们求教。支队的“奔奔交警”林祁斌、“平安卫士”陈坚魁等优秀典型,小陈把他们视作榜样。

  首先便是学习师傅们的“卖力”,在警力紧张的时候,小陈经常连续加班加点,一天工作12小时,即使身体不适,仍坚守岗位。作为青年骨干,特别是在残疾车专项整治、酒后驾车违法查处工作中带头上阵,坚持身先士卒,细致工作和辛勤付出。在认真学习了前辈们的工作经验后,小陈逐渐探索并形成处理交通违法行为“三勤、三讲、三心”工作法:一是在路口管理时做到“勤流动、勤吹哨、勤宣传”,教育与处罚同行,以此提高宣传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违法行为人的守法意识。二是在执法过程中做到“讲政策,讲策略,讲效果”在执法时一边要严格遵守政策、法律执行,同时要向被处罚人详细讲明法律规定以及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让教育违法当事人心服口服,达到既处罚教育了违法当事人,又不激化矛盾的效果。三是处理违法行为及接处交通事故时做到“有耐心、要细心、有诚心”,在执勤中多注意细节,在交通执勤的同时,具备高度的警觉意识,及时发现其他违法犯罪行为。

  作为中队的交通安全宣传员,小陈发挥年纪轻,计算机技术过硬优势,利用宣传橱窗、学习园地、黑板报、闭路电视、有线广播、教育网络等宣传阵地,时常深入辖区各中小学校、街道社区、用车单位进行“五进”交通安全宣传活动。

  细致观察旧“大众”,明察秋毫查“克隆”

  队里老同志给记者讲述了发生在小陈身上的两个故事。

  夏天的一个上午,天气异常炎热,直叫人喘不过气来。此时此刻,在河南复兴路路口,陈柳卿一如往常,顶着烈日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汗水早已净透了他的衣衫。突然,他发现一名17岁左右的年轻女孩骑着自行车沿河南南路由北向南行驶,可是车身却摇摇欲坠。敏锐的小陈同志紧盯着这辆车,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他一把扶住了差点跌倒在地的女孩。女孩表情颇为痛苦,自诉头晕、乏力,再通过简单询问,小陈马上判断出女孩子中暑了。小陈把她搀扶到了交警岗亭,并拿出了随身携带的清凉丹,又给小女孩准备了冰水。过了一会儿,女孩意识慢慢清醒,头晕乏力好转了很多。女孩感动得哭了,说:“如果不是警察叔叔发现得早,如果在马路中间倒下,后果将难以想象,也许就再也看不到爸爸妈妈了。”小女孩坚持要带家人过来感谢小陈,但是小陈坚定拒绝了。

  2014年9月的一天早上,陈柳卿巡逻至西藏复兴路口时,发现一辆桑塔纳出租车在西藏南路由南向北行驶,在路口转弯车道直行。小陈当即将其拦下并要求驾驶员出示驾驶证、行驶证。虽然该车违法人态度恳切,主动配合处罚,但小陈还是习惯性地绕车身查看了一圈。这一看就看出了破绽,小陈仔细检查发现该车为一辆桑塔纳2000型,但通过平日里的观察,小陈对大众出租车了解地颇为详细,他清楚知道现在大众出租车基本没有这款旧车型。于是,小陈进入车内,仔细检查了副驾驶座位前的驾驶员服务卡,却发现该服务卡字迹模糊,照片基本无法辨识是否为驾驶人员。小陈的疑惑加重了,立即对驾驶员进一步盘查。在盘查过程中,发现虚心的驾驶员言辞闪烁,对其所在的大众出租公司基本没任何了解,而通过警务通网上的对比,也没有发现任何的相关信息。这时,发现再也无法瞒天过海的驾驶员只能主动承认,其所驾驶的该车系属于“克隆”车辆。

责任编辑:黄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