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司法工作,是我喜欢的,小矛盾特别容易激化,如不及时处置就有可能发生更大的矛盾。自己年纪轻轻,身体的事情可以缓一缓。”2014年2月24日上午,身体极度虚弱的朱儒玲躺在病床前,谈到这6年的司法工作时这样说。说完这话的第二天,朱儒玲因癌症永远离开了他钟爱的事业和家人。
一篇两个字的“个人档”
朱儒玲1978年12月出生,1994年4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五河县申集镇人,生前是蚌埠市淮上区司法局沫河口司法所长。
2008年,30岁的朱儒玲考上公务员,来到五河县新集司法所上班。基层司法所承担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社区矫正、法制宣传等工作,朱儒玲把学习法律知识当成了自己的必修课,他认真琢磨法律规定,反复揣摩调解案例,并将所悟所思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第二年,由于个人表现出色,朱儒玲被委任为浍南司法所副所长,主持工作。2010年3月,他又被任命为素有“皖北第一所”之称的沫河口司法所所长,同时管理两个所的具体事务。
也就是从那时起,一人分管两所的朱儒玲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忙。浍南司法所、沫河口司法所和他在五河县城住处勾连起来的“三点”,约有一百四五十里路。朱儒玲在这条不规则的几何线上,不知疲倦地奔跑了好几年。在自己的QQ里,他的个人签名就是“征途”两个字,这也是他的人生写照。
一位“随叫随到”的所长
在朱儒玲的精心打理下,基层百姓信任他,依赖他,而他也从没有辜负这种信赖。去年一年,沫河口司法所共调处各类纠纷案件240多起,占整个淮上区司法系统总调处案件的一半。
有求必应,有问必答,有难必解,有困必帮,这就是工作中的朱儒玲。沫河口是人口大镇,辖区有24个村、7万多人,外加一个工业园,邻里纠纷、劳资矛盾时有发生。身兼镇调委会副主任的朱儒玲深深明白,司法所是化解基层纠纷的第一道防线,容不得丝毫懈怠。在朱儒玲生前工作过的所长室,一张简易的小铁床格外醒目。同事们回忆,朱所长基本属于全年无休,他在这张铁床上过夜的次数比在家里还要多。
在沫河口园区农民工工资办公室工作的邓波涛告诉记者,朱儒玲只要接触到有关司法的案子,不处理好是不罢休的,他的电话一度成了园区农民工的“讨薪热线”,“不论什么时候,只要一打电话,他是随叫随到。”
一个“绰号”见证铮铮铁骨
谁也不会想到,参加工作多年的朱儒玲,却没有自己的房子。2000年结婚以来,他和妻子一直住在岳父母家。8月8日,记者一行来到地处五河北关的一处自建民房,二楼一个装修简朴的房间就是朱儒玲和妻子寄居的小窝。“刚谈对象时,就知道他是农村的,看中了他的老实就结了婚,就在我家二楼办的婚事,此后就没有买房子。”妻子程波说。
改善一家人的居住条件,曾是朱儒玲努力奋斗的动力。但基层公务员的清贫,是他料想不到的。尽管有18年的工龄,他每月拿到手也不过两千多元。同事朱懿回忆说,平日里,朱所长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四季都是“一身制服走天下”,基本没什么便装。
采访中,朱儒玲的外号“朱愣子”让记者很诧异。2012年,他在调解两家土地纠纷之争时秉公办事,让占地打人者负全责。但势力很大的那家人先威胁要打他,见硬的不行,又托人送来了2000元购物卡,都被他“顶”住了,打人的那家人送他个外号“朱愣子”,却在当地传开了。
一生虽短谱写“最美”篇章
赢得口碑的同时,朱儒玲没有意识到病魔在一点点向他靠近,直到身体急剧消瘦到“家人和同事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今年1月17日,在完成年度述职后倒在会场,他这才走进医院。没想到这一进,却是永别。癌症!肝癌晚期!解放军123医院和上海东方肝胆医院相继作出诊断,仅仅40天后的2月25日凌晨4点,朱儒玲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进入司法行政队伍6年来,朱儒玲始终坚守在工作第一线,亲自调解的纠纷1100多起,调解成功率98%以上。他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并被记个人三等功,曾获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双百日维稳攻坚行动”先进个人、“深化三项重点工作实战大练兵活动”先进个人、“五五普法”先进个人,他所在的司法所被省厅授予“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活动”先进集体。
2014年2月,蚌埠市司法局作出全市司法行政机关向朱儒玲同志学习的决定,给他记个人三等功;5月,省司法厅号召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向朱儒玲学习,为朱儒玲追记个人一等功。朱儒玲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他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一位基层司法干警最美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