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扬的二胡声

2015-09-07 10:16  来源:重庆长安网

  人到老年,都渴望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有这样一位七旬老人,由于妻子是云阳人的缘故,2011年,身为四川人的张永红从部队队伍后,就定居云阳。身为外乡人的他,用自己的行动与坚持,为更多的老年人搭建活动锻炼的平台,组建两江广场老年大学。

  笔者来到两江老年学校,张永红正沉醉在悠扬的二胡声中 ,只见他左手在琴杆上上下移动 ,手指仿佛在跳琴弦上的芭蕾舞 ,右手有力的运弓, 仿佛要把心中的感情抖出来。 “我喜欢拉二胡,没有二胡的生活是没有色彩的,是黯淡无光的。因为拉二胡的缘故,才有建立两江老年学校的想法,让更多的老年人聚集,度过幸福美好的老年时光。”

  不顾家人朋友反对,坚持组建老年学校

  “看见两江广场附近有很多和自己一样去学习二胡的老年人,去老年大学学习坐车不方便的缘故,我们几个老战友就商量在两江广场附近组建二胡班,后面想到老年人有很多兴趣爱好,就决定成立一所老年学校。” 张永红讲述到。

  2013年,张永红拿出自己的所有的积蓄,和战友一起,信心满满的开始筹办起老年学校。申办手续、租赁场地、购买教具,购买硬件设施。但创建老年学校的起初就遭到家人朋友的反对。妻子贺朱兰最担心张永红的身体,“都操劳大半辈子了,我希望他好好的休息,不想看见他每天回来都是疲惫不堪的状态,我心疼他。”许多朋友都劝说张永红放弃,不要再坚持下去,毕竟老年学校是公益事业,不仅没有收入,自己还有投入大量财力、精力。但是军人出身的他,不顾家人朋友的阻扰,毅然决然的要创办两江老年大学,坚信承诺的事情,再大的困难也要坚持到底,决不放弃。

  以诚以情,邀请教师

  开办学校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接踵而来的问题让张永红焦头烂耳。最关键的是,学校创建之初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老师。在张永红看来,学校发展的快与慢,老师是关键,是核心,老师也要找优秀的老师,当时去邀请现在的26名老师是花了接近两个月的时间。

  “刚开始张校长找我的时候,没有一口答应,我以为拒绝两三次他不会再来找我,意外的是张校长多次找到我,和我交谈,至少有10次左右。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次他足足在我家门口站了4个小时,当时看到他疲惫的脸庞,孤独的身影,我怎么忍心再拒绝他,当时就答应下来,他的真诚和品性感染了我。”两江老年学校教师聂辉说。

  张永红回忆说:“很多老师不愿意来这里上课,认为我们这所学校不是公办的,也不是正规的,根本不知道究竟能干多长时间,要每天连续不断的去登门拜访,以诚以情去打动、说服他们,皇天不负有心人,付出的艰辛和汗水,终会有回报。” 诚意相邀、软磨硬泡,通过这种方式,张永红终于请来了26位优秀教师。

  千姿百态,招揽学生

  毕竟是刚成立的学校,如何吸引老年人来学校学习,又让张永红陷入困境。两江老年大学学员说:“学校刚建立,为了招揽学生,宣传学校,通过许多渠道方式去招生。张校长自己不分昼夜的跑遍城区内的各个社区,通过仅有的学员展演的方式吸引学生。同时,他的付出也感动着身边人,通过朋友,小区的居民的推广宣传,也聚集一些学员。”张永红记的印象最深的是,柔力球班的招生方式。最开始 柔力球班一个学员都没有,只有一个教练,他就陪伴这个教练,每天在两江广场来展演,通过这种方式宣传学校,也就是招生。坚持三个月,吸引了不少的学员前来报名。人多力量大,老年学校的学生人数有了明显提升。

  付出有了回报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的两江老年学校早已今非昔比,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不仅开设了16个班,学员人数也增加近900人。由于开学能力过硬,从去年年底开始,学校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文化委提供场地,资金上老年办资助4万元一年,县政府也拿出5万元。

  “现在我特别支持他,不是老有所乐,老有所学,我也加入老年大学的队伍中,学习各种乐器、舞蹈,每天的心情都是愉悦的,发自内心的感谢他。”妻子贺朱兰说。

  “在两江老年学校来了,天天都有球打,每天心情都很愉悦,什么不开心的事情都没有了,非常感谢张校长为我们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学员张晓林说。

  “张校长他真的是无私奉献的,他对我们这个老年学校是不得名,不得利 ,反正她每学期自己都要贴几万元钱,都是为了我们这些老年人,为了我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学员牟方菊说。

  有了政府的支持,家人的陪伴。如今的张永红更加充满信心。他说,作为一名党员,只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对家乡人要有奉献,今后他将继续办好老年学校,在发挥自己的余热、给老人搭建平台的同时,也助力云阳县老年事业的蓬勃发展。( 彭光铃 王彬彬)

责任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