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达瓦次仁:23年如一日,大爱修筑崎岖护边路

2015-09-02 09:55  来源:人民公安报

  走近翻身农奴的后代、定结县公安局政委达瓦次仁

  23年如一日,大爱修筑崎岖护边路

  他一只手搭在方向盘上,一只手紧握挂挡杆,深邃的双眼紧盯前方,乘客在车里前仰后摇,这条崎岖的路在他眼中却如同柏油马路。

  这条从西藏自治区定结县城到陈塘镇藏嘎村137公里的砂石土路、羊肠九曲,要行驶近3个半小时,他4年内往返过500余次:“闭着眼都能到。”

  “每周去藏嘎村早已成了习惯,边境线平安,藏嘎村平安,我才能心安。”

  他是身在藏区的翻身农奴的后代,一步步踏实且努力地从一名基层民警成长为定结县公安局政委的达瓦次仁。言语不多的他,23年一心维护边境社会政治稳定,用一腔热血在边境线上讲述着忠诚的故事。

  坎坷137公里,艰辛23年

  高原上紫外线很强,长年累月,当地的人皮肤就像做了美黑一样,而达瓦次仁黝黑的脸,黑得让人看得到岁月的沉淀。

  守边护国没有止境,一年中他有大半时间要背着口粮,在陈塘镇、日屋镇一线开展工作。达瓦次仁说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熟悉当地情况,我去!”

  守边境线的日子,无法对抗的是大自然,你时常摸不准下一刻将面临什么情况。

  此刻的你正在日屋镇过着寒冬,半山腰寒风刺骨,山顶狂风肆虐,大雪铺天盖地,而两个小时后,在陈塘镇却是春暖花开、雨水不断,丛林中有各种昆虫野兽。最让人受不了的是拇指粗的硕大马蜂,嗡嗡地在耳边轰鸣。达瓦次仁坑坑洼洼的面部皮肤,就是和马蜂做“斗争”的证明,中毒严重时达瓦次仁曾昏厥在丛林里。

  从定结县城到藏嘎村,要经过海拔5500米的尼拉山垭口。7月底的戈壁滩上,已铺满一层白色的掺杂冰雹的雪,冷得让人忍不住缩起脖子。车再开 一个多小时,丛林密布,彩蝶纷飞,炙热的阳光洒在皮肤上,有种即将被烤化的感觉。

  达瓦次仁将23年的岁月,种在了这5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1991年,达瓦次仁进入了从小梦想的公安队伍。1992年,单位领导询问他的意向,他主动要求去定结县萨尔乡工作,“我心里想,总要有人去做没有人做的工作。”

  然而,当时萨尔乡的工作环境就是三个人一间房,还有屋外广袤的戈壁、高耸入云的群山。

  当年,派出所工作在萨尔乡几乎是一片白纸。达瓦次仁跟着所长、教导员,靠着两条腿、一张嘴走访入户,宣传派出所工作。

  “地太大,老百姓生活物资极度缺乏,出门办个事比登天还难,别说登记户口了。”300平方公里的萨尔乡,人口仅1600余人,3个人用了一年时间才登记完所有居民的户籍。

  那时达瓦次仁才20岁出头,他把心交给了老百姓。

  “乡里太穷了,有的牧民头发都好长了也没有地方去修剪,有的家里好不容易买来自行车、收音机,用不了多久就坏了,我趁着去县里办事的机会就买了理发工具、修理工具。”达瓦次仁说,“我慢慢地琢磨出一些修理技术,一传十、十传百,家家户户有困难都来派出所找我。他们没有多少钱,有时会带着鸡蛋、羊毛来所里答谢,我分毫不收,只说以后如果有困难希望他们也来帮助我。”

  如此简单的一句话,打下了如今达瓦次仁良好的群众基础,很多牧民都因此成了达瓦次仁工作的“助手”。

  2004年,在萨尔乡派出所担任所长的达瓦次仁,调任定结县公安局国保大队大队长。

  很多时候,达瓦次仁要从日屋镇到陈塘镇藏嘎村开展工作,53公里路只能靠脚走,马不停蹄也得两天时间。过夜,只能居住在老百姓干农活时休息的简易房子里,晚上睡觉还不能睡得太死,因为预测不到会不会有黑熊、雪豹来“做客”。

  2011年,“生命线”终于通到了距陈塘镇仅1.5公里的藏嘎村,达瓦次仁去藏嘎村的时间缩短了。但是,由于这条1.5公里的路上农田集中,为了保护当地夏尔巴人赖以生存的土地,上级决定,把1.5公里上山路修成骡马道。目前,这条骡马道已经竣工,1.5公里的路徒步行走仍需两个小时。

  用双脚在边境线书写“安定”

  “老爷”警车在去藏嘎村的路上“奔跑”,路过萨尔乡的时候,达瓦次仁突然放慢了速度,他手指着不远处的一个漆黑的山洞说:“我曾在那个山洞抓过7名偷越边境线的人员。”

  1995年,天气即将转冷,但是达瓦次仁的工作却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他曾经在生活上帮助过的牧民用“线索”回报着他。

  “一名老人放牧的时候发现萨尔乡附近出现了一些陌生面孔,觉得很蹊跷,跑来告诉我。我和所长根据这一线索摸到了这一带。的确有7名可疑人员窝藏在山洞里,一名手持长刀的中年人是团伙的头目,向我们吼叫着。”达瓦次仁哪里顾得了这么多,不停地给他们做着思想工作,趁那名头目慌乱的时候慢慢蹭进洞中一把按住了他。

  这些年抓捕经常是在9月,这是老百姓收割的时间,也是山里天气转冷的时候,偷越边境线的人都是趁农忙时候行动,这就增加了达瓦次仁的工作强度。有时候将嫌疑人从一个地方押解到单位路途遥远,得在山中过夜,有时候手铐不够,就得用草绳把自己和对方捆绑在一起。

  2008年以来,达瓦次仁带领民警同尼泊尔警方沟通会晤60余次,电话联系百余次,行走边境线徒步路程达千余公里,成功调解边民纠纷百余次。

  在藏嘎村,抬头就可以看到尼泊尔的山脉,听到流淌在两国边境河水的咆哮。从藏嘎村徒步至尼泊尔仅有5公里,但这一段路需要花2小时翻山。

  多年来,他用双脚在边境线书写着“安定”二字。

  2008年,适逢奥运安保,达瓦次仁要求驻守边境线。可是在国家需要他的这一刻,家里同样需要他。

  他年幼的儿子在玩耍时不小心将脚趾摔骨折了,妻子非常担心,生怕年幼的孩子落下残疾,情急之下找到达瓦次仁的领导,要求让他立刻回家带孩子去医院。

  领导立刻给达瓦次仁打电话,可是达瓦次仁却很诚恳地劝起了领导:“边境线任务太重,我对这一带的情况很熟悉,如果抽身我真的不放心,恳请领导安排同志带孩子去治疗。”

  领导万般无奈,只能随他,但是这件事在达瓦次仁妻子心里结了疙瘩。

  8月,奥运安保进入攻坚实战状态,达瓦次仁的双眼像鹰一样注视着他的“地盘”。

  公安机关在位于车布达拉、翁布拉山口之间的玛尤沟设立重卡,开展边境安保工作。这一地段因为群山环绕形成了特殊的气候,满地绿荫、雨水丰沛,但是气温极低,夏天在这里要穿着棉袄一类的冬装才可以抵抗寒气,有时候还会迎来雪花飘飘。

  这样的天气没几个人愿意去搭帐篷工作,报名的时候到了,又是达瓦次仁义无反顾地第一个举起了手。随之而来的是妻子的埋怨:“孩子要升学了,你管还是不管?”

  达瓦次仁听着妻子的埋怨,还是进山了。这一走又是两个月,直到那里即将大雪封山,他们才撤下。

  安保任务顺利完成,达瓦次仁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可是家里却空荡荡的。原来,妻子无法忍受长期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日子,离开了他。

  “虽然她离开了我,但是我收获了老百姓的心。”达瓦次仁如此安慰自己,“如果那段日子重来一次,让我做选择,我还会这样,我不能离开那里!”

  心里装着百姓,时刻都收获着温暖

  1945年,达瓦次仁的母亲9岁,因为生活所迫,走进了江孜县的某个庄园,成了农奴。“母亲当农奴的时候,没有一天吃饱过。”

  “妈妈经常叮嘱我们兄妹几个,因为共产党才有了幸福生活。如今在政府部门工作,就要多为老百姓做事,多替老百姓着想,才能回报党的恩情。”

  达瓦次仁做到了。

  记者到达藏嘎村的时候,有个30多岁的男子,远远地朝达瓦次仁的车招手。车一停,两人高兴地攀谈起来。了解之后知道,这就是达瓦次仁帮扶了18年的夏尔巴人拉巴塔杰。

  18年前,拉巴塔杰是个爱喝酒、爱打麻将、爱惹事的少年,以砍树为生,今天挣了钱第二天早上又变成穷光蛋,周而复始。

  那时的达瓦次仁经常会来藏嘎村给老百姓办事、了解情况,偶然听当地百姓说有这么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就对他“动了心”。

  “他到伐木区找到我,说想和我交个朋友。我看他是警察,有点害怕就答应了。”拉巴塔杰说,“可是没有想到,他把我当亲弟弟一样,时常教导我不要喝酒、不要打麻将,还不时找一些小生意让我做,告诉我干什么不违法、干什么会触犯法律。”

  几年前,藏嘎村要建立一个中尼边境贸易市场,达瓦次仁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就赶来告诉拉巴塔杰:“你可以趁着这个机会盖个家庭旅馆,给过来做生意的人提供便利,这样你也有稳定的生活来源。”

  家庭旅馆在两个人的携手下竣工了。“生意一直都很好,政委每次来藏嘎村做工作,就像回家一样来我家坐坐,有时候他需要夜宿村里,我都提前给他准备好床铺,在我心里他就是我的亲大哥。”拉巴塔杰有些羞涩地说。

  在藏嘎村采访的时候,不时有人过来和达瓦次仁打招呼,“这些年工作最让我得意的是我负责的边境线上百分之八九十的老百姓都认识我。”这种鱼水关系并非因为达瓦次仁穿在外面的制服,而是因为他的心。

  他带着老百姓的材料回县里办户籍、身份证,再亲自送到每家每户;中尼边境贸易市场的商户有纠纷,第一个会给他打电话,不管刮风下雨,他总会赶来调解;今年尼泊尔地震,达瓦次仁正在外工作,想到边境线的老百姓,他不顾安危当天赶回藏嘎村……

  心里装着百姓,总会有福报回馈。

  达瓦次仁在定结县一直扶持着一户较贫困的家庭,家里的两个孩子的学费一直是达瓦次仁负担。一家人深深感激达瓦次仁的恩情,后来家里的男主人因病去世。多年的温暖化成了爱,如今,达瓦次仁带着自己的孩子与这娘仨组建了新的家庭,开始了新的生活。

  但是,达瓦次仁也有自己的苦恼,到现在一家5口还是住在向公安局借的宿舍里。“一是钱不够买房,二是我实在抽不出时间去日喀则看房,就是有些担心退休之后没地方可以住。”

  抽不出时间并不是借口,工作了24年的达瓦次仁,基本没有休过周末,更不要提年假了。他说:“越是节假日,越是敏感节点,越要有人看守边境线。”

  离开这里,寻求更好的发展,达瓦次仁不是没有这样的机会。

  2014年,日喀则市公安局国保支队的领导希望达瓦次仁去市里担任要职,希望他可以有更大的发展。“我心里放不下边境线这边的工作,而且边境线一带的线索我很熟悉,那里需要牢靠的力量守卫,我也放心不下当地的老百姓,就拒绝了。要走,我也得带出几个老百姓像信任我一样信任的民警才行。”达瓦次仁的想法就这么简单。

  ■延伸阅读

  西藏历史沿革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政权始终对西藏行使着有效管辖,藏族人民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在逻些(今拉萨)建立吐蕃王朝,并与唐朝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元朝时期,中央政府设立管理藏区事务的宣政院,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治理下的一个行政区域。明朝中央政府承袭元制,管理西藏军政事务。到清朝,西藏与中央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1652年、1713年,清政府分别册封达赖和班禅,正式确定其封号;1727年,正式设立驻藏大臣办事衙门,对西藏进行全面管理;1791年,派军进驻西藏,规定驻藏大臣与达赖共同掌管西藏事务。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实现和平解放。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首府设在拉萨。(石杨 林笛 刘建伟)

责任编辑:黄海英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