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曾因法律意识的淡薄,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是罪犯,幸运的是,他们被准予在监外接受社区矫正。在司法行政部门的帮助下,这些社区服刑人员在高墙外改造,进行心灵的救赎……
作为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组成部分,社会对社区矫正的关注度越来越高。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司法部工作汇报时明确指出,社区矫正已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开,新情况新问题会不断出现。要持续跟踪完善社区矫正制度,加快推进立法,理顺工作体制机制,加强矫正机构和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水平。
2015年来,福建省、市、区三级人大联动,组织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视察调研,福建省厦门市召开市人大常委会议,听取和审议关于全市社区矫正工作的情况汇报。
2015年8月7日下午,厦门市涉台社区矫正中心挂牌,在全国率先启动台籍社区服刑人员集中监管试点工作,这是厦门市先行先试,探索创新厦门社区矫正工作的新举措。
中心的成立,揭开了厦门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崭新的一页。标志着厦门市已率先成为全国惟一一个具备涉台审判、涉台检察、涉台司法调解、涉台社区矫正等“一条龙”的涉台司法服务的城市。
在试点台籍社区服刑人员统一监管,有利于减少“同案不同判”情况的发生,既维护了司法公平公正,又让更多真心悔罪、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台籍被告人感受到大陆司法的温情。
事实上,自2012年以来,厦门市紧紧围绕发挥刑罚执行功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不断完善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夯实工作基础,社区矫正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通过改造,一名名社区服刑人员在高墙外重生。
因人施矫 采取“三级四等”管控模式
“感谢司法所和矫正小组的叔叔阿姨们,我会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争取毕业后能回报社会。”能回到校园读书,晓晓(化名)感动得流下眼泪。
晓晓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缓刑一年,犯案时还不满14周岁,父母离异,原就读学校将其开除,在社会上无所事事。对此,侨英司法所未成年人矫正小组的成员们不断鼓励晓晓继续就学。在矫正小组成员的努力下,福州某建筑学校同意招收晓晓,完成他再次就学的心愿。
这是厦门市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突出“因人施矫”的鲜活例子。
突出“因人施矫”,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类型、风险等级和改造表现,市司法局创新实行严管、普管、宽管(一级、二级)的“三级四等”管控模式,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给社区服刑人员不同处遇。此模式受到省综治办、省司法厅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系统中推广。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加强依法监管,每个社区服刑人员均建立专门矫正小组,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做到“一人一策、因人施矫”。深入开展认罪服管教育、法律常识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引导社区服刑人员增强法制意识和道德观念。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集中教育和个别谈话13万多人次。组织有劳动能力人员参加每月不少于8小时的社区服务,增强社区服刑人员社会责任感。
手机“定位” 提升信息化监控管理
在哪里,去哪里,不能到哪里,通过手机定位就可了解清清楚楚。
针对人手少、任务重的情况,市司法局率先开发应用“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全市社区服刑人员信息库,健全电子档案,并在全省推广。“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的建立,让厦门市的社区矫正监督逐步从“人防”向“技防”转变。
近年来,厦门市全面实现了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手机定位监控管理,建立完善“市、区、所”三级核查机制,每日抽查定位、活动轨迹及人机合一情况,做到“日定位、周听声、月走访、季评议、年考评”,确保社区服刑人员全部纳入视线,不脱管、不失控。
2014年来,厦门市以社区矫正信息监控平台技术支持为基础,配置“人像采集”、“人脸识别”考勤系统,试点社区矫正声纹识别IVR系统,准确掌握社区服刑人员动态,有效预防“人机分离”、代替报到等现象。通过100%手机配备率,确保系统定位到位,实时监管,划定区域,严格审批手续。
从心入手 创新心理矫正模式
社区服刑人员林某本是一家公司的报关员,因走私货品罪被判处缓刑。失去工作后,她在家人和朋友面前抬不起头,一直心灰意冷。在矫期间,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黄秋贞的循循善诱下,林某慢慢打开心扉。她用彩笔在纸上画出心底的花朵——金黄灿烂的向日葵。“它代表我未来的生活,我相信阳光一定会照进来的。”林某带着羞涩的微笑坚定地说。
近年来,厦门市积极探索实践社区矫正“从心入手”的工作模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与社会专业机构厦门爱恩心理咨询中心合作,在全省率先建立“打开心墙”心理矫正体系。对社区服刑人员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测评、心理咨询、个案治疗、社会适应性心理训练和再犯风险评估等工作,从而帮助其消除心理障碍,重塑健康人格,顺利回归和融入社会。
社区服刑人员在与心理咨询师、社会志愿者及爱心人士的交流互动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使心灵得到“洗礼”。2014年5月7日,在集美区司法局的牵线下,从事专业婴幼儿用品生产的台籍社区服刑人员洪某向市儿童福利院捐赠儿童推车100台,成为集美区首例社区服刑人员捐赠回报社会的典型。
化身志愿者 探索参与服务社区新模式
因赌博被判缓刑,目前在思明区司法局莲前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的林某如今是一名特殊的“红袖标”志愿者。日前,林某在瑞景一带某银行网点,成功拦截了一起电信诈骗,为农民工刘某保住了6380元的血汗钱。
2015年4月16日下午4点多,林某首次以“红袖标”志愿者身份参加巡逻。此时,林某看见一名身着工装、头戴安全帽的男子刘某匆匆推门进来,他一边接电话一边在柜员机上操作。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银行卡被退出来。此时,林某想起培训时民警的提醒“银行快下班”、“边听电话边操作”的情形,他意识到,该男子可能正遭遇电信诈骗。于是,他立即上前提醒谨防银行卡诈骗。谁料,刘某不理睬,还大声向他嚷嚷。无奈之下,林某找来银行保安和大堂经理,三人联合劝说,刘某这才醒悟了。原来,刘某是附近工地的工人,因存钱买了套房子,却接到声称办理“国家房产退税”的电话,一时迷糊就要来转账。
“谢谢!要不是有你们,我的血汗钱就会被骗了。”听着刘某感谢的话语,林某深受感动。之后,他主动向司法所工作人员要求希望多参与这样的公益劳动,还多次向其他“红袖标”志愿者的社区服刑人员介绍防诈骗活动的心得体会。
为尝试社区服务新模式,2015年4月,思明区莲前司法所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针对辖区内电话诈骗案件高发的情况,将社区服刑人员转化为主动服务社会的“红袖标”志愿者,从而引导他们提升社会责任感和遵纪守法意识,达到改造思想、回归社会的目的。截至5月底,莲前辖区特殊的“红袖标”志愿者队伍已增加到90人。
据市司法局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处处长林辉亮介绍,市司法局积极创新社会力量参与模式,在全省率先成立专家组,为厦门市社区矫正工作提供指导、咨询和参谋等服务;率先实行“网格化”管理,将社区矫正工作延伸到社区网格,充分发挥网格员熟悉社情民意的“信息员”作用,实现联防联控;率先组建志愿者队伍,培育发展了“曙光爱心服务队”、“反诈骗宣传志愿队”、“爱心妈妈帮教队”等,并将爱心服务活动形成常规模式贯穿于社区矫正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帮助就业 创新服务帮扶举措
为了创新服务帮扶,翔安区司法局与企业携手共建了“曙光安置就业基地”,为社区服刑人员拓展就业渠道。目前,翔安区司法局已经与天福天美仕(厦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厦门澎澎食品有限公司签订共建协议,挂牌成立“曙光安置就业基地”,进一步拓宽了社区服刑人员再就业渠道。
据悉,厦门市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搞好服务、注重效果”的原则,大力推进社区服务、教育和安置帮扶等各类基地建设。如,思明区建立了“启航就业技能培训中心”,提供家政、烹饪等就业技能的免费培训;依托企业设立“曙光安置就业基地”、“如愿就业帮扶基地”、“回归驿站”,为有就业愿望、暂无工作的人员提供就业岗位。翔安区与厦门技师学院、厦门东海学院共建培训基地,提供电焊、汽车维修、计算机操作等实用性技能培训,走出一条“建立技能培训基地、借助社会力量教学、有效指导就业”相结合的新路子。
目前全市已建立社区服务基地91个、教育基地13个、曙光安置就业基地(实体)32个、技能培训中心6个,为社区服刑人员重树生活信心、顺利融入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坚持做好社区服刑人员的社会适应性帮扶,以未成年和老弱病残社区服刑人员为主要对象,帮助解决他们生活困难和问题。目前,已帮助符合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落实低保30人,开展技能培训223人次,指导就业或就学842人次,使社区服刑人员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更好地融入社会。
通过开展各项工作措施,厦门市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有序开展。近年来,厦门市社区服刑人员的就业就学率达到90%以上,大大减少了社会不和谐、不安定因素,促进了平安厦门建设。(江海苹 邱达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