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地方动态> 重庆

重庆巴南法院创新工作机制挽救失足青少年

2015-08-24 10:21:15 http://www.chinapeace.gov.cn/ 来源:人民法院报 

  近年来,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法院在推进基层法治建设过程中,积极构建“五位一体”工作机制,从权益保障、社区矫正、法制教育、社会联动以及就业服务等五方面立体化完善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用爱浇灌失足孩子的心田,为失足孩子创造新生的机会,奏响了少年审判的温情曲。

  不断探索 把握未成年审判规律

  2014年夏,因犯强奸罪被判处缓刑的小杨收到了一份社区矫正建议书,明确要求其在缓刑考验期内不得浏览有色情、暴力等不良内容的网站,并按时完成规定学业。

  这份“量身定制”的矫正建议书,是巴南法院为未成年缓刑犯提供的“个别化社区矫正方案”,在重庆法院是首例。

  巴南法院未成年人审判庭庭长毛宏敏介绍,若涉案的未成年犯有吸毒、网瘾、盗窃等恶习,法院就会建议矫正机构采取强制戒毒或避免其接触不良群体等措施;若有继续求学、工作或某方面特长,法院则会建议矫正机构重点关注,帮助其获得再教育机会。

  为了让审判更加符合未成年人特点,更加体现人性关怀,毛宏敏称,巴南法院开辟了优先立案、优先执行的快速通道,设立涉诉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室,引入诉讼帮扶员和心理辅导员,大力开展圆桌审判;坚持寓教于审,综合庭前调查、庭中教育、判后寄语、心理疏导等工作方式,充分化解涉诉未成年人心结,有效帮教感化未成年犯。

  精心打造专业少审法官团,也是巴南法院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优先保护的方式。该院按照知识专、实务专、作风专的“三专”要求优先选任业务过硬、经验丰富、富有爱心的女法官组成“法官妈妈”合议庭。该院两名法官妈妈先后获评全国青少年普法先进个人,未成年人审判庭也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青少年维权岗”。

  勇于创新 用活法制宣传教育

  “之前对子女有些放任,今后我一定要改正!”在一次家长学习会上,谈及儿子小王伙同他人盗窃摩托车一事,父亲王某后悔不迭。

  为帮助涉案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知法、懂法和守法,从而更全面地维护未成年人合法利益,巴南法院未成年人审判庭每月举行家长法制学习课,组织履责不力的监护人参会学习,结合典型案件以案说法进行引导和教育,并定期邀请妇女干部、心理专家前来授课。同时,为增进失足少年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法官们瞅准“重要时节”,组织开展“亲子踏春”、“父母相伴”等一系列亲子活动,促使双方相互理解。

  面对广大的未成年人,法官们还亲自撰写法制教材,借助 “校园法课堂”、“公众开放日”等渠道指导学生开设模拟法庭,针对盗窃、抢劫、涉网犯罪及校内人身伤害犯罪等师生们关心的话题进行线上和线下互动交流,实现“讲解一课、评析一案、回复一问、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

  2013年以来,未成年人审判庭举办主题法制讲座42场,先后有13万余人次未成年人接受法制教育,切实提高了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积极联动 吸引多方力量参与

  “没有想到法官妈妈们会亲自来接我,你们对我就像自己的亲人一般,今后我一定勇敢地面对生活,踏踏实实做人。”刚刑满释放走出少管所的小吴,看到前来接他的毛法官一行,掩面抽泣。

  小吴家住巴南区姜家镇,家境十分贫寒,自幼父母双亡,与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在早早辍学、无依无靠的窘境下,小吴误入歧途。雪上加霜的是,在犯盗窃罪被批捕后,其奶奶不幸离世。

  为了帮助小吴重获新生,解决其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承办法官马燕提前为他申请了每月1000元的“涉诉未成年人救助金”。

  为吸引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巴南法院创建了未成年人保护“社会一条龙”工作机制,与区民政局协调出台全国首个涉诉未成年人专项救助金发放办法,帮助生活确有困难的涉诉未成年人暂时渡过难关。小吴正是该项目的受益者之一。

  同时,与区工商联共建“新生起点站”就业帮扶平台,帮助缓刑和刑满释放的未成年犯寻找工作岗位,搭建未成年犯回归社会的“金桥”。

  近三年,巴南法院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86件246人,缓刑适用率达47.97%,其中16名未成年人重返校园,28人就业,15名生活困难涉诉未成年人成功申领困难救助金3万余元。(钟丽君 李春光)

[责任编辑:张晓君]
相关报道

·重庆法院实行立案登记制 优化诉讼服务
·重庆法院:专项行动8个月 拘留“老赖”2420人
·重庆法院探索企业破产案件审理方式改革
·重庆法院:信息化建设便民利民
·重庆法院总结近三年行政审判工作
·重庆法院“三部曲”服务两江新区创新发展

·重庆法院“三部曲”服务两江新区创新发展
·重庆法院:延伸审判职能 深化知产司法改革
·重庆法院:努力实现司法公信力明显提升
·重庆法院系统“迅雷”行动初显成效
·重庆法院:大力推进民生法庭建设
·重庆法院:打造“三大平台”推进司法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