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戒毒管理局统一部署下,四川省资阳强制隔离戒毒所(下称资阳强戒所)于2012年开始在一大队试点戒毒导师制,2013年全所推行。戒毒导师制既是新型戒治模式的探索,也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和戒治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做出了有益尝试,已初见成效。
背景
推进法治进程大势所趋。《禁毒法》赋予了强制隔离戒毒机关特殊的社会职能,定义了戒毒人员的身份、角色、权利、义务等,需要戒毒场所的民警抢抓机遇,顺势而为,承担起全新的使命和任务。公安部门即将出台人民警察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法检系统在上海试行法官检察官员额制,法官检察官享单独职务序列,这些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成果既鼓舞人心又催人奋进,呼唤着一种适合强制隔离戒毒职业特点的队伍管理机制出台。
顺应戒治需要主动所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违法者、病人、受害者”的身份,势必有执法的需要、病人的需要、受害者的需要,民警应当根据需要,以人为本,因人施策,关怀救助。资阳强戒所“戒治措施有效率”调查显示,“专业、科学、有效的医治措施,个别化的教育、康复训练、心理辅导,自我管理能力训练,互信的戒治关系”连续3年排在前列,坚定了资阳强戒所以“戒治所需为方向”的探索思路,将民警的作用定位为指导和服务,对戒毒人员进行专业化、个别化、针对性的戒治辅导,满足戒毒人员的不同戒治需求,激发戒毒人员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参加戒治,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保持戒毒操守。
探索专业化队伍建设所需
戒毒工作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多行业的世界难题,需要一支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戒治队伍。受体制转型、历史原因、毒情所情等多种因素影响,当前戒治队伍发展不平衡,戒治水平受到极大考量。近年来,资阳强戒所多管齐下,着力提高戒治专业化水平,加大戒治专业知识培训,运用戒毒治疗专业器械仪表和行业推崇的测试量表,借力于专业机构开展医疗戒毒、身体康复、教育矫治等,但当务之急和根本着力点在于强力推进队伍专业化建设,戒毒导师制应运而生。
戒毒导师制的实践模式
戒毒导师因人施策,对症下“药”,对戒毒人员实施戒治辅导的关键点在于唤起戒毒动机、陪伴成长和后续服务。戒毒人员秦小勇(化名)到队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选择戒毒导师,他从18位民警导师中敷衍地选择了卢文胜,他还调侃卢导的导戒语:“‘摔倒了,我扶你起来,但你得自己走’,我摔倒了,你能给我想要的帮助吗?”当听说卢导的5名“学生”回归社会近一年一直保持着操守,他也不屑一顾“毒能戒吗?家人都不管我了,你还管吗?”卢导有法律职业资格证,秦小勇面临占地赔偿纠纷,亟需法律援助,这是他选择卢导的初衷。秦小勇应付着常规教育,被动地参加戒治训练,言行中掩饰不住对强制戒毒的抵触情绪。“显而易见,秦小勇的戒毒动机未被唤起,被动戒毒治标不治本”,卢导查阅秦小勇的戒治信息后谈到,“如果没有主动戒毒意愿,戒毒效果肯定事倍功半。”卢导委托心理咨询师对秦小勇出具了一份心理测试报告,综合秦小勇的实际情况,卢导决定从教育入手,他告知秦小勇违法者的权利义务,更多地表达了对“病人”“受害者”的理解、尊重以及即将给予的帮助。秦小勇紧闭的心门有所松懈,卢导随即与秦小勇一起分享他吸毒前的快乐体验,然后用强烈的影音、文字、图片再现吸毒危害刺激他的神经,激起他对毒品的厌恶抵制情绪,最后让身边的成功案例及家庭社会责任激发戒毒激情,鼓励他相信科学、相信自己。经过多次交流沟通,秦小勇燃起了新生希望,主动请求导师给予指导帮助,表达了强烈的戒毒意愿:“我要好好戒毒,告别过去,开始新生活。”
因人施策,对症下“药”——导师陪伴成长
卢导通过查资料、测量表、观察询问等方式掌握了秦小勇的信息,留存了心理、人格、身体等初始检测指标。秦小勇在卢导帮助下,剖析了吸毒的多种原因,结合个人情况和家庭社会环境,制定了《戒毒计划书》,卢导也据此为秦小勇量身定做了《戒毒方案书》。“有了明确的目标、详细的措施和导师的帮助,戒毒信心满满的。”两年间,卢导坚持每天、每周、每月、每季关注秦小勇的戒治情况,查看《戒毒日志》,批阅《心语周记》,并据实调整戒毒计划,指导秦小勇化解了3次人际交往障碍,说服秦小勇的家属来所帮教,耐心细致地为秦小勇家占地赔偿提供法律咨询。为了帮助秦小勇实现支教的人生规划,卢导特意安排秦小勇当大队文化辅导员,让他写稿练笔,设计制作墙报,组织文艺训练等,同时还帮助秦小勇联系支教单位。“这段戒治生活非常有意义,我比吸毒前更有生活热情!”如今,秦小勇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山区义务教育志愿者,并保持着戒毒操守。
你若不离,我也不弃——延续的社会责任
秦小勇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快一年了,他用微信跟卢导保持着联系。工作了,领工资了,交女朋友了,秦小勇都不忘跟导师分享快乐,卢导也曾受邀前往秦小勇家作客。一天晚上,秦小勇向卢导留言“心魔太强,坚持太难”后便失去了联系,后来从秦小勇母亲那里得知,秦小勇回老家过暑假因邻里纠纷,离家出走多日未归,家人措手无策,担心他情绪失控而重蹈覆辙。卢导知道,此情此景是复吸的常见诱因和高危情形,他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街道办事处寻求帮助。秦小勇摇摇欲坠的身影时常跳入梦境中,卢导不断向秦小勇发图片、信息、语音等,“还记得戒毒誓言吗?”“看看这幕吸毒危害场景吧”“老母亲靠你养老”“记得心理调节24字歌吗?”“坚持,不能放弃!”卢导对秦小勇说,也对自己这样说。4天后的一个晚上,卢导收到了一条信息“卢导,我想立刻见到你!”卢导即刻起身驱车赶赴70多公里外的场镇上,将秦小勇从昏暗的KTV中拉来出,“卢导,你若放弃,我也放弃了”,当时秦小勇正在忍受毒友召唤的诱惑,徘徊在复吸的边缘,卢导的出现让他悬崖勒马。“这种被依赖、被信任、被需要的成就感超越了疲惫和艰辛,只有他们成功戒毒才能证明我工作的成功!”卢导时常这样安慰自己。
推行戒毒导师制面临的难题及建议
在现有模式上运行戒毒导师制,警力严重不足
戒毒导师关注戒毒人员全程,帮助制订戒毒计划、拟定戒毒方案,指导实施或调整戒毒计划、戒毒方案,形成戒治经验,具体分为8项每日工作、4项每周工作和6项每月工作,还要负责协调处理戒毒人员的异常情况、突发情况,比如伤病救治、排解纠纷、调适情绪、就业指导等,针对不同问题帮助戒毒人员寻求不同服务。除个别化戒治辅导外,导师还要承担本部门普遍性任务,比如管理、教育、戒治、康复训练、探访、就医等,警力极其紧张,资阳强戒所一名导师指导戒毒人员数量已超过30人。由于精力有限,服务对象多,对戒毒人员的个别化辅导难免敷衍,会降低实际效果。虽然采取引进高校实习生资源、政府职业教育支持、吸纳社会志愿者、购买服务、项目合作等形式予以弥补,但缺口仍然很大。
建议:一是提高共性戒治有效率,比如集中开展教育活动,或者视频课件展播,将导师精力转移到个别化的戒治辅导中去。二是加大社会资源使用力度,将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的政策和资源用足用够,用招募、购买、合作等方式,引入智力支持和人力支持,壮大导师队伍,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争取在后续照管上获得当地政府、社区大力支持。三是按当前收治规模和运行模式,要保证预期效果,一名导师导戒8-10名戒毒人员较合适。
戒毒导师制缺乏保障政策,激励措施不足
由于巨大的导戒比,戒毒导师工作任务繁重,资阳强戒所主要通过培训来激发导师积极性,激励作用有限,虽然制订了关于教师、心理咨询师、体育指导员等专业人才的管理办法,但仍然面临“负激励考核处罚措施单一”、“正激励力度有限”的瓶颈问题,导致了戒毒导师团队缺乏活力和动力。
建议:一是加快司法体制改革,从顶层设计上试行适合戒毒人民警察职业特点的队伍管理机制和保障体系,同步实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配套招录培养机制,科学设置导师工资职务标准和动态晋升机制等。二是根据各地各所实际情况,配套完善戒毒人民警察职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传染病职业暴露等职业风险保障制度等,充分调动基层民警的积极性,激励全体民警更好地履行职责、服务人民。三是加强实践探索,鼓励各地探索有利于促进队伍专业化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的各种途径,提高矫治质量,降低复吸率。
戒毒人员需求多元化,戒治效果有差距
戒毒导师团队从现有的民警中评定产生,部分导师因年龄原因,思维固化,惯用老经验老办法,学习接收能力有限,不善于运用循证方法,难以转变观念以适应新要求。同时导师个体文化水平差距大,责任心不一致,专业基础不一致,戒毒效果参差不齐。由于戒毒人员的个体差异性和多元化需求,导师团队全面保障戒毒人员戒治所需时仍有难度,特别是医疗戒治服务方面,硬件设施欠缺,精神类病症医技资源极度匮乏。
建议:一是从顶层上统筹并实施戒治队伍专业化建设规划,有计划地招录、培养适合戒毒人员所需的戒毒导师;二是搞好继续教育,加强导师队伍实践交流,结合戒毒人员实际所需,组织导师进行针对性培训。三是引入或购买社会专业资源,全力保障戒毒人员戒治所需。实践证明,戒毒导师制建立了良好的警戒关系,戒治效果有一定提高,深受戒毒人员及家属欢迎,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受到社会各界肯定,是新形势下戒毒民警谋求新发展的有效探索,已见成效。(范丽)
·四川眉山多部门联动强化安全生产整治
·四川甘孜中院强化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
·四川成都举办全市司法系统纪检干部培训班
·四川巴中政法委大力推进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四川成铁法官参观抗战纪念馆缅怀先烈
·四川规范国家赔偿案件法律援助工作
·四川规范国家赔偿案件法律援助工作
·专题:四川自贡政法机关贯彻中央“三严三实”
·四川凉山检察院开展检委会执法规范化检查
·四川凉山启动“六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
·四川绵阳率先落户“警银亭”
·四川攀枝花高效开展裁判文书上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