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最美政法干警”梁小辉

2015-08-14 11:25  来源:司法部网站

  平凡岗位 出彩人生

  记河北“最美政法干警”梁小辉

  在高墙深处有这样一群特殊的罪犯,正常人都不愿意与他们接触,因为他们是艾滋病罪犯。但是,有一个人却与这些罪犯朝夕相处,用青春和生命守护着他们,守护着监狱的安全稳定。他,就是河北省监狱系统干警的优秀代表——河北省监狱管理局冀东分局第四监狱二监区监区长梁小辉。

  他,第一个脱掉防护服和手套,走进监舍与艾滋病犯零距离接触;他,面对狂躁的艾滋病犯,两次手被划伤,危险时刻挺身而出,用双臂抱住罪犯。

  2009年底,河北省监狱管理局决定在冀东分局第四监狱成立特管监区,集中关押全省男性艾滋病罪犯。艾滋病在人们的头脑中,几乎是与死亡划等号的疾病,听起来使人毛骨悚然,更别说与它打交道。因此,分局领导和监狱领导经过认真考虑,反复酝酿,决定抽调时任第四监狱出监大队大队长的梁小辉负责特管监区。

  筹建初期,面对时间紧迫而又毫无经验的这项艰巨任务,梁小辉迎难而上。2010年春节刚过,他便带领干警到福建等地的特管监狱考察。每到一个监狱,他总是看个仔细,问个明白,密密麻麻的笔记写满了一本。返回单位,他顾不上看看妻子、年幼的女儿和满头白发的老人,一头扎进监区,一边与大家研究方案,一边学习艾滋病犯管理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紧张筹备,监区硬件设施基本完善,20余项管理制度顺利出台。2010年4月22日,特管监区正式收押艾滋病罪犯。

  艾滋病具有血液和唾液传染的极大危险性,有的病犯还患有肝病、肺结核、疱疹等传染性强的疾病。为此,特管监区开始运行后的头两天,所有干警心理压力非常大,都不敢走进监舍。看到干警们的恐惧心理,梁小辉率先垂范,第一个脱掉防护服和手套,大步走进监舍。当时,监舍内的罪犯惊呆了,监舍外的干警们也为他捏着一把汗。后来时间长了,大家看到梁小辉也没有什么事,就陆续开始与艾滋病犯接触。

  但是,由于艾滋病罪犯对未来充满恐惧,对生活极度绝望,往往表现得极易冲动。焦虑、敌视、恐慌、打架、自杀,是艾滋病犯的常见特点。这也给监管工作带来了难以预料的风险。干警们深知在艾滋病犯监区工作,最大的风险也是最致命的——就是感染病毒。可梁小辉一次次用他的“无畏”直面着生死,用“舍我其谁”的劲头冲在“危险”最前线。

  2011年6月的一天,梁小辉值班时发现两名罪犯在监舍吵架,并扭打在一起,立即上前制止,将二犯拉开,并对二犯批评、教育。但在拉开罪犯的过程中,梁小辉不知什么时候手指被划伤。在场的罪犯见状都惊呆了,立即劝梁小辉赶紧治疗。随后,梁小辉只做了挤血、消毒等简单处理。

  2011年9月,在搀扶一名病重艾滋病犯进行体检过程中,梁小辉再次发生意外——手被划伤。身边的干警毕吉祥见状立即打电话向上级报告了此事。分局和监狱领导命令他立即赶赴疾控中心做检查处理,及时避免了感染。

  2012年1月,一名罪犯病情加重,情绪异常,连续用头撞击监舍窗户玻璃。正在值班的梁小辉见状迅速冲上去,用双臂紧紧抱住罪犯,控制了事态的发展,及时避免了一起恶性监管事故,也保护了身边干警。可当时那场面,让每一个在场的干警都替梁小辉捏把汗。事后他回忆:“说实话,面对艾滋病犯我也害怕,可是危险面前,我想不了那么多,我是监区长,我得往前冲。”

  梁小辉就是以这样率先垂范、勇于担当、临危不惧的精神感动着他身边的同事,用生命守护着艾滋病罪犯监区的安全。2012年初,梁小辉被正式任命为第四监狱二监区监区长。就在这一年,他运用现代警务理念,完善了监区功能格局,建立起艾滋病犯激励和惩罚机制、教育机制、生活机制、医疗机制保障体系和管理体系,并全面实施狱务公开、阳光执法,当年实现了罪犯收得下、管得住、不出事的平稳开局,2013年被省监狱局命名为省级首批“规范化监区达标单位”。

  由于艾滋病犯大多为顽固犯,而且恶习深重,干警在管理过程中随时都存在人身安全问题,罪犯经常有恃无恐地提出无理要求甚至恐吓要挟干警。为打击罪犯抗拒改造气焰,梁小辉紧紧抓住罪犯渴望生存的强烈欲望,把个别谈话、感化教育作为主要改造方式,坚持“宽严并济”和“打击与管理并重”的改造策略,开创了艾滋病犯管理教育新模式。

  罪犯闪某不仅患有艾滋病,而且有吸毒史,毒瘾时常发作,在看守所时就曾捣毁摄像头,几次寻死。收入特管监区后,更是抗拒改造,消极厌世。梁小辉细心地发现,闪某的低落沮丧、对抗改造不过是对艾滋病的恐惧、对人生失去希望的一种外在发泄形式,这也恰恰是大多数艾滋病犯普遍的心理问题。“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梁小辉找来大量的资料,坚持每天与闪某谈心,让闪某重新正确认识了艾滋病,鼓起了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责任编辑:胡可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