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升霄:用真情和大爱坚守正义
在美丽的湖北贡水湖畔有这样一位法官,他战斗在基层审判工作第一线20年,在平凡工作岗位上有着不平凡表现,他甘于奉献、舍身护法、坚守正义,用良知、真情、正义和大爱诠释着法官的职责、使命和风采。他,就是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农民庭长”、“和谐使者”的县人民法院行政庭庭长陈升霄。
情系农村,满腔豪情踏征程
“我是农民的儿子,与人民群众有着最天然、最淳厚的感情。现在,我能工作在基层第一线,用法律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我感到无上的光荣和自豪。”每当有人问及陈升霄为何愿意常年扎根基层时,他总会这样乐呵呵地回答。
今年46岁的陈升霄出生在万寨乡金龙坪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7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幺。由于家庭贫困,陈升霄是在父母的坚持下和三个哥哥的资助下,才得以完成高中、大学学业。“当时家里非常穷,但父母和哥哥仍然教育我要熬得住穷,犯法的事情一定不能做。”尽管父母和哥哥只是普通农民,但依然不失勤劳、坚毅、朴实、善良等优秀品德深深地感染着年幼的陈升霄,让他对农村、农民怀有很深的感情。于是,陈升霄立志大学毕业以后一定要为家乡服务,为父老乡亲服务。
1990年,陈升霄从湖北民族学院大学毕业,在教育战线工作5年以后,他怀着对法官职业的无限向往,成功通过全国法院、检察院系统招聘考试,被县人民法院录用为书记员,分配至长潭河法庭工作,由此开启了自己法官人生的多彩画卷。“我从小的理想就是当一名维护公正公平、捍卫法律尊严、保卫人民权益的法官。所以,虽然当教师就已经实现了我为家乡服务,为父老乡亲服务的心愿,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我还是选择了加入法院队伍。”陈升霄说。
从跨进长潭河法庭大门的那天起,陈升霄便深知自己挑起了实现公平正义的担子,使命崇高而光荣,他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做个刚正不阿、公正无私,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好法官。
勤于学习,群众利益放首位
“首先要熟悉法律,才能运用法律化解各种矛盾纠纷。”作为长期工作在审判一线上的法官,陈升霄深知自己作为法律的实践者,不学习、不钻研、不更新知识,是无法胜任繁重而复杂的一线审判工作的。为此,陈升霄在从事审判工作之初,就一直孜孜不倦的学习,不断吸取着丰硕的法律知识,努力地为审判工作打牢根基。
在陈升霄的办公室,他的办公桌上摆满了各类法律书籍,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坚持挤时间学习业务知识;在陈升霄的家中,书柜里、沙发上、电脑旁,甚至床头,也都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法律书籍,下班回到家里,他就会拿起书来看一会儿,有时看着看着就到了深夜。不仅如此,每一个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和每一个新颁布的司法解释,陈升霄也都会进行认真学习,以便在工作中能及时、准确地运用……“做法律工作必须要严谨,而且每一个案子都有所不同,一份法律文书必须要认真仔细地一个字一个字看里面用的法律条文是否准确。”陈升霄告诉记者。
在民事审判中,经常会出现新型案、疑难案、骨头案,陈升霄就是凭借着这样一股子学习、钻研的劲和对工作对群众负责任的态度,把法律法规烂熟于心、运用自如,使很多复杂棘手的案件得以顺利审结,其办案的效率高、质量好无不让人称赞。据了解,在陈升霄主审的2600余件民事案件中,无一改判,无一发回重审,无一申诉,合格率达到100%。
“陈庭长爱学习、爱思索、爱钻研,不仅是全院公认的办案能手,更是大家身边的‘法律活字典’。”如今,在宣恩的法院系统,只要提到陈升霄的名字,大家都会如此评价。
司法为民,“巡回法庭”显真情
在陈升霄看来,司法为民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最大限度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让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纠纷得到全面化解。陈升霄不仅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2005年4月,陈升霄调任晓关法庭担任庭长,由于该乡地处深山,山大人稀,他每次到山里走访调查,都会深切感受到当事人到法庭接受调解、审判有诸多不便,还增加了诉讼负担。于是,陈升霄开始琢磨,如何才能方便大山里的当事人进行诉讼?“如果能进村入户,在案件发生地、当事人所在地建立临时审判点,开‘巡回法庭’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尽管陈升霄深知开“巡回法庭”不仅要增加自己的工作量,而且还须付出艰辛的努力,可为了让当事人少花钱、少跑路,他毅然决定坚持开“巡回法庭”。
2009年5月,在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中,晓关侗族乡堰塘坪村村民龚某向本村的左某借款1500元,最后连本带利加起来竟要还9320元,白纸黑字,让龚某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开庭当天,正值烟叶移栽季节,为不耽误农时,陈升霄顶着烈日爬上陡峭的山坳,将“巡回法庭”设在了龚某的烟田边。龚某是村里的特困户,家里一贫如洗,见左某起诉那么多钱,恶狠狠地丢下一句:“要钱没得,要命有一条!我要抢天气栽烟,没有时间和你们啰嗦,你们想怎么办就怎么办!”“我知道你忙,所以就把法庭设在你的烟田边,保证不误你的农活。”面对恶言恶语,陈升霄不但没有恼怒,反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细致地给双方当事人做思想工作,缓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并最终让他们自愿达成还款2500元的调解协议。自己的心病得以除去,龚某激动得热泪盈眶,“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向陈升霄磕头谢恩,陈升霄忙不迭地把龚某扶起……
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化解矛盾。在晓关法庭的7年时间里,陈升霄总是带着国徽走村串寨、送法下乡、巡回办案。桐子营电站移民区、大岩坝国家500千伏变压站线路旁、恩来恩黔高速公路施工现场……处处都留有“巡回法庭”和陈升霄的身影,他人在哪里,法庭就开到哪里,用自己的耐心、细心和诚心,灵活化解矛盾纠纷,达到案结事了人和的效果。多年来,他翻山越岭9500余里,巡回审理案件978件,直接参加旁听的群众达到30000余人,不仅提升了当地群众的法律意识,更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了法律的温暖。
勇于创新,探索审判新模式
从事法院工作20年以来,陈升霄凭着对法官职业的忠诚热爱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一心扑在审判工作第一线。他心里日思夜想的,也总是如何提高调解技巧、审判效率和审判质量这样的问题。
为了提高基层法庭的审判率、执行率和调解率,2006年,陈升霄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司法协助员制度,在晓关侗族乡的40个行政村分别邀请1至2名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村委会成员作为法庭司法协助员,借助司法协助员与群众联系广、信息来源多、方法灵活多样的优势,建立起多渠道、多途径的纠纷解决机制,化解诉讼过程中“人难找、证难取、执行线索难寻”的梗阻现象,极大地提高了审判质量和效率。
2007年10月6日,晓关侗族乡干家坝村村民孟某修建房屋与其兄弟因1平方米土地使用权发生纠纷,引发斗殴。哥哥的女婿张某得知岳父被打伤,连夜从武汉赶回准备报复,引来了200多名围观群众,械斗一触即发。陈升霄得知情况后,当机立断,决定先开庭后立案,兵分几路,安排法庭工作人员和司法协助员、村主任到场协助审理,开庭井然有序,维护秩序的高度负责,做思想工作的苦口婆心。很快,案件事实查清,双方终于达成调解协议并当庭履行,成功避免了一场恶性事件的发生。
针对部分案件涉及土地、林业等各类纠纷多,相关部门缺乏配合,调解效率低下的现状。陈升霄又适时创新推出了“1+3+X”联动调处机制,借助公、法、司及相关部门联合介入的力量,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衔接,从而将大量民事矛盾纠纷及时调处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一起持续30年的山林纠纷案的调解中,为了彻底解决纠纷,陈升霄带着乡国土、林业、司法等部门的负责人赶到现场,在了解具体情况以后,让各部门根据自己的职能分别向当事人讲解相关政策法规,耐心细致地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最终,双方林地权属核实清楚,双方一笑泯恩仇,为这起长达30年之久的山林纷争划上了句号。“这件案子拖了30年都还没有解决就是由于相关部门之间缺乏联系和配合,单独调解都无法让当事人满意。联动调处让各个部门在纠纷调解中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使调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陈升霄说。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用真情和大爱坚守正义的陈升霄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法官”、“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指导人民调解先进个人”、“湖北省劳动模范”“恩施州优秀共产党员”等国家、省、州各类荣誉30余项,他的先进事迹被制成4集电视纪录片《山区法官》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但是,在荣誉和鲜花面前,陈升霄没有骄傲和自满,而是以更高昂、更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他热爱的法官工作中,用平凡铸就辉煌,用无声的“天平”旋律,继续“演奏”和谐乐章。(李以国 罗程 何威)
·青海高院推动法院监狱数字化法庭建设工作
·青海海西格尔木法院推进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
·贵州黔南法院全面完成人民法庭优化设置工作
·最高人民法院表彰法院信息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湖北安陆法院实现法务信息化
·北京房山法院:以规范促公信 以严惩树权威
·北京房山法院:以规范促公信 以严惩树权威
·云南普洱法院召开全市法院院长座谈会
·湖北荆门掇刀法院大力提升审判质量
·福建龙岩法院不断深化党建工作
·贵州都匀法院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
·陕西榆林提出措施落实全省法院院长会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