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文化天地

屈原不为已忧

2015-08-11 09:07:40 http://www.chinapeace.gov.cn/ 来源:陕西政法网 

  屈原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战国时期继吴起之后,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政治家。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忧郁终生,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每读屈原,总让人扼腕叹息,掩卷沉思。屈原究竟因何而忧?

  忧于国势。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参与法律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但是,由于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楚怀王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于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楚国遂灭。

  忧于民生。屈原多年的流放中,经常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看到他们一年到头辛苦种地,还是经常受冻挨饿,生病没钱医,死了没钱葬,遇到天灾人祸,就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种悲惨的景象,更加深了屈原的痛苦。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意。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诗人对民离失散之苦,表现出十分忧愤的情绪。“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著名学者郭沫若译为“我哀怜人民的生活多么艰苦,我长叹息地禁不住要流下眼泪”。

  屈原不为已忧。屈原一生坎坷,生前两次遭驱逐流放。第一次流放6年,第二次流放时间长达18年,但屈原从未为自已不能当官、为自已贫困的流放生活而忧愁。屈原很明白,只要他放弃独立的人格和对美好人格的追求,他就会被接受,包括君王的接纳,并且会有高官厚禄、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妻妾成群的生活。但是,他并不为了高官厚禄与荣华富贵,屈原有屈原的追求。“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我宁愿立刻地死去,也不可能与世俗的恶势力同流合污,这就是屈原的选择。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屈原忧国忧民,唯独不忧已利的高尚人格的确值的我们学习。反观当今个别干部,心里只有个人利益,以致于思想免疫力降低,道德观念沦丧,生活情趣低下,在金钱、美色面前丧失了做人底线,最终目无法纪,以身试法,锒铛入狱。看看2000年前的屈原,我们很难轻松快乐,只能变的更加严肃深沉。习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一旦发生动摇,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然随之坍塌。我们只有始终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牢记党对干部的要求,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个人利益问题,筑牢自觉抵制腐败、清正廉洁的思想基础。(石文渊)

[责任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