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宁德霞浦边防官兵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2015-08-06 15:06  来源:福建长安网

  “能够再一次住上新房,做梦都不敢想啊!”近日,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盐田畲族乡水升村村民林金雷站在自家新居的客厅里感慨万分。紧挨着他家的三层小楼,一栋栋红砖楼房鳞次栉比,水升村党支部书记林斌和村主任江友忠望着眼前这个历时3年多工期,占地23.8亩、建有103套新房的安居工程,激动地说:“103栋,103户,2015年5月都已全部住进新房。感谢党和政府,感谢边防官兵!”

  村民喜圆上岸梦,缘何感谢边防官兵?这里面有一个长近8年的故事。

  村里来了军装“村官”

  故事发生在8年前。

  2007年12月28日,宁德盐田边防站撤站改所,根据属地划分,水升村等4个建制村3000多人口成为这个派出所的辖区。当时,全国公安边防部队正如火如荼地推进爱民固边战略,民警吴国平也顺理成章地成了水升村的首位包片边防民警兼综治副书记。

  村里来了穿绿军装的“村官”,可是破天荒的新鲜事。村民们感到既亲切又惶恐。

  入户走访工作要做到“从无到有”,其难度可想而知。时隔多年,已经升任所领导的吴国平依然记得当时的境况,“远远对你笑着打招呼,一靠近,门就关起来了,小孩都偷偷躲在门后看”。困难并没有吓倒吴国平,他发挥部队群众工作的优势,戴上斗笠,换上作训服,带上一些零食、生活用品,看到小孩、老人,就分一点,哪家劳作就搭把手,湿漉漉的码头、撒满海蛎壳的地面,都成为他席地而坐的办公场所。渐渐地,村民们认同了这个穿绿军装的“本地小伙”,心门也慢慢打开了。

  在一次走访中,吴国平又见到了“连家船”。连家船民长期生活在海边,以船为家、以近海捕捞小鱼小虾为生,吃睡在小木船上,生计艰辛,一个几平方米的小船舱,就是他们几代人的家。上个世纪90年代,我省启动了“连家船”上岸造福工程,帮助了大部分的“连家船”上岸,却还遗留了部分。

  吴国平作了统计,水升村“连家船”仍剩8户没有安置。几年来,在边防民警们的努力下,水升村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平安村”。但仅剩的8户“连家船”未上岸的问题,却如鱼刺一般,哽得每一名边防民警难受。

  2011年底,宁德市启动新一轮造福工程,计划在2014年前彻底解决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的问题。当时,任水升村民警“村官”刘良得知消息后,与村委第一时间向乡政府汇报,并积极向上级争取支持。最终,宁德市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在水升村设立安置点,并以每户1万元或每个人口300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

  小康从这里起航

  村民林金雷一家,正是此次造福工程的受益者之一。16年前,他与同村的57户“连家船”在当地政府帮助下上了岸。可天有不测风云,2012年夏天遇上了一场几十年不遇的台风,于1989年至1999年期间建成的林金雷等58套连家船民安置房不同程度受损,成为危房。

  边防官兵与村干部们一合计,决定扩大安置规模,在原有8户连家船民上岸的基础上,选址海边23.8亩滩涂地,将这58户危房及村里其他低洼、贫困等37户村民一起纳入造福工程。他们细心收集材料,逐级向上级汇报,很快好消息传来——政府财政预算再拨近95万元,新增95套安置房。

  2014年,当“村官”接力棒传到民警黄昌建手中时,一栋栋新楼群已经耸立在海边,迎着潮涨潮落,等待着主人。

  穷随穷山恶水去,福随造福工程来。

  随着连家船民陆续搬进新居,摆在黄昌建他们面前的,是新的重任——上岸船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

  连家船民一直以“讨小海”为谋生手段。然而,随着过度捕捞和污染影响,近海鱼类明显减少,连家船民收入逐渐入不敷出。虽然已有不少船民转行海上养殖,却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风险极高。

  黄昌建与村委们商量,在原来的海上养殖区基础上,重新规划了100多亩养殖区域,低价租给上岸船民使用。他们还在村里开展了“一帮一”活动,有经验的养殖户与船民结对帮扶。村支书、村主任带着十多户人家,带头养起海参、海蛏。2014年村里人均纯收入达到了9800元,比往年增加约10%。

  黄昌建还带着所里的官兵对小型物证船舶进行摸排,为全村100多艘渔船刷好订牌,建立船舶信息档案,实现统一管理。“渔船有了‘身份证’,就跟汽车有了车牌一样”。

  如今,黄昌建又与村两委商量着怎样完善“一帮一”机制,让更多的村民走上小康之路。(林球荣)

责任编辑:王燕薇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