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布局打造“家门口法庭” 提升“互联网+”实现“指尖服务”
成都法院构建立体化司法服务体系
诉讼服务、非诉服务、诉调对接、法治宣传是人民法院与司法审判密不可分的“四项职能”,最初由人民法院不同部门负责。随着群众司法需求日益多元,分散的“四项职能”所带来的服务格局割离、服务方式不一、服务渠道分散等弊端日益凸显。今年以来,成都中院大胆突破以往法院只提供诉讼服务的司法模式,一方面率先在全国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庭审实质化改革试点工作,另一方面着力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诉讼服务,扎实推进47项措施,初步形成了线上线下联动的司法“大服务”格局。
线下:打造“家门口的法庭”
据成都中院副院长杨玉泉介绍,本次“四项职能”整合工作的一项重要探索,就是以群众需求为工作着力点,建好线下服务网络,打通司法服务最后0.5公里,构建起立体诉讼服务体系。
曾经,因为一起纠纷,家住成都市郫县花园镇的赵先生准备打一场官司。按照以往的流程,赵先生应该到离家较远的郫县人民法院递交材料、立案,但身有残疾的赵先生因为腿脚不便,一直没有到法院立案。通过电话咨询郫县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后得知,他可以到离家几公里的安德法庭立案。
不到10分钟,赵先生就到了安德法庭。进门说明来意,法庭诉讼服务点工作人员按照案件情况收取了相关材料。考虑到赵先生腿脚不便,法官为他开通了优先调解绿色通道。按照赵先生提供的电话号码,法官联系上被告,通知对方到安德法庭进行调解。被告曾某到庭后,在法官主持下,双方达成赔偿协议,曾某一次性赔偿1.1万元,案结事了。
近年来,在全市法院一体推进诉讼服务中心建设,试点推广人民法庭职能创新改革,打造“半小时诉讼服务圈”的基础上,以诉讼服务大厅为基点、基层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为支点、人民法庭诉讼服务点为终端,构建起平均覆盖半径在10公里以内的“线下”诉讼服务网络。整个网络以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法庭诉讼服务点、社区诉讼服务站为载体,改变以往只是单一提供诉讼服务的做法,整合增加了非诉服务、诉调对接和法治宣传职能,变身为一个全新的立体化诉讼服务体系。
目前,成都中院和全市20个基层法院均建立了诉讼服务中心,各派出人民法庭都设立有标准化诉讼服务点,部分村(社区)设立了诉讼服务站,已经构建了平均覆盖半径在10公里以内的“家门口的法庭”。
再造诉讼流程
贴心服务展现“司法为民”
“人民群众对司法运行状态的感知,直接体现在对司法服务的体验中。”杨玉泉介绍,成都法院遵循司法规律,以当事人为中心再造诉讼流程,将过去分散在各审判执行部门、各环节、各位法官及工作人员的108项程序性事务,精细梳理并剥离出来,集中统一由诉讼服务中心完成。诉讼服务中心实行“柜台式”办公,“零距离”、面对面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司法服务。此外,成都法院还将服务群众工作阵地前移,群众可以在导诉员的指引下办理各项诉前咨询、诉前辅导、诉前法律帮助等非诉服务事务,帮助群众诉前化解矛盾纠纷。通过咨询有人应、诉讼有人引、材料有人收、案件有人查、法官有人找、事情有人办,真正实现了“走进一个厅,事务一站清”。
在成都法院的诉讼服务中心,我们还注意到许多细节:当事人在自助查询电脑上输入案号,系统立即显示出案件进展情况;查阅电子卷宗与复印打印服务连接,诉讼群众“立等可取”;无线Wifi上网、便民诉讼指南、急救箱以及饮水、雨伞等温馨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文书生效证明与申请执行并联窗口服务,减少诉讼群众审批环节;LED显示屏滚动播放着法治宣传片;针对特殊群体,还备有轮椅、盲文版诉讼指南、母婴室、医务室等。
加强诉调对接
将矛盾化解在诉讼之外
依托三级诉讼服务网络体系,成都法院引入人民调解组织进驻,对接受法院诉前委派调解和诉中委托调解的案件进行调解,实现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的有效对接。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诉非对接窗口,引导诉讼群众选择调解方式解决纠纷,并负责组织诉前调解以及立案调解。在有条件的诉讼服务中心设立志愿者服务岗,由大学生、社区工作人员轮流担任志愿者,为来访群众提供路线指引、文书指导、问询咨询等服务。同时,还将积极协调争取将律师或法律工作者在诉讼服务大厅的无偿服务纳入法律援助范围,为当事人无偿提供诉讼咨询和帮助;引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社会调解等相关调解组织,或者由人民陪审员常驻窗口,及时化解来访群众的矛盾纠纷。
拓宽渠道升级职能
实现诉非无缝对接
案件数量的增长是今年5月立案登记制实施后,各级法院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提高立案工作效率的同时,成都中院加入了更多调解纠纷的渠道。在诉讼服务中心建立专门的调解工作室,由法官或人民调解员等进行诉前调解或诉讼调解。根据案件特点和当事人的情况,当事人可以申请法院进行调解,法院也可以委托、委派有关组织(个人)开展调解。例如,当群众发生交通事故到法院请求处理时,法官会协调交警部门、医院、保险公司等多方快速、高效地化解矛盾纠纷,避免群众多跑路,有效地缩短了处理周期。
线上:提升“互联网+” 实现“指尖上的服务”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如何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推动司法改革和服务,是成都法院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课题。”据杨玉泉介绍,成都法院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司法领域之中,通过推动两个整合,实现“指尖上的服务”,着力构建以互联网为实现工具的司法改革新形态。
据了解,成都法院整合了线上网络,开通“网店”便利群众诉讼。当事人只需要手指一动,凭借短信就可实时接收审判执行进程中的22个节点信息、节点前后的32项内容,足不出户即能掌握案件进度;在关注“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官方微信后,只需要手机一扫,就可随时查阅每天实时更新的开庭信息,还可以通过网上诉讼服务中心,点击旁听庭审预约平台,线上预约旁听符合公开审理条件的案件庭审;若当事人工作繁忙或者行动不便,只需要拨打12368热线电话,就可以预约节假日、上门立案或者办理其他诉讼事务等事项。
除此之外,成都中院还坚持用“互联网+”思维,完善线上诉讼服务,打造“1234”终端服务,即一端、两微、三网、四公开。整合APP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等新媒介,成都法院网、成都法院司法公开网、成都法院网上诉讼服务中心等互联网网站,以及12368院长公开电话、公开信箱、公开邮箱、公开短信等平台,解决联系群众“最后0.5公里”的问题,真正将司法服务送到群众的“家”。
除不断完善线上司法服务功能,成都法院还坚持线上、线下有效整合、互联互通,“网店”与“实体店”实行“一体式”服务,当事人通过网上诉讼服务中心立案的,将与立案窗口“一体式”办理,可以通过“两微一端”预约排号,也可以预约具体时间,办理立案或诉讼事务。通过 “网店”与“实体店”的共营,诉讼群众可以实现7×24小时全天候、全区域服务,拉近了法院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下一步,成都中院还将探索网上缴费功能,争取银行的积极配合,通过网上诉讼服务中心立案成功的,以网银、支付宝或微信支付的方式在线缴费。
·四川泸州“六五”普法汇报专题片摄制完成
·四川检察系统举行首届刑事执行检察业务竞赛
·四川南充政法委举行拥军座谈
·四川检察机关举办首届刑事执行检察业务竞赛
·四川资中法院信息化建设实现“三大步”跨越
·四川攀枝花法院“造血扶贫”显成效
·四川攀枝花法院“造血扶贫”显成效
·四川武胜法院执行局党支部召开民主生活会
·四川成都公安开通微信公众服务平台
·四川全省检察机关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鼓励自曝家丑
·四川:重拳出击 全力减少川制冰毒向全国辐射
·四川:一省查出地沟油西南四省协作联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