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这一与众多近现代历史事件不可分割的长江重镇,似乎更具有现代的味道,倘若不是亲身经历,竟然忘记了它也是“大家闺秀”,含蓄而温婉,只是这柔和里多了三分倔强。
初春的夜晚,信步走在汉口沿江大道上,引人注目的不是灯光璀璨商厦,不是熙熙攘攘的写字楼,更不是现代艺术建筑,而是武汉海关的办公楼。这是一幢颇具民国特色的建筑,中国风哥特式风格,高耸、直立、肃穆、隽美,正门前忠诚地屹立着八根石柱,柱头装饰着精细的浮雕,圆拱门深邃地延伸,楼顶正中央是四面钟面的灯塔般小楼,远远地嘹望着滚滚长江水,整座大楼美轮美奂。武汉海关紧闭的大门上方高悬着繁体字书写的“江汉关”三个大字,这一区的风格因着三个苍劲的汉字而凝固,不知城市建设者是否在可以保留甚至修复它们的原貌,让时光定格在民国,我想,这也许是一种敬畏之情。毕竟,它从遥远的古楚走来,稍作停留,又走向壮美的未来。
古楚遗风犹存,然而先人的影迹怕只有在博物馆方能一睹真颜。湖北省博物馆仿楚国宫殿而建,一主两翼,中轴对称,馆舍位于东湖之畔,绿荫掩映。馆内珍藏的四大镇馆之宝:郧县人头骨化石、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举世闻名。春雨汇成一颗颗饱满的圆珠沿着檐角滑落,滴在狭长的草叶上,攒成水晶。仿佛能从这雨滴中听到古老的声音,仿佛那略带寒气的冷风从遥远的历史苍穹吹来。曾侯乙编钟奏响了玄妙的古乐,身材颀长的侍女执锤击磬,轻轻和着。楚王远远地做在殿上,闭目聆听,手持凤纹漆器酒杯纹丝不动,楚王神情沉醉却带着难以察觉哀伤。楚民以自己的智慧铸造了细小别致的蚁鼻钱,创作了百世流芳的楚辞,创造了战国时期楚国音乐的光辉业绩,成就了战国七雄的霸业,却没能阻止屈平投江祭国,没能保全国土于秦国虎狼之师。而今,楚国的古战场遗迹静静地躺在展览橱窗,战马横卧,辕辄倾侧,旌旗猎猎,无数盔甲点缀着战火纷飞的战场……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沉浸在钟磬金玉之声中的楚王,似乎对这一国之大殇有所预料却无能为力,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索性将这传世之钟留于后人以瞻古迹。
晋代盛年,天下一统,长江南岸蛇山脚下,辛氏夫妇经营着一家小酒楼,招徕四海过客。夫妇二人忠厚善良,待人热情,生意红红火火。无奈好景不长,辛氏一次外出因救人而意外身亡,从此之后,辛白氏惨淡经营小店,直至在蛇山脚下销声匿迹。辛氏独子继承了先人忠良秉性,长大成人后立志要重整祖业,凭借自己出色的手艺,又将酒肆的摊子支撑起来。阳春三月,一位须发雪白的长者道士飘然而至,道士鹤发童颜,素衣布鞋,在辛氏小店手执画笔在墙面上挥毫,笔落画成,一只栩栩如生的黄鹤振翅欲飞。辛氏抱拳连声道谢,道士笑而不语,悠然辞去。从此之后,辛氏酒店的生意大为兴隆。十年之后,道士故地重游,横笛赋曲一首,低声悠扬,黄鹤闻声而至,高声鸣叫以和。店家和客人无不惊诧望着眼前的神迹,不知所以然。黄鹤金身玉羽,丹顶碧珠,弯曲两条竹枝般的长腿驯服地伏在倒是身边,道士乘鹤西去。从此,百姓安居,政通人和,辛氏遂斥资建楼,曰黄鹤楼。自宋以后,黄鹤楼屡毁屡建,饱受洗礼之后忠诚四大名楼之一。辉煌的外表背后总要经历诸多不为人知的磨难。而今,黄鹤楼号称天下江上第一楼,主楼共五层,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全体屋顶错落,翼角嶙峋,气势雄壮。登楼极目,武汉三镇的旖旎风光尽收眼底,远望长江水烟波浩渺,千帆竞流,江山如画。前人的诗词赋予了它更多的韵味和美感,而我自知底蕴浅薄,,站在楼顶,感受清冷的风,透过柔和的雨丝望去,目光失焦,好让思绪自由飞翔。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成为千古绝唱。待浪漫洒脱的李白来到黄鹤楼,望楼兴叹,诗兴大发,正欲挥笔成作,刚好看到青石壁上书写着崔颢的诗,大为折服,遂搁笔未竟。黄鹤楼之美,增之一分流于俗,减之一分失于华。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扶栏凭吊,神往美好的传说,体会诗赋的意蕴,忘却尘世纷扰,得片刻清净安宁便足矣。
元初,全真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号长春子,掌管天下道教,丘处机派弟子至荆湖之地的武汉创办道教丛林,其门徒修建长春观,祭奉长春真人。今之长春观,不仅是道家子弟修身布道的活动场所,更是闹市中的清静福地,让人穿梭于历史和现代文明之间,感慨良多。历史上的朝代更迭,总是伴随着刀枪剑戟、战火绵延,于是,凝结了先人无数情思和心血的人文建筑惨遭兵燹,“古观焚如岁月迁,问谁火里种青莲。”“每意沧桑增阅历,欲寻洞府学神仙。”几经战火,几经修复,留于青史,沧桑厚重,倔强生长。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辛亥革命纪念馆的红楼依旧,绿荫掩映,长江大桥飞架南北,天堑通途。如今,黄鹤西去,楚天辽阔,往昔岁月的辉煌、耻辱,全都付于江水东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