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普法五年来,学法知法、依法办事、守法用法的理念正入脑入心,悄然改变着巴中百姓的生活。变化,源自于四川巴中市把“法律七进”作为重要载体和抓手,切实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深度普法,将普法工作向纵深推进。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我省在“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的理念指引下,正如火如荼地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工作。
依法治省,普法先行。“六五”普法开展五年来,巴中不断创新理念、完善机制、丰富载体、改进手段,构建起“政府主导、主体多元、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普法工作格局,切实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深度普法,在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中普及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全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逐渐形成。
建章立制
加强普法工作领导保障
2011年是“六五”普法启动年,巴中市委、市政府印发《巴中市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对法制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重点对象、形式方法、组织领导、监督保障等作出安排部署。
巴中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结合“六五”普法规划制定年度普法计划,印发《巴中市大力推进深度普法实施方案》。
为加强“六五”普法的组织领导,巴中市各县(区)成立法制建设领导小组,各乡(镇)建立普法领导小组,并将法制宣传教育纳入依法治市、依法治县(区)重要工作,党委政府定期研究部署,听取情况汇报,人大定期审议、视察、督促检查执行情况。
有效普法重在科学规划。为使“六五”普法规划有新思路、新举措、新发展,在中央和全省规划的基础上,巴中市总结前五个五年普法经验,深入基层调研和听取意见,结合地方实际和特色,提出了“一突破、两改善、三提升”工作目标。
在资金投入方面,巴中市委、市政府每年给市司法局预算30余万元资金,用于协调推动普法工作,市级有关部门、各县(区)、乡(镇)均预算了普法专项工作经费,按时足额拨付,专款专用。
在人才投入方面,巴中全市调整充实了三支普法队伍:2011年7月,组建农村普法志愿者队伍,将“触角”延伸至各村(居);从市级机关选调36名业务骨干组成普法讲师团队伍,到市级部门、县(区)进行普法宣讲;组建普法联络员队伍,市级部门、县(区)分别明确1名从事法制工作的人员作为普法联络员,延伸到下属单位,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普法格局。据统计,目前巴中全市共发展农村普法志愿者10000余名,普法讲师团8个,普法联络员2.4万余名。
根据“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谁执法谁治理”的责任机制,巴中将“六五”普法规划细化为7个方面22条94项,制定省级、市级法治示范创建工作具体标准,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时间节点,形成“司法行政系统牵头组织协调,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工作格局。按照“一月一专报、一月一督查”要求,对未按要求落实普法规划任务、法治示范创建目标任务、年度工作计划的部门(单位、行业)进行专项督查通报。
同时,完善考评机制。巴中各市、县(区)把“六五”普法、法治创建工作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层层签订普法责任书,并把普法工作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整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检查、同落实。
注重实效
将“法律七进”向纵深推进
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学法考法、“法律小分队”进村入户讲法、青少年课堂以案说法……如今的巴中,学法知法、依法办事、守法用法的理念正入脑入心,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变化,源自于巴中市把“法律七进”作为重要载体和抓手,将普法工作向纵深推进。“法律七进”,重在解决进什么、怎么进、咋落实的问题。“六五”普法期间,巴中先后出台《深入推进“法律七进”实施方案》《“法律七进”三年行动方案》《“法律七进”工作考核标准》,对“每一进”都制定方案和计划,明确了任务和时限。“法律进机关”,实现领导干部、公务人员学法由“需要学”向“必须学”转变。巴中市不断完善“三个必考”制度:“凡进必考”,新考录公务员必须通过岗前法律培训和考试;“凡升必考”,人大任免干部必须经过任前法律考试,不合格不予任命;“年度必考”,领导干部、公职人员必须参加年度普法考试,不合格者当年不得评优评先,司法、行政执法人员每年必须参加执法资格考试,不合格者不颁发合格证,不得进行执法活动。“法律进乡村(社区)”,实现城乡居民学法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巴中利用重大节日和节点,开展义务咨询、巡回宣讲、法治文艺演出等多形式普法活动,并大力开展法治进千村(居)和“一村一法律顾问”活动。针对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建立法律服务工作站或联系点,每年组织律师、普法宣讲团成员到19个省(市)农民工集中地,面对面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等活动,受益人数达100万余人次。“法律进学校”,实现青少年学法由“软任务”向“硬指标”转变。巴中将普法作为一项“硬指标”纳入全市青少年教育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考查的重要内容,与学校年度工作考核、评优评先挂钩。全面实施教材、师资、课时、经费、考试“五落
实”制度,按照“校校配备、班班见面、期期上课”的要求,全市407所学校实现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全覆盖,开展法制讲座42680场次,受益学生达24万余人次。“法律进单位、企业”,实现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由“泛泛学”向“针对学”转变。巴中全市采取送政策法规上门、举办法制培训班、开展法律咨询等方法,强化企事业普法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素质。对全市企业免费“法律体检”,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与企业结对帮扶,与职工面对面,将企业风险降到最低。“法律进寺观教堂”,实现寺观教堂由“形式普法”向“实质普法”转变。巴中市每年举办民宗干部、宗教教职人员、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培训班,同时以聘请法律顾问、印发法律手册等方式,把法律服务送到各宗教团体及全市重点宗教活动场所。
创新载体
带动阵地建设和作品创作
新形势下,传统单一的法制宣传已不再适应群众需要,如何创新方式方法将普法工作落到实处,成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六五”普法以来,巴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创新宣传载体。巴中在充分发挥电视、报刊等传统普法载体作用的同时,积极探索利用网络、手机短信
、微博、微信、电影等新兴普法载体,构建立体宣传模式。全市共建设专门普法网站200个;开辟媒体专栏30多个;出动“流动普法车”2600余台次;在户外广场、单位楼宇电子显示屏滚动普法宣传20余万次;开通“12348”法律援助、“12315”消费者维权等多条服务热线,提供法律咨询达60余万人次;发送法治短信百万条;播放法治电影500余场次。
拓展普法阵地。通过完善法治宣传橱窗、建设法治教育基地,法治广场、法治文化长廊、开办法治图书室等方式,宣传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目前,全市共建法治公园1个,法治广场2个,村(居)法治宣传栏5368处,乡镇(街道)法治宣传橱窗1000余处,企事业单位法治宣传板6850块,村(居)、企事业单位法治宣传橱窗覆盖率均达90%以上,开办农民工法治夜校6所,建法治教育基地20个,法治图书室268个,藏书50万余册。巴中着力总结推广巴州区法治文化广场、恩阳区法治文化茶园、红色法庭等特色法治宣传阵地建设经验,恩阳区打造的“红色法庭”“法治文化茶园”“法治文化一条街”等普法阵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培育法治文化。筹备成立巴中市法治宣传教育研究会,开展法治理论研究;组建15支普法文艺宣传队,423名法治文艺骨干活,将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写进小品、快板、顺口溜、三句半等节目,到乡村、厂矿、企业、学校等基层巡回演出300余场次;开展法治文艺作品创作活动,创作法治美术作品200余幅,制作法治动漫视频60余个,编排法治小品30余个,拍摄法治微电影2部,打造了《挂印知县》、《喻青天》、《悠悠万民心》等法治戏曲作品,其中《悠悠万民心》获四川省“五个一”文艺奖,《挂印知县》在全省巡演。
链接
“六五”普法期间,巴中市司法局被表彰为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单位、巴州区被表彰为“全国先进法治县(区)”,南江县被表彰为“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通江县被表彰为“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县、南江县省级“法治示范县(区)”已通过省级验收组检查验收,巴州区清江镇柏林村、恩阳区柳林镇钟家坝村、平昌县元山镇中岭村被司法部、民政部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巴中市教育局荣获全国“关注明天?普法先行”先进单位称号。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创建“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20所,“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100所。(赵华先)
·青海举办法治宣传活动 加强法治建设
·内蒙古法治宣传覆盖全区嘎查苏木
·北京法宣办六年倾心打造法治宣传青春品牌
·内蒙古包头公安法治宣传主题活动走进农牧区
·山西高平政法委实现法治宣传全覆盖
·新疆兵团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活动
·新疆兵团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活动
·海南法院开展世界环境日系列法治宣传活动
·北京昌平:通过"三个结合" 加强口法治宣传
·云南昆明司法局开启法治宣传“新”时代
·安徽举办青少年法治宣传月启动仪式
·陕西宝鸡司法局开展法治宣传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