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35名干部脱岗4个月进村宣讲法律
山南“法律进万家”让法治更接地气
最近,从雅砻河畔到勒布沟底,一股全民普法学法的“法律风”在藏文化发源地西藏山南地区劲吹。
西藏山南地区554个行政村的村民这段时间经常能看到县领导甚至地区领导出入村头,他们来到村里不是考察调研,而是走村入户担起了“法律宣讲员”。
2015年4月22日,山南地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地区公安处党委书记晶明来到桑日县增其乡岗布村,给400多名村民讲起《治安管理处罚法》。这位有着35年公安工作经验的老公安没有照本宣科,而是以案说法。
5月14日,桑日县县委书记孙志诚从内地休完假回到西藏的第二天就一头扎进桑日镇雪巴村、奴卡村,和老百姓交流起前段学习法律和政策的心得感受。
从地委书记到地直机关各部门领导,从政法委书记到公、检、法、司领导,从县委书记到县人大、政府、政协领导,领导们当起“法律宣讲员”,而且听说原本持续到6月底的这项活动已经有了一支“永远不走的宣讲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272名县级领导领衔272个宣讲组入村讲法
“整个山南地区44名厅级领导,政法系统的所有领导,全地区272名县级干部都要当‘法律宣讲员’”。5月13日,山南地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晶明接受记者专访时明确表示。
2011年,山南地委曾提出“依法治地”,但是当时步子很小,基本上是按照上级要求配合常规的普法宣传和法治政府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部署,西藏自治区党委吹响依法治藏,加快法治西藏建设号角后,山南地委原书记、现自治区副主席其美仁增一直在思考,如何加快山南的法治建设步伐,让法治成为35万山南干部群众的共识。
2015年春节前的一次地委会,他给所有县处级以上领导布置了一道思考题:怎样才能借助依法治国的春风,让法治精神贯穿到山南的大小工作中?如何让提了多年的“依法治地”更接地气?
经过一个春节的思考和之后多次会议讨论酝酿,山南地委、行署春节后迅速部署了一项重大决策:从2015年3月到6月底,进行一次为期四个月的“法律进万家”活动。3635名干部,分成272个宣讲组脱岗“专职”搞法律宣讲。
“这次‘法律进万家’活动我们是动了‘真格’的!”山南地委政法委副书记康爱民陪同记者在山南采访时边走边介绍情况。272个宣讲组,所有成员必须包村、驻村。“厅级领导、在维稳重要岗位担任要职的领导,我们同样明确了宣讲法律的任务。”比如,在4个月里每个厅级领导、县委书记、县长、人大主任、地县两级政法委、公检法司负责人、都要到自己联系的定点村集中宣讲两堂课,“这是硬杠杠,如果无故不完成任务,地委要通报批评,年底不能评优。”
从干部“讲法”到老百姓“说法”
干部们的本职工作还比不上宣讲法律政策重要?“法律进万家”活动刚开始,就有零零碎碎的不理解和质疑声。
“这次我们下决心让干部脱岗,其实也是‘双管推动’。” 晶明说,随着法治社会的推进,部分干部尤其是执法人员法治水平“捉襟见肘”的情形暴露了出来,法律宣讲的过程干部自己首先得吃透法律精神,才能用言简意赅的话语讲给群众听。“宣讲其实是对干部法律水平和群众法治意识双重提高的过程。”
让干部专职来“讲法”是初步目标,让老百姓能自己“说法、用法”才是“法律进万家”活动的终极目的。
5月10日上午11时许,记者走进贡嘎县吉雄镇刘琼村,“法律进万家”宣讲组正在举行第12次集中宣讲。这也是该村本月的第2次集中宣讲。
村里的老幼妇孺,都围坐在村委会大约100平米的院子里,有的妇女还抱着吸奶的乳娃。
“之前征求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说想听有关合同方面和小孩子教育方面的法律。那今天我们就重点讲讲《合同法》和《义务教育法》。”
负责宣讲的是村支书巴珠,这名40岁的藏族男子在讲课前专门背课三天。“其实,之前我也不太懂这些法律政策,可你要告诉老百姓,自己不懂不行。”巴珠笑着和记者说,负责这个村的宣讲组组长是副县长次仁,联系这个村的地委政法委领导是地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罗布。“他们俩是我的老师,前两个月,他们过来讲过课,我就边听边学。为了讲好今天的课,对着镜子练了好几回。”
巴珠用的是地道的藏语,讲的是一个个简单的案例和故事,都是村里老百姓能听懂的法律。
前来听课的农牧民群众少了日常劳作间的大大咧咧,端坐凳间,一支笔、一个笔记本,有时抬起头凝神听听、有时会意地点点头,有时埋头记上几笔,有时还会和旁边的人交流两句。
山南地委政法委副书记康爱民告诉记者,这个村村民学习很认真,每个村民都准备了笔记本,前段还举行了法律知识竞赛。
法律法规、惠民政策统统要“干货”
4个月,要给老百姓讲些什么?
“讲什么关键得看群众需要什么?“晶明认为,群众真正需要什么干部得去了解,得去摸底,糊里糊涂“一锅端”的宣讲就成了白讲,老百姓不爱听、听不进去!
从事了35年政法工作的晶明对山南地区老百姓的法律底子有一本明账:绝大多数老百姓对法律懂却不通。
“懂”也就是停留在大概知道有这么些个法律。“不通”表现在于遇到问题不知道该怎么用法维护合法权益,不知道如何通过合理的方式来表达合理诉求。“这就是我们法制宣传工作中存在的‘盲点’”。晶明说,只要解决了这些“盲点”,就夯实了群众法律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深层次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群众树立了法的概念,就会相信政府、依靠政府、维护政府,那么“依法治地”顺理成章就进入了推进的“快车道”。
基于这样的背景,山南地区的“法律进万家”活动宣讲主题极为明确:守法律、讲政策、感党恩、促发展、保稳定。围绕这个主题的内容深入开展国家宪法法律和地方性法规教育、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自治区的政策措施,大力宣传强农惠农、惠寺利僧政策、新旧西藏对比、老西藏精神等等。
但是,这些内容并没有照搬照抄,用山南地区政法委副书记康爱民的话说,这次宣讲可都是“捞干的”,而且要“见实效”。
“把法律的关键内容‘挑’出来讲,把相关法规中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关联的条规‘剔’出来讲。这样才能讲到老百姓心坎里,才是能让群众想听、盼听的宣讲。”
在错那县勒村,宣讲组从几十部法律中精选了136条和群众关系最密切的法律法条精讲。在桑日县冲达村,宣讲的重点是土地管理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婚姻法。
近日,记者在贡嘎、桑日、错那等县采访发现,不同的乡村根据各自不同情况,因地制宜结合特色开展法律宣讲。真正做到了“入户、入眼、入心”。
贡嘎县吉雄镇人大主席次仁罗布告诉记者,刘琼村距离贡嘎机场很近,这两年正好赶上修路和拆迁。老百姓经济意识强,在运输石料过程,村民和施工公司之间发生了一些纠纷。
“很多村民不懂法,事先没有签订运输合同,运输的石料没有达到施工企业的要求,但是要价却很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宣讲的重点法律是合同法,是与国土资源、房屋拆迁相关的法。”
在桑日县冲达村,宣讲组组长、桑日县副县长吴跃中告诉记者,这个村离华新水泥厂近,很多村民到企业打工到外地务工,但是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意识。宣讲的重点就是怎么签订劳动合同,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错那县勒门巴族乡勒村和贡村,这是中印边境上的一个非常美丽的门巴族乡村,当地老百姓非常淳朴。过去,很多村民结婚不领证,甚至有的女青年怀孕了,生下孩子后只能自己带,找不到孩子的父亲。前段时间记者赶到勒村时,当晚错那县政协副主席、勒门巴族乡乡长普巴正在用门巴语宣讲边境管控的政策和婚姻法。
普巴告诉记者,针对勒村和贡村结婚不领证和青年妇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情况,该村法律宣讲的重点就是婚姻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
曲桑是勒村村民,曲桑告诉记者,听了法律宣讲后她们才知道结婚证的重要性,“现在村里很多妇女都有了这个意识,知道领结婚证对自身和孩子都是一份保障,以后万一遇到问题才能得到保护。记者了解到,勒村54户133人中,原来只有一户结婚领了证,“法律进万家”宣讲两个月以来,除1户外,其他的都去补了结婚证。
宣讲结合各村实际 决不允许搞花架子
在山南地区“法律进万家”活动实施方案上明确提出,要实现两个转变:从单一说教到寓教于乐、从蜻蜓点水到潜入内心。
说白了,就是绝不允许搞“花架子”。
在这个绝不允许背后,便实行了宣讲“定量”:包村(居)宣讲组开展集中宣讲不少于20次、入组宣讲不少于40次、入户宣讲不少于80次,对农牧民群众、寺庙僧尼宣讲面达到100%。
“如果在“法律进万家”的督导检查中发现宣讲次数不够、宣讲效果不好,那就得‘补课’!”康爱民告诉记者。
从“定量”+“补课”的机制里,记者发现山南地区此次的法律宣讲活动不仅重视“量”,更重视“质”。也就是说,首先宣讲次数得够,但又不光光追求数量,而是注重数量积累背后“质”的飞跃:老百姓究竟听了没有?记得住不?体现在生产生活中有没有变化?
而为了让宣讲活动课上得有质、有量,各个县使尽了浑身解数。
截止到7月25日,桑日县财政在这次活动中投入了200多万元,很多干部不理解这样的“大手笔”,但桑日县县委书记孙志诚却觉得很值得:“从桑日县的现状看,农牧民群众对一些惠农、惠民政策理解得还不够到位,还不能完全感受到国家的帮助和关怀。加上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些经济纠纷、合同纠纷等新型矛盾开始凸显,如果此时相关的新法规不能及时跟上、送达,那么就易形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当然,要讲到群众的心坎里,形式也非常重要。孙志诚就亲身体验了一场寓教于乐的宣讲。
“三八妇女节那天,县民间艺术团表演了个小品,讲的是丈夫酗酒、赌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孙志诚说,小品结束后,宣讲人员就登场了:刚才小品讲到的那位丈夫行为触犯了什么条例?可能会得到怎样的处罚?大伙以后可不能跟他学。
这种现炒现卖、法律与文艺相结合的宣讲方式就特别接地气,自然就受到群众欢迎。
在贡嘎县杰德秀社区,村委会制作了动漫和卡通的展板,将一些违反交通安全、盗窃方面的违法事例生动展现,很多村民边看就记住了。
培养一支永远不走的“法律宣讲队”
经过两个多月的宣讲活动,这次“法律进万家”已经初步显现了效果。罗布告诉记者来自7月中旬召开的山南地区矛盾纠纷排调会上的两组数据:2015年3-6月,山南地区不合理不合法的矛盾纠纷数量下降了30%多;依法维权上升了37%。
通过这次“法律进万家”的宣讲,广大农牧民群众初步懂得运用法律手段表达利益诉求。截止目前,在山南地区范围内违规驾驶拖拉机载人现象大幅减少,补领结婚证的夫妻大为增加。外出打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大幅上升,地材地矿运输发生垄断、堵路的现象大幅减少。
“现在有党委、政府的重视,有县领导蹲点,法律宣讲的效果可以保证,但是活动4个月后结束,领导干部们走了,怎么确保后续的工作?”
针对记者的疑问,晶明表示,山南地委已经考虑到,在活动启动之初就决定培养一支“永远不走的宣讲队”。晶明说,每个宣讲组都有任务培养村“两委”干部和双联户长、驻村干部,把他们培养成“法制联络员、法律宣讲员”:群众需要哪方面法律知识,他们及时向法制部门反映,能自己讲的自己讲,自己讲不了的请专家来讲,基本的矛盾纠纷他们也能合情合理解决。
群众身边有了一支永远不走的法律宣讲队,也就会慢慢树立起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最终能用法。
“有了一支永远不走的‘法律宣讲队’,我们这个‘法律进万家’活动也就抓住了全面推进依法治藏,建设法治山南的关键了!”晶明说。(廖卫华)
·西藏禁毒办开展大型禁毒宣传活动
·西藏公安厅开展“三严三实”专题党课
·西藏一正厅级干部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西藏警方开展“禁毒宣传进社区”活动
·西藏:重点项目资金审计结果向人大报告
·西藏公安边防官兵抗震救灾纪实
·西藏公安边防官兵抗震救灾纪实
·西藏公安开展经侦宣传日活动
·西藏公安边防展示英勇顽强敢打硬仗精神风貌
·西藏公安民警紧急投入抗震救灾
·西藏公安机关全力做好“4·25”抗震救灾工作
·西藏公安民警紧急投入抗震救灾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