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所队警务机制改革助力打防“双核驱动”
2014年破获各类刑事案件4574起,同比上升15%;抢劫、抢夺案件立案数同比分别下降24%、44%
日前,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一名年轻男子在家中被杀害,犯罪嫌疑人逃逸。攀枝花市公安局仁和分局仅用7天时间便成功侦破这起命案,还带破11起入室盗窃案。案件的快速告破得益于攀枝花市公安机关全面推行的所队警务运行机制。
2014年3月以来,攀枝花市公安局党委结合基层所队打防管控的现状,因地制宜,大胆探索,积极推行所队警务运行机制改革,逐步形成了打击、防范“两翼齐飞”、“双轮齐转”的格局,增强了刑侦专业队伍与基层派出所的“双核驱动”能力,促进了辖区社会治安持续稳定,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
探索:所队警务运行机制改革突破难题
着力解决打击不力、防控不实、打防不协调、基础工作薄弱、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打击破案和治安管控是公安工作的“两个拳头”。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治安形势日益复杂,公安工作中存在的体制、机制上的弊端日益突显,打击不力、防控不实、打防不协调、基础工作薄弱、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制约了公安工作可持续发展。
为积极应对治安形势的新情况、新特点,2014年3月,攀枝花市公安局党委决定推行所队警务运行机制改革。主要内容是理清派出所与刑侦大队的关系。派出所不再办理刑事案件,主要负责治安防控、服务群众工作;刑侦大队直属片区中队统一办理辖区刑事案件,主要负责辖区的破案打击工作。“所队警务运行机制改革目的是形成打击和防范‘两翼齐飞’、‘双轮齐转’的格局,增强刑侦专业队与基层派出所的‘双核驱动’能力。”在去年年底召开的全市所队警务运行机制改革现场会议上,攀枝花市公安局副局长樊泽凤说。
攀枝花市公安局稳步推进所队警务运行机制改革。局长殷旭东等局领导多次听取改革工作汇报,并分赴基层督导检查,解决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各区县局将警务运行机制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领导小组强力推进,并且实施项目化管理、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确保保障到位、监管得力。
深耕:重点做精、做专片区刑侦中队
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共组建35个片区刑侦中队144个搭档组,承担辖区破案打击的职能
改革号角吹响后,各区县局充分结合实际深耕各自的“试验田”,加快以做精、做专片区刑侦中队为重点的刑侦专业化建设脚步,全力打造刑侦专业化队伍。
各区县局将优秀年轻民警选拔到刑侦部门。2014年年底,全市刑警总人数已达403名,比改革前增加185名,其中,各区县局共有刑警338名,占总警力的23%。同时,各区县局努力做精、做专片区刑侦中队。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共组建35个片区刑侦中队144个搭档组,承担辖区破案打击的职能。各片区刑侦中队实行搭档组轮流接案,实现“大案有人管、小案有人办、件件有落实”。同时,各区县局充实完善了技术中队、情报中队、重案中队等内部专业中队,促进专业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据了解,改革后,各区县局刑侦大队与片区刑侦中队及大队内部的专业中队隶属关系统一,实现了刑侦力量由原来的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
攀枝花市公安局还对片区刑侦中队和派出所在接处警、立案、破案、案件移交、现场勘查、基础信息采集录入等方面提出规范性要求,明细职责、规范管理,确保所队协作更加默契。同时,健全完善所队工作例会制度、案件会商制度、所队捆绑考核等一系列制度,并严格督促落实。
初效:2014年24起现行命案全部告破
刑侦队伍专业化程度显著提高、派出所基础作用日益凸显,打击、防控效能明显提升
攀枝花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所队警务运行机制改革推行1年多来,刑侦队伍专业化程度显著提高、派出所基础作用日益凸显,打击、防控效能明显提升,辖区社会治安更加稳定。
各区县局积极构建技术、信息、侦查“三位一体”的侦查破案新模式,提升刑侦部门利用信息化破案的比例。各级刑侦部门坚持以民意为导向,将工作重心放在着力侦办多发性侵财案件上,立足片区刑侦中队及时开展分析研判,实现精准化专业打击。2014年,全市共破获多发性侵财案件2900起,占破案总数的64%;抓获网上在逃人员412名,同比上升51%;破获各类刑事案件4574起,同比上升15%,24起现行命案全部告破。各片区刑侦中队通过严格落实刑侦搭档、轮流接案、现场必勘等措施,狠抓侦查破案,实现了破案、打击与追逃追赃工作质效“三提升”。
所队警务运行机制改革也让基层派出所实现了“松绑减负”,由“综合性战斗实体”转变为“保一方平安的责任主体”。各区县局一方面加强派出所规范化建设,强化基层基础工作与社区警务工作,另一方面积极指导派出所、巡警、交警加强街面布警,提升案件高发时段、高发部位的巡防效能,做好打防衔接工作。2014年以来,全市抢劫、抢夺案件的立案数同比分别下降24%、44%。(王自然 胡雪)